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章艷
說起懷舊,大概每個人心里都有著一個統(tǒng)一的概念,那就是對過去的事物、情感的一種懷念、回憶。懷舊大致分為兩類,即反思型懷舊和修復(fù)型懷舊。而這兩類又有什么區(qū)別呢?具體來說,反思型還就著重強調(diào)著一個“懷”字,是對過去的情感、回憶的一種懷念,主要是講主觀的情緒;而修復(fù)型懷舊則主要強調(diào)“舊”字,則主要表現(xiàn)對過去“事物”的一種懷念,或許是這個事物承載著一段難忘的經(jīng)歷,通過對事物的描繪,體現(xiàn)畫家對過去某個階段的懷念,例如,被遺棄的爛汽車,生銹的機械,破舊的縫紉機等。簡而言之,懷舊就是緬懷過去。
往事對每個人來說都是耐人回味的,每個人也都經(jīng)歷著酸甜苦辣的人生。喜歡回憶是很多作家,畫家都經(jīng)常經(jīng)歷的事兒,也是其創(chuàng)作靈感的來源,而郭潤文似乎對回憶情有獨鐘,也可能跟他的人生經(jīng)歷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父親遭受迫害,母親的勤勞,朋友的幫助扶持,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回憶和親情成為他繪畫創(chuàng)作的主要內(nèi)容。他自己曾說過:“綜觀我的作品,人們并不難發(fā)現(xiàn),我的題材千變?nèi)f化,內(nèi)在的主線卻是十分清晰的,那就是表達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和相互依賴?!?/p>
“在他的作品中,寫實的背后總是透著一種歷史碾過的滄桑,長期的錘煉,使他的畫面形成了一種特有的風(fēng)格面貌,既藝術(shù)表現(xiàn)的神秘感,古典美的追求以及對歲月的情懷?!惫鶟櫸牡乃囆g(shù)作品帶有一種神秘色彩,以及一些帶有神秘感的繪畫風(fēng)格讓他在當代畫壇中展露頭角。有人解讀這種繪畫中的神秘感:“這是一種只有通過繪畫來解讀的形象語言,是一種模糊的情感,同時我們不能忽視畫家在時光與記憶的隧道中沉積的歷史感?!惫鶟櫸耐ㄟ^一些靜物體現(xiàn)對過往的回憶,例如,縫紉機就是他繪畫中比較青睞的物品。首先,縫紉機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記憶;再次,縫紉機會讓人聯(lián)想到最多的就是一位勤勞、樸素的母親。在郭潤文的繪畫中,縫紉機是一種親情的象征。在畫面中,郭潤文都以灰色調(diào)作為整個畫面的主要色調(diào),以及會采用一些舊馬燈,舊相框等道具,營造出一種歲月過往,歷經(jīng)滄桑的悲壯氣氛。
一臺平凡的縫紉機,卻是郭潤文永遠的記憶,它承載著郭潤文一段家庭的歷史。在郭潤文的成長經(jīng)歷中,很不幸的經(jīng)歷了“文化大革命”,也成了他人生中的轉(zhuǎn)折點。他回憶:在我很小的時候,家里便有一臺縫紉機,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我有著一個溫馨而富足的家庭,母親在工作之余就會坐在縫紉機前為我們姐弟幾個縫縫補補,然而,當時作為知識父親卻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隨便安了一個罪名進了監(jiān)獄,一個溫馨的家庭一夜之間墜入苦海,家里的資金完全不夠姐弟幾個生存,于是母親開始一件一件的變賣家里的東西,然而,縫紉卻被母親堅決的留了下來,用它給我們姐弟幾個縫縫補補,在那危難的時候母親也給別人補補衣服換取一點食物。多少個寒冷的夜里我從睡夢中醒來聽到的第一個聲音,便是那溫馨、美妙的聲音——縫紉機運作時發(fā)出嗒-嗒-嗒的聲音,它陪我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深深的印在我的記憶中。就這樣一件普通的物品,它卻包含著我整個童年的記憶,成為我記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具有它獨特的魅力。在《永遠的記憶》中,縫紉機作為一個主題物,采用寫實手法精細的刻畫出它的每一個細節(jié),縫紉機臺面上放著一件縫到一半的嬰兒睡袍,背景中陳舊的墻壁上貼著幾封家書,正好把整個氣氛營造的相得益彰,也增添了不少光彩。
雖然對觀者來說,這只是一幅靜物畫,但這幅畫卻承載了郭潤文對偉大母愛的崇敬,而母愛正是這幅作品想傳遞的情感,如果沒有這一主題,這幅畫將沒有絲毫意義。
畫中描繪的是一位俯身在縫紉機上香甜入夢的年輕女子,一束柔和的光灑在她的臉上和衣服上,是那么的恬靜。而畫面中依舊沒變的還是那一臺破舊的縫紉機,還是那一段記憶,時光的流逝卻帶不走郭潤文對童年的記憶,對那時生活的回味和對親情的眷戀。深沉的背景讓整幅畫的氣氛變得凝重起來,這也正是郭潤文繪畫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特點,用色調(diào)渲染氣氛。
郭潤文把記憶訴諸于他的油畫作品中,通過作品表現(xiàn)出對過去歲月的懷念和對偉大母愛的崇敬。他迷戀傳統(tǒng)的油畫技法,對油畫材料和技法都有深入的研究。從他的作品中也體現(xiàn)出了具備著某種古典主義的意味與藝術(shù)家現(xiàn)實情感,開放意識相結(jié)合的精神氣質(zhì)。
[1]彭修銀.中國繪畫藝術(shù)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2]陳天強,孫晉鵬,李敏.歲月痕跡——淺析郭潤文的繪畫情懷[J].美術(shù)界,2016(5).
[3]楊琪.你能讀懂的西方美術(shù)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