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宗
單車,也叫自行車,是千家萬戶不可或缺之物。故,中國有自行車王國之稱。單車文化構(gòu)成近現(xiàn)代中國民俗文化一頁,沒有哪個國家如中國這般,可以讓一個人和他的家庭曾為一輛單車如此牽腸掛肚、憂喜莫名,甚至有悲歡離合的故事伴隨其中。
依稀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筆者同辦公室的老張由縣長批條子購得一輛飛鴿牌自行車,騎行六十公里回到故鄉(xiāng),交給農(nóng)村中的老父親。張老漢喜出望外,專用一條紅綢布將車架前的飛鴿牌子纏住,裝飾起來,每天擦拭一遍,也引來鄉(xiāng)鄰的圍觀、贊美和嫉妒,那是這條街上唯一一輛飛鴿自行車啊!豈料好景不長,張老漢午睡時忘記關(guān)好院門,醒來發(fā)現(xiàn)單車不翼而飛,梁上君子來自何方亦無從查究。張老漢大哭了三天三夜,從此不思茶飯,傻了一般,兒子萬般勸導無效,張老漢漸入沉疴。還是街上的一位“土哲學家”有智慧,勸他換個角度看事,只當是從唐山大地震中出來,只是砸壞一輛單車,余者皆無恙。老漢一聽,對呀,我人還在,兩手還能干,再掙呀。他又苦干一年,賣了兩只羊,幾百斤紅薯干和兩筐雞蛋,兒子又添了點錢,還買飛鴿牌的!新車再騎回,張老漢多了心眼,不騎時將單車用粗繩吊在屋梁上靠墻垂下,車前輪后輪各加一道鎖,睡時房門屋門緊閉,安保措施做到點水不漏。張老漢入睡前都要看看屋梁上,吾車尚在,便弛然而臥。
這個真實的故事,說明在那個年代單車和老百姓的生命簡直聯(lián)系在一起,說息息相關(guān)亦不為過。試想,從城到鄉(xiāng)哪家哪戶能離開單車?在那個年代,你站在北京王府井大街旁、天津勸業(yè)場大樓前、廣州的珠江大道上,看吧,是一眼望不到邊的單車長河,耳邊迴響的是車鈴聲此起彼伏。都市中的上班族沒有單車就等于沒有腿呀。意大利電影攝影家安東尼奧表現(xiàn)七十年代時的中國,專門有一組鏡頭就是單車上的中國。城里如此,農(nóng)村中單車所承載的功能更無法盡述。趕集購物要騎單車,去縣城糧站換糧票要馱一口袋原糧騎單車,走親戚步行太寒酸要騎單車,青年人相親時要騎單車,接新娘的車隊更是一色的單車……沒有單車生活就癱瘓了。
那個年代的單車品牌也是民族品牌,不似今天什么捷安特,什么阿米尼,咬口、難記,消費者一頭霧水。那時的品牌是飛鴿、永久、鳳凰、紅旗、白山、燕山、蝴蝶等等。多長志氣,長精神,接地氣,招人喜愛。那個單車的年代是我們國家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年代,應當記入史冊。
這一切的一切,如過眼云煙,消失了、淡忘了,永遠地退出了歷史舞臺,幾乎是消失得無影無蹤,青年人搖頭說不知道,中年人笑一笑說印象不深了。俱往矣!
我們今天看到的是什么?北京長安大街上、天津海河大橋上、廣州珠江堤畔的自行車長河早已換成汽車的長河,清脆的自行車鈴聲換成震耳欲聾的汽車喇叭聲。充斥了都市大街小巷、樓宇地下車庫和居民小區(qū)的,除了汽車還是汽車。不知何日起,中國一下子由單車王國切換成汽車王國,單車文化正讓位于汽車文化。
中國的汽車產(chǎn)量世界第一,以年產(chǎn)千萬輛的規(guī)模聞名于世。當然,更是汽車消費排名第一的國家,連農(nóng)村的街巷里都有各種品牌的汽車。文前所說的張老漢如健在,他的農(nóng)家院里保險停著汽車。
由單車文化向汽車文化的演進和嬗變,說明中國發(fā)展了、進步了、變化太快了。發(fā)展了、進步了,不要忘記昨天。沒有單車年代奠定基礎(chǔ),哪有汽車年代的繁榮繁華!單車年代的故事應當講給后人聽。進入汽車時代還應牢記單車年代人的奮斗精神。
有喜也有憂。萬事萬物都有兩面性。單車是人力車,效率低成本也低,且綠色環(huán)保。汽車效率高成本高,且會帶來環(huán)境污染,也為社會管理帶來負擔。盡管有很多弊端,汽車工業(yè)仍舊是我們的經(jīng)濟支柱,汽車文化也只會越來越繁榮,以科技進步存利除弊就是了,不必悲觀。筆者曾去北歐等發(fā)達國家旅游,發(fā)現(xiàn)那里在進入汽車社會的同時,又迎來單車回歸,我們國家也在發(fā)展共享單車,都是存利除弊的意思,都應視為社會文明的進步,或者也可以說,單車文化在如此現(xiàn)代的今天仍然有強大的生命力。
筆者的故鄉(xiāng)河北是單車大省,不僅是說廣袤無垠的華北大平原最宜于騎行,而且是說世界級的單車生產(chǎn)基地就在冀南。那里有世界一流的單車生產(chǎn)線,有各種功能的單車、童車等門類和品牌,以年產(chǎn)千萬輛的規(guī)模發(fā)展,覆蓋中國,享譽世界,能稱得上單車文化的升級版。這些成果都是擼起袖子苦干、奮斗的結(jié)果,單車將使我們的明天更幸福、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