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仁美
在英語閱讀中,英語學習者常會遇見語法結構復雜,句子較長的長難句。長難句的豐富內(nèi)容和復雜結構往往會增加句子理解的難度。因此,英語長難句就成了英語學習者在英語學習實踐中的攔路虎。因此近年來,在日常教學實踐中,筆者嘗試依據(jù)引導詞與謂語動詞的配比原則來幫助學生解讀英語長難句,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本文擬將以引導詞與謂語動詞的配比原則為指導方法來詳細闡述英語長難句的解讀過程。
文中所提到的引導詞主要是指引導并列句和從句的相關詞語,包括并列連詞、從屬連詞、連接代詞、連接副詞、關系代詞、關系副詞等。在英語中,一個句子中所包含的引導詞的數(shù)量和謂語動詞的數(shù)量是不等同的。通常情況下,一個句子有N個謂語動詞,就會對應有N-1個引導詞以及N-1個對應的從句。也就是說,在英語句子中,謂語動詞的個數(shù)一定是多于引導詞的個數(shù),通常是多出一個,因為這個多出的動詞就是主句的謂語動詞。舉個簡單的例子,“If it rains tomorrow,we will stay at home. ”本句中,有兩個謂語動詞,即“rains”和 “will stay”,引導詞就只有“if”,多出的動詞“will stay”就是主句的謂語動詞。此外,筆者認為在對句子中所用的引導詞進行計數(shù)時,可以忽略那些用來連接不是謂語部分性質(zhì)的短語如名詞短語、形容詞短語等這類功能的并列連詞“and,or,but”。如“He and I are good students”,本例中引導詞個數(shù)為零,因為“and”連接的是兩個充當主語的代詞,即本例只有一個動詞“are”。如果句中的“and”算一個引導詞,那么句子結構便可解析為省略了動詞的語句,即為“He is a good student and I am a good student”,則句中有2個動詞,1個引導詞。
筆者認為,解讀英語長難句的關鍵是先找出句子中的動詞,并弄清每個動詞的類屬,即不及物動詞,雙賓動詞,單賓動詞,賓補動詞或系動詞等?,F(xiàn)代英語的基本句型主要有五種,它們是主—動—補(SVC),主—動(SV),主—動—賓(SVO),主—動—賓—賓(SVoO),以及主—動—賓—補(SVOC)。根據(jù)英語中五個基本句型(SV,SVO,SVC,SVoO,SVOC)尋找出每個動詞的相應的“主語+謂語部分”語法結構,然后根據(jù)引導詞與動詞的配比原則找出相關的引導詞,再對每個引導詞所引導的分句進行分析,同時,如果是關系代詞或關系副詞,須找出其相對應的先行詞;如果是同位語從句,須找出該從句所應解釋的中心名詞。然后找出句中的非謂語動詞短語,介詞短語和形容詞短語等,最后縱觀全局,找出主句主干。具體步驟簡述如下:
第一步:確定謂語動詞及數(shù)量。
第二步:分析謂語動詞的主謂結構。
第三步:確定引導詞及數(shù)量。
第四步:理清引導詞所引導的從句類型及從句起止位置。
第五步:分析句中的短語,如非謂語動詞短語,介詞短語和形容詞短語等。
第六步:除枝葉,找主干。
下面筆者將詳細解釋長難句的解讀過程。
例3. Those1 best placed to help that process may not be the ones with the latest technology and state of the art mobile phones,but those2 with the skills to understand what lies in,under and beyond the words spoken in many different languages.
第一步:確定謂語動詞及數(shù)量。例3有2個謂語動詞,即may not be,lies。本句中的“placed”為過去分詞,如果它是謂語動詞,則后面應有其賓語,可句子中該詞的后面是個不定式,另外,如果它是謂語動詞,那么它的主語最大的可能性是“those1”,可“those1”與“placed”之間的被動關系是顯而易見,可句中這兩個詞之間并沒有相應的“be”動詞,所以說“placed”在此是個非謂語動詞,即過去分詞。
第二步:分析謂語動詞的主謂結構。在尋找動詞的句子結構時,應先判斷該動詞的性質(zhì),從而確定它所在分句的句型(SV,SVO,SVC,SVoO,SVOC),然后找出它們相應的成分。
例3中的2個謂語動詞“may not be,lies”中,“be”為系動詞,句型為SVC,即為Those1 +may not be +the ones,其中“but”與前面的“not”構成對比,即為not … but… 結構,所以“may not be”完整的句子結構為Those1 +may not be +the ones but those2;第二個動詞“l(fā)ies”為不及物動詞,句子結構為what lies in,under and beyond the words。本句這兩個謂語動詞所在的完整句應分別如下:Those1 +may not be +the ones but those2;what + lies in,under and beyond the words。
第三步:確定引導詞及數(shù)量。例3中有2個謂語動詞,根據(jù)引導詞與動詞的配比原則,引導詞的數(shù)量比動詞的數(shù)量少1,因此本句有1個引導詞,即為what,本句中的“and”,“but”是用來連接名詞短語或介詞短語,因此在統(tǒng)計引導詞數(shù)量時它們可以忽略不計。
第四步:理清引導詞所引導的從句類型及從句起止位置。例3中,引導詞“what” 引導的分句為“what lies in,under … different languages”,該從句前有不定式“to understand”,不定式具有動詞的某些特點,可以有自己的賓語,因該此從句是賓語從句,充當“to understand”的賓語。
第五步:分析句中的短語,如非謂語動詞短語,介詞短語和形容詞短語等。例3中有5個短語,即兩個過去分詞短語“best placed to help that process”,“spoken in many different language”,兩個介詞短語“with the latest technology and state of the art mobile phones”,“with the skills”,一個不定式短語“to understand what lies in,under and beyond the words”,這些短語都具有修飾功能,做后置定語,各自修飾“those1”,“the words”,“the ones”,“ those2”,“skills”。
第六步:除枝葉,找主干。刪去本句中交錯蔓生的枝葉,就剩下“Those1 may not be the ones but those2”這個句子的主干了。
總之,在分析英語長難句時,找到句子中的謂語動詞是關鍵,然后再根據(jù)引導詞與謂語動詞的配比關系找出句子中的相應數(shù)量的引導詞,從而理清句子的復雜結構。準確解讀英語長難句不僅有助于學習者對篇章內(nèi)容的理解,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習者的閱讀速度。
注釋
:①張滿勝.英語語法新思維高級教程——駕馭語法[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8:16.
②張道真.實用英語語法(縮印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284.
[1]何兆熊.綜合教程第二冊[M].第二版.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2]張振邦.新編英語語法教程[M].第五版.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