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清平
說起小小說與短篇小說,他們本來是孿生兄弟。業(yè)內有一句說辭很形象:短篇小說是用減法,小小說則是用除法。小小說的字數(shù)限制很嚴格,是一個蘿卜一個坑,要一字千金,容不得半點啰嗦。著名作家馮驥才指出過,小小說像水花。試想,就這么一滴水花,卻要具備小說俱全的五臟六腑,怎么能不惜字如金。
因而,小小說要想呈現(xiàn)給讀者更精短、更精致篇幅的小說藝術,它的邏輯與組合就必須精準。
就小小說的邏輯關系來說,它包括了事物因果的客觀規(guī)律性,某種理論觀點、行為方式和思維的規(guī)律、規(guī)則。小小說雖是虛構的藝術,但必須以邏輯關系為基準。然而,也常常有一些不合乎邏輯的事在高超的作者筆下呈現(xiàn),他們往往通過精妙的構思,令不合乎邏輯的事在其作品里合乎邏輯。這就需要作者,對生活對事物有敏銳的洞察力。
譬如人們口里常說的關公戰(zhàn)秦瓊。很明顯,關公關云長是三國時代的人,秦瓊是唐初的名將,按道理來說,他倆相遇比武,絕對不合邏輯。然而,作為作者筆下的小說,就可以令其合乎邏輯。假設兩個生于同時代的人,恰好一個叫關公一個叫秦瓊,他倆都是作品里主人公的同學,叫這個名字是因為他們的父親一個喜歡關公另一個崇拜秦瓊。還有另一種寫法,假設關公和秦瓊在陰曹地府相遇而打起來,這個也是可行的。不過,這些虛構的內容,都得看題材的需要。小小說的成功與否,是隨著作者的虛構能力來決定的。
虛構,這里就要注意一點,得在合乎邏輯的基礎上虛構,以真實為圓心,以虛構為半徑。你的虛構半徑有多長,你畫的圓就有多大。你作品的含量和震撼力就有多大。但是,小小說作者必須知道:合乎邏輯是作品的墻基,任何作品的虛構都必須站得住腳,必須讓讀者讀著是珠圓玉潤,不能讓場景、時間、事件等等出現(xiàn)裂痕。不然,讀者就會說作品有裂痕或者不合邏輯。
小小說要合乎邏輯,更要做好它的結構與組合。該怎樣組合呢?毋容置疑,這就要看作者的天賦與見識,作者得開動腦筋,打開自己的腦洞。首先,要選擇好視角。視角的切入很重要,是關系到讀者打眼一看這篇作品后的感覺,對讀者能否繼續(xù)或深入閱讀這篇作品起著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畢竟,作品是給讀者寫的,寫出來必須要有讀者欣賞。作者要將自己先擺到讀者的位置去設想,用讀者的視角切入,這樣的作品才能夠拉近作者與讀者的距離,讓每一個讀者閱讀的時候就覺得自己是作者。只有這樣,作品才能是成功的作品。
決定了小小說切入的視角之后,下一步就是以惜字如金、接地氣的語言,逐步將構思好的情節(jié)一一代入作品中去。這里,要注意的是,小小說的語言是要盡量減少成語和形容詞的運用頻率,多用名詞和動詞。詩歌作者肯定記得現(xiàn)在詩歌界對語言有一個很著重的要求,就是多用動詞、名詞,少用甚至不用形容詞和成語。而小小說的語言,也一直在強調作者少用形容詞和成語。一篇優(yōu)秀的小小說作品,主要是要看你的句式靈動不靈動。形容詞和成語的多頻率使用是對靈動的扼殺。比如形容詞和成語,用得多了,只會令讀者覺得句式冗長、臃腫,讀起來不僅僅不優(yōu)美,反倒拖了作品的后腿。
總之,小小說,雖然要求語言精煉,篇幅短小,但也得環(huán)環(huán)相扣,若缺失了其中的某一個環(huán)節(jié),作品就會有裂痕,難以達到和諧與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