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科/青海師范大學
關中盆地南依秦嶺,北靠黃土高原,渭河橫灌其中,平均海拔約500米,其北部為陜北黃土高原,南則是陜南盆地(安康盆地)、為陜西士、農、工、商人口密集地區(qū)。關中南下經漢中控制巴蜀糧倉,西接河西之地,北連河套平原,以潼關扼守中原之地,這種自然地形地貌優(yōu)勢使得后來各朝代的掌權者都以關中為都城之地。
一
關中為古代中國歷史時期各個政權建都首選之地,最主要原因是其地區(qū)對各朝代維護自身政權的穩(wěn)定性來考量的,從關中地理區(qū)域來分析,以“四關”即(東潼關、西散關、南武關、北蕭關)來研究關中的軍事地理重要性是研究方向之一。
潼關,《讀史方輿紀要》記載:“潼關,在今西安府華州華陰縣東四十里,東至河南閔閿鄉(xiāng)縣六十里,古桃林賽也?!惫盘伊仲惥唧w位置根據李泰引張守節(jié)《史記·周本紀正義》記載“桃林在陜州桃林縣,西至潼關皆為桃林塞地。”就是今天河南靈寶以西至陜西潼關以東地區(qū)。潼關是位于關中平原東部,雄踞秦、晉、豫三省要沖之地,是扼守中原西進必經之路,潼關地形非常險要,南有秦嶺,東南有禁谷,北有渭、洛二川會黃河抱關而下,西近華岳,谷深崖絕,足以說明潼關之險要?!蹲x史方輿紀要》記載“夏王勃勃圖取關中,其臣王買德曰:青泥、上洛南北險要,先遣游軍斷之,東塞潼關,絕其水路之路,三輔不足取也?!?,顧祖禹對潼關的軍事地理認識是很清晰透徹的,潼關的重要性對關中,乃至關中對立政權都是至關重要,但是隨著近代的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潼關的地理區(qū)位相對古代中國軍事地理的作用有所減小,但其戰(zhàn)略地位還是不能忽視的。
西散關又稱為大震關,為周朝散國之關隘,故稱散關,位于位今天寶雞市南郊秦嶺北麓,自古為“川陜咽喉”。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記載“散關在鳳翔府寶雞縣西南五十里,漢中府風縣東北百二十五里,有大散嶺至關嶺上,亦曰大散關,為秦蜀之噤喉,又西則隴首突起,汧、渭縈流,關當山川之會,扼南北之交,北不得此無以啟梁、益南不得此無以圖關中,盡字禹跡已來,散關恒為孔道矣”,顧祖禹原文對大散關的周邊河流、地貌有清晰的論述,大散關建置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防備由秦嶺以南地區(qū)政權掌控者的進攻,某一政權建立者控制此隘口就可以直接對秦嶺南北方地區(qū)政權造成威脅,從而以進攻的姿態(tài)來進行自身的防守。
武關歷史悠久,遠在春秋時即以建置,名曰“少習關”,戰(zhàn)國時改為“武關”。關城建立在峽谷間一座較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習山,南瀕險要?!蹲x史方輿紀要》記載“武關在西安府商州東百八十里,東去河南內鄉(xiāng)縣百七十里,舊為秦楚之衿要?!睍蓄欁嬗砭蛯ξ潢P的建置作出了說明,武關本是戰(zhàn)國時期秦國用以防備楚國向關中進攻的,秦國控制了武關就可以防止楚國伐秦,也可以出關攻楚,秦楚兩國若失去了武關的控制權,就失去了進攻的對方先機,“春秋時武關屬晉,非秦有也,秦未得武關,不可制楚,”歷史上關于武關記載均說明它能問鼎關中四關之一的原因之所在。
蕭關位于六盤山下,在戰(zhàn)國時代就已經建關,這與匈奴向南進攻之歷史有關,由于六盤山山脈橫亙于關中西北,為其西北屏障,涇河與渭河在關中相匯,最終匯入黃河,而蕭關即在六盤山山口依險而立,扼守自涇河方向進入關中的通道,蕭關是屏護關中西北的要塞所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記載“蕭關,在平涼府鎮(zhèn)原縣西北四十里,關中四關之一也,襟帶西涼,咽喉靈武,實為北面之險?!笔掙P設置的主要目是防御北方民族南下進攻關中,凡是建都關中者首先必須控制的北方地區(qū)的安定,所以就突出了蕭關的重要性,雖然在安史之亂以后國家都城的逐漸東遷,其軍事戰(zhàn)略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對于防止北方少數民族南下、拱衛(wèi)西北安全依然至關重要。
二
安史之亂后,關中地區(qū)社會生活環(huán)境遭到嚴重破壞,政治經濟中心南移,關中社會經濟地位衰落,“宋元迄后,關中地區(qū)就一直只作為我國西北地區(qū)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而存在?!睙o論從農業(yè)、經濟、軍事、政治各個方面來看,關中地區(qū)的戰(zhàn)略地位已經大大不如安史之亂以前,特別是千年的建都破壞了關中的生活環(huán)境,顧祖禹清朝初年撰寫了《讀史方輿紀要》這部軍事地理專著,這時期由于國家疆域版圖的變遷以及都城的變化,關中區(qū)域的戰(zhàn)略位置逐漸降低,顧祖禹在文中敘述關中地區(qū)是以以往的軍事地理特征來闡述關中地區(qū)的軍事戰(zhàn)略地位重要性,沒有把當時社會的政治環(huán)境與自然環(huán)境考慮在其中,對關中地區(qū)的軍事戰(zhàn)略地位有所拔高。因此研究關中地區(qū)的軍事地理就應當充分考慮當時的社會政治因素與自然環(huán)境因素,才能準確的給予客觀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