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雨,劉成新
(曲阜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山東 日照 276826)
隨著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和政治地位的不斷提升,中國文化的海外影響力也在日益增強,跨文化傳播已然成為一種大趨勢。跨文化傳播,是指“處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會成員之間的人際交往與信息傳播活動,包括各種文化要素在全球社會中遷移、擴散、變動的過程,及其對不同群體、文化、國家乃至人類共同體的影響?!?/p>
電影作為跨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文化與國際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如何將電影傳達的意識形態(tài)與傳播范式有效融合,打破不同文化之間的壁壘,實現(xiàn)電影文化價值的傳播與資本價值的最大化,是電影創(chuàng)作及發(fā)行傳播者必須面對的問題。本文以電影《孔子》為例,探討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問題。
雖然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間存在差異,但是都會擁有超越地域、政治和人種的共同的價值觀念。正是這種共同的文化價值觀才為文化的全球化傳播提供了可能性,諸如真善美等價值觀念是全人類的共同追求。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孔子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早在1982年,時任美國總統(tǒng)里根就曾稱贊孔子的高貴行誼與倫理思想影響了全人類。孔子及其思想的海外影響力可見一斑。電影《孔子》中較為詳細地展現(xiàn)了儒家文化里的人本意識、憂患意識、和諧意識、道德意識以及教育意識,具有厚重的人文底蘊。這些思想觀念符合當今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與全人類“建設和諧世界”的愿望相一致。
電影《孔子》塑造了一個“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具有高尚情懷和節(jié)操的孔子形象??鬃犹岢摹昂投煌钡奶幨烙^念,契合了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國與國之間“求同存異”的外交理念。導演胡玫把儒家文化的精髓嵌入到電影的主題之中,將“仁義禮智信”寄托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舉止和他們的言論之中,并將其凝結于“和平”與“天下”兩大意象理念之中,呼吁國家之間應該以禮相待,結為“兄弟之邦”,國君應以禮法治理天下,推舉“仁道”,具有很強的國際性色彩元素。無論觀眾受何種民族文化滋養(yǎng),想必都能夠認同電影所要表達的主題及其附加的價值觀念。
在華語電影的全球化傳播過程中, 民族文化必不可少。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多年燦爛輝煌的發(fā)展歷史。電影藝術作為當今最有效的對外文化輸出媒介之一,要注重民族元素的展示與表達。與此同時, 西方世界也愿意了解和接受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進而,民族文化是中國電影的寶貴資源。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第五代電影人就開始通過電影向西方世界介紹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并廣受好評。近年來,具有濃郁的中華民族文化元素的《功夫熊貓》系列電影風靡全球。它是以中國功夫為主要表現(xiàn)對象的動作喜劇動畫電影。影片以中國古代為時代背景,其場景設計、人物造型以及“俠義”理念都受到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影響。電影《孔子》亦是如此,導演胡玫希望通過電影將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傳播海外。繼而,從電影主題、人物形象,到細節(jié)處理都能看到民族元素。電影中孔子一直主張并踐行的禮法制度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如祭祀活動等具有中華民族歷史特色的大場面也一定會調動起觀眾的獵奇心理,提升觀眾的觀影積極性。
華語電影需要借鑒自身的民族文化,立足于中國特色,才能更快速地構建中國電影品牌。因此,電影創(chuàng)作者應當更加深入地挖掘民族文化, 積極塑造和傳播國家形象和民族精神。越是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故事,便越具備差異性,越容易突出自己與眾不同的特質,也就越容易打造出中國電影的自有品牌。畢竟,中國電影需要盡快創(chuàng)立屬于自己的民族品牌,傳播民族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
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橫亙在傳播者與受眾之間最基本的障礙是語言的障礙。也就是說,影視作品在傳播過程中,最大的障礙是視聽語言的障礙。畢竟,影視作品是以視聽語言為手段講述故事、展現(xiàn)人物、表達主題的藝術樣式。毫無疑問,語言障礙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息傳播的有效性。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中西方之間關于視聽語言表現(xiàn)出的敘事建構體系以及敘事符號的內涵意指也是大相徑庭,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跨文化傳播方式打破這種傳播壁壘。
在電影《孔子》中,作為“學院派”電影導演的胡玫展現(xiàn)了眾多電影導演所不具備的視聽語言素養(yǎng)。她的電影鏡頭與聲音的運用具有很強的“學院派”痕跡,無論是鏡頭的運動方式,還是演員的現(xiàn)場調度都趨于“標準化”,便于國外觀眾理解電影的影像與聲音所傳遞的內容信息。她特意聘請曾憑借電影《臥虎藏龍》獲得第73界奧斯卡最佳攝影獎的鮑德熹作為電影《孔子》的攝影師。作為當今世界電影攝影方面地位最高的華人攝像師鮑德熹的加入,為電影《孔子》走向國際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梢哉f,電影《孔子》是鮑德熹的嘔心瀝血之作。他刻意追求每個鏡頭的極致美感,使鏡頭在完成敘事需要的同時,賦予了它們新的生命。從而使海外觀眾既能夠接受電影《孔子》的鏡頭語言,又能夠領略到儒家文化的獨特韻味。
在電影開端“爭論殉葬”的場景中,攝影機以全景角度俯視大殿,門客列席,君王居于高位,孔子坐于殿堂正中,侃侃而談,形成了一種“隱而不顯”的壓迫感,電影創(chuàng)作者以鏡頭調度與畫面構圖帶動觀眾的觀影情緒。
其次,電影《孔子》的細節(jié)設計十分考究,比如電影中出現(xiàn)的青銅器上的花紋雕刻,并不是僅僅反映時代特點的機械性復制和對稱性處理,而是由人工一筆一畫雕刻上去的。又如在計時器的水滴滴漏上,出現(xiàn)了眾多的禽鳥花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既可以反映出春秋時期的“禮法”制度與當時人們的精神圖騰,又能給觀眾帶來觀影美感。
最后,與電影中的細節(jié)處理一樣,電影《孔子》的配樂也極為考究。眾所周知,配樂是電影的重要視聽元素之一,被業(yè)界稱之為電影的“第二臺詞”,而在一些電影中配樂的重要性常常會被電影人忽視。他們并不重視電影配樂的重要性,或音樂使用泛濫,或音樂旋律平淡無奇,無法輔助畫面敘事。在電影《孔子》中,觀眾在觀影時會被其低沉而厚重的弦樂所吸引,并沉浸其中?!八鼤r而曲調高昂,襯托出孔子壯年時豪情滿懷;時而低緩婉轉,烘托孔子老年時的辛酸悲哀;‘子見南子’時,配樂溫婉柔情、輕松恬淡;戰(zhàn)火紛飛、沙場點兵時,轟然雷動、曠古重鳴,如奔涌的黃河由遠古的高原傾瀉而來,將人們帶入遙遠的春秋時代”。
關于“意見領袖”,拉扎斯菲爾德給出的定義是:“在人際傳播過程中經(jīng)常為他人提供信息,并對他人施加影響的‘活躍分子’,他們在大眾傳播效果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中介或過濾的作用。由他們將信息擴散給受眾,形成信息傳遞的兩級傳播?!币庖婎I袖是兩級傳播中的關鍵人物,具有影響他人態(tài)度的能力,他們介入大眾傳播,憑借其自身的影響力,加快了傳播速度并增強了傳播的影響力度。電影《孔子》就借助了意見領袖的影響力,推動了其在海外的傳播與推廣。
在電影《孔子》的海外傳播過程中,起到“意見領袖”作用的是美國西肯塔基大學校長格里·蘭斯戴爾。他曾在西肯塔基大學的課堂上宣傳推薦過孔子學院,并全力協(xié)調在西肯塔基大學設立了孔子學院,推薦了電影《孔子》參評奧斯卡獎,宣傳效果毋庸置疑。
英國學者約翰菲斯克于2005年出版的專著《電視文化》一書中首先提出了“生產(chǎn)性受眾”的概念。他認為大眾的構成方式是復雜的、多層次的,受眾在精密的社會關系穿梭時產(chǎn)生了“游牧式的主體性”,并能夠根據(jù)當下的需要,重新調整自己的社會效忠從屬關系。這種具有傳播主體意識的受眾,在接受意義的同時生產(chǎn)和傳播意義,即可稱之為“生產(chǎn)性受眾”。生產(chǎn)性受眾可以依據(jù)自身的社會經(jīng)驗重新解析文本,生產(chǎn)出自己的文化。依據(jù)生產(chǎn)性受眾的傳播受眾觀角度來看,電影《孔子》的海外受眾,大多數(shù)為海外孔子學院的學生,在觀影和接受的過程中他們逐漸由信息內容的接受者轉化為內容的傳播者,擴大了電影《孔子》的傳播面與海外影響力。
在電影的傳播過程中,口碑營銷的作用毋容置疑。它可以在低成本甚至是無成本的前提下,提升電影的傳播力度和影響力。在面對如今電影宣傳廣告以及影院推廣廣告的強力攻勢下,電影受眾更愿意在親朋好友那里獲取觀影意見。當然,口碑營銷的前提條件是影片的質量和水準必須過硬,以滿足觀眾日益挑剔的觀影需求。換而言之,如果電影想要取得較好的口碑營銷效果,電影創(chuàng)作者勢必要在電影的制作水準方面下足功夫,給受眾以能夠滿足口碑營銷的理由。
國際形勢瞬息萬變,每個國家都試圖維護和把握各自民族文化的國際話語權。但是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對外傳播過程中, 仍然處于一個較為被動的地位。這不僅反映在我國電影產(chǎn)業(yè)“走出去”上,其它方面也多有顯示。而這種弱勢地位所造成的話語權缺失, 也是當前我國電影跨文化傳播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在美國電影統(tǒng)治下的世界電影市場, 中國電影要想打開國際市場尤其困難, 更不用說通過電影這一傳播載體實現(xiàn)民族文化價值觀的對外輸出。因此, 在電影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我們要進一步增強中國電影的國際話語權, 積極推動我國的電影作品接軌世界,大力進行國際化傳播, 以更為國際化的傳播模式講述好中國故事。
[1]孫獻韜,李多鈺.中國電影百年[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2]新境界大屏在線,共享史詩大片《孔子》.http://www.pcpop.com/doc/0/494/494257.shtml
[3]拉扎斯菲爾德.人際影響[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