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英語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的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fā)點,要有助于英語知識的學習,讓英語教學更多地聯(lián)系實際,貼近生活,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技能,提高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以達到英語教學生活化的目的。而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恰恰可以在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同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
例如,我在教授外研版七年級上冊中描述天氣的詞匯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先在屏幕上畫出一個圓,然后問學生:“What is this?”學生立馬產生了興趣,開始大膽的進行猜測,有的答:An apple,有的說:An egg.還有的說:A sun。當 sun這個答案出來之后,我立馬對圖形進行了加工,然后再次問學生:What is this? 這下學生的答案統(tǒng)一了:Sun.于是引出了生詞sun。接著,我又在屏幕上呈現了一副鮮花盛開,綠樹成蔭的圖片問學生What’s the weather like?學生答:It’s hot.又把生詞hot引出。就這樣學生在一個新鮮充滿好奇的看圖猜詞氛圍中掌握了本節(jié)課的新詞匯,圖文并茂的呈現方式也讓學生的記憶更加形象、生動,且記憶深刻。
再比如,在很多時候的教學當中,我會在warming—up 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欣賞一些與本節(jié)課內容密切相關且充滿趣味的小視頻。例如在教授外研版八年級下冊Module 5 Cartoons Unit2這一課時,我讓學生觀看了《丁丁歷險記》的片段節(jié)選,之后讓學生大膽的猜測后面發(fā)生的故事,讓學生在“玩”“樂”中輕松學英語,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初中英語的學習中,聽說教學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將聲、像有機的結合起來則更有利于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幫助他們打好堅實的語音基礎。
例如:在外研版七年級上冊Module4的課堂教學中,有很多關于食物方面的單詞,有些食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會接觸到,因此學起來既枯燥,又難以記住。所以課上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不同食物的圖片,并配以單詞發(fā)音。標準的發(fā)音為學生的模仿提供最佳的途徑,在詞匯教學的同時輔以聽力教學,讓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受到雙重刺激。使得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多樣,極大的提升了聽力教學的效果。再例如我在很多課堂聽力教學中會利用多媒體課件插入音頻的同時也插入同步視頻,讓學生看著視頻聽音并跟讀,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使學生加深了對聽力內容的記憶和理解。
多媒體信息技術改變了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方式。在過去,語言傳遞的主要途徑是靠老師說,沒有對話背景和語言環(huán)境,學生也只能靠憑空想象來理解,極大的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而多媒體信息技術則可以將英語教學置于一定的場景當中,綜合利用視、聽覺,使學生既能聽到語言,又能看到畫面,刺激學生的大腦皮層,達到學習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Can I help you ?”這一語言內容時,在鞏固階段為了多側面、多角度的讓學生正確理解并靈活運用該語言知識,我設計了一組對話內容。從網絡中下載了一些生活中可以運用該語言的不同生活場景。如:商場購物的場景、飯店接待的場景、車站機場的場景、書店買書的場景及戶外場所幫助他人的場景等等。當學生看到這些生動的畫面時,頓感真實親切,情緒高漲。極大的激發(fā)了學生的表達欲,使課堂真正成為他們的交際場所。
閱讀教學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歷來都是一個充滿挑戰(zhàn)的教學內容,枯燥乏味的練習通常會讓學生喪失興趣,昏昏欲睡。但利用多媒體以信息技術教授閱讀課則在很大程度上扭轉了閱讀課這一被動的學習局面。在閱讀過程中,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拉近情景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距離,以期達到讓學生在閱讀中學習單詞和理解詞意的目的。例如在八年級下冊Module5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出現了四個人物分別是Nemo、Monkey King、Tintin、Snoopy。首先利用視頻編輯推出四個卡通人物的圖片,之后利用音頻功能用課文中的語言來描述幾位卡通人物,這種生動有趣的動畫效果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學生盡快理解詞意,有助于對生詞的記憶,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英語教學中,課堂上恰當采用信息技術教學能夠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高語言教學的效率和效果。信息技術越來越多的應用于英語課堂中,將會對英語的教學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但它不應該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tǒng)的黑板。只有讓多媒體和黑板適當結合,才能揚長避短,相得益彰,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從而使英語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