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益磊/蘇州市第十二中學校
按照教育部制定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音樂教學大綱》中所提出的:通過音樂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積極引導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生活的同時提高審美能力。教師要積極引導,通過各種有效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感受、表達以及欣賞音樂的能力,將文化的精髓融入到音樂教育當中,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還要擴大學生的視野,不僅學習中國的音樂作品,還要對國外的著名作品有所了解。
大綱中對于音樂學科在學生審美、感受以及視野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可以說對于傳統(tǒng)音樂教學“以唱為主”的教學模式是一種顛覆。教師的教學已經不能停留在“教學生如何深情的演唱樂曲”的層面上,而是透過自己的專業(yè)知識,與各個學科交叉進行,讓學生在感受美、聆聽美,從中了解世界,開闊視野。多媒體技術的出現(xiàn)有效的彌補了傳統(tǒng)音樂教學“只能聽不能看,只重視唱不重視欣賞”等問題。視頻、音頻和圖片的優(yōu)化,強心針似的為音樂課堂注入了更多的活力??梢哉f,現(xiàn)在中學音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已經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方式。
多媒體技術的使用讓音樂課堂的教學多了更多“視聽結合”的可能性,也是在這種可能性的推動下,教師很有可能會無意識的加入更多生動的圖片和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樣的方式容易造成的一個誤區(qū)就是:學生只關注有趣的圖片和視頻,而忽略音樂本身。例如,我們在給學生欣賞肖邦《葬禮進行曲》時,教師如果播放一段完整的演奏視頻,那么學生很容易被演奏家在演奏時投入的表情和肢體語言所吸引,而對于音樂本身,學生則并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關注。同樣的反應也會產生在欣賞、分析一首聲樂作品和其他的器樂作品之中。因此,教師如何合理的分配“視”與“聽”的比例則成為了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去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筆者整理人民音樂出版社六冊初中音樂教材,器樂曲和聲樂曲各有100多首,世界各地民族音樂共50多首。這就要求教師根據(jù)教材的內容合理的分配“視”與“聽”,在大部分的聲樂曲中教師應該選擇“聽大于視”的方式,聽樂曲的旋律、結構、分句等;而在大部分的器樂曲中則要求學生“視聽平均”的分配方式,在了解樂器的構造、樂隊的編制以及樂曲的背景是,用看的方式所收到的效果遠大于用聽的方式,而在教師開始講解樂曲的結構、分辨樂器的音色等方面,聽則成為了更重要的手段;最后,對于全世界各地、各民族的民歌來說,根據(jù)上文中提到的教育部大綱要求開拓學生的視野這一方面來說,“視”則成為了更主要的手段,通過觀看當?shù)氐娘L土人情學生們能夠在腦中產生相應的映象,同時再結合“聽”,教師播放音樂和片段使學生將畫面和聲響對應,有助于在了解其地方音樂的同時,掌握相應的人文知識,達到學科交叉、拓展視野的目的。
為在《淺談多媒體技術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原則》中提出了“輔助性原則”這一觀點,筆者很是認同。在現(xiàn)代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過多的依賴多媒體技術,例如在上新疆音樂的時候,教師不能一味的播放新疆相關的視頻和歌舞節(jié)目,而是根據(jù)教材的內容,有選擇性的介紹新疆的人文、地理環(huán)境,從中引導學生關注其中的歌舞特點,做到“用提問引導學生思考”,使得學生觀看的同時主動思考和總結,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而在多媒體制作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做到“簡約而不簡單”,選擇制作簡單、易理解的內容,在課堂的有效操作過程中也不能過于繁復而浪費課堂時間,對于音樂課堂,教師要特別注意的是在音樂曲譜的選擇,要選擇清晰、明確的曲譜,在音頻和視頻的選擇上,教師要在品類繁多的多媒體素材中選擇權威有依據(jù)的素材作為教學內容,例如在器樂曲演奏的視頻選擇中,教師要選擇在國際上享有一定聲譽,能夠對于這首作品進行相對更為完美詮釋的表演者視頻給學生觀看,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對于教學內容、重難點的把握與理解。
“教學相長”的過程要求教師在努力做好如何“教”的同時,根據(jù)學生的需求,也需要不斷的學習和進步。對于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作為教師的我們不能只停留在PPT、音頻、視頻的播放和使用中。如果能夠做到主動的使用軟件進行制作,制作一些符合自己課堂個性的音頻以及視頻,甚至對于音樂教學來說,如何使用軟件做一首自己想要的音樂,亦或是教學生使用簡單的軟件進行作曲、編曲則是我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探究摸索的過程。除了現(xiàn)代教學過程中我們常用的“愛剪輯”(視頻編輯軟件)、“Goldwave”(音頻編輯軟件)等軟件以外,關注學科要求,教師可以適當?shù)膶W習和掌握“西貝柳斯”(打譜軟件)、“Logic”(編曲軟件)、“雅樂簡譜”(打譜軟件)等于學科相關的軟硬應用和制作,為一堂更為生動的音樂課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