文 / 古清生
太原有一道最早的早點,名字叫做頭腦。它起源于明末清初,歷史是很早很早以前了;在明末清初吃頭腦時,是要打著燈籠上街吃,這比今天東方的太陽照臨到都市的時間再吃,也是早到了黎明前的時光。所以,它是最早的早點,這是沒有錯的。
頭腦上來了,一只巨大的白色陶缽,內(nèi)面裝的面粉稀糊,吹一吹,有微波蕩漾。這事物擱了南方,估計會取名什么羹。舀了一匙就喝,有些酸,有些甜,有淡淡的藥味。再探下匙子打撈,內(nèi)中有羊肉、藕片和山藥。我問是土豆的山藥還是山藥的山藥,答曰,是山藥的山藥,長型山藥。山西人,將土豆也叫山藥的。吃一塊,是脆嫩的山藥。喝頭腦,吃羊肉,吃藕片,吃山藥,間或夾一片稍梅蘸了寧化府的益源慶老陳醋吃,吃得暖融融的,這時候山西的風是很冷的了。
頭腦這東西,據(jù)說早先是豆腐做的,后來傅山先生把它改了。張石山對山西的吃頗有研究。傅山先生呢,我后來知道,他在太原是家喻戶曉的人物,本職是醫(yī)生,還是名醫(yī),副業(yè)寫字畫畫,號稱清初第一寫家,名醫(yī)加名書法家。不過,讓傅山先生揚名的,還是這一個頭腦。像蘇東坡,或許很多人沒有品過他的詩文,然而品過“東坡肉或東坡肘子”的人估計是不少的。據(jù)說,傅山先生改造頭腦,是為了給病中母親補身體,內(nèi)中有羊肉、羊髓、酒糟(現(xiàn)用黃酒)、煨面(炒過的面粉)、藕、長山藥,黃芪、良姜共計八宗,叫做八珍湯,太原人吃的時候,還佐以腌韭。頭腦可以暖胃補脾,祛濕除寒,是一種保健性質(zhì)的早點。《水滸》中有“趕碗頭腦”,那肯定不是這樣子。明朝滅了,清朝一統(tǒng)天下的時候,堅定地支持大明王朝的傅山先生就將頭腦的秘方獻給了一個叫做清和元羊雜割的館子,是由陽曲回族朵家開的,地址在太原南城區(qū)南倉街上。傅山先生大約是看中了館子的清和元這個招牌,將頭腦做法給清和元羊雜割館的同時,傅山先生又題寫了一個牌匾,先書“清和元”三個大字,再書“頭腦雜割”四個小字,說是重排可以讀出“雜割清和元頭腦”之意,因為傅山先生既不喜歡元朝也不喜歡清朝,他還特意交待要早晨打著燈籠去吃,亦有“天不明了”之意,是滿懷地憶念著心中的大明王朝。
頭腦吃罷,果然身熱,想著如果把它推廣到江南濕潮涼冷的地方去,也不失為一味好的滋補。不過,江南那地方?jīng)]有好羊肉則是真的,而且怕羊膻,三晉大地上,則有右玉縣的好羊,不過在太原,估計也難吃到右玉羊,右玉其實是很好去的,只是在這個冬天沒有機會了,來年的夏天,就還要去寧武的管涔山,屆時不妨將大同一并去了,倒也是了卻一件事情。今天吃頭腦,也可謂是吃羊肉羹,我也是看過呂梁山和清徐平原上啃草根的苦難的羊兒,那清徐是個醋鄉(xiāng),卻才知也是羅貫中先生的故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