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瑤
天地有陰陽,所以,能孕育萬物。
地球有晝夜,所以,能讓一處風景,晝夜迥異。
2018年暮春,我赴商丘市睢縣采風,報到當晚我和幾位文友相邀散步夜游北湖。
湖光燈影中,夜的情緒蔓延開來,開始感懷——朦朦朧朧的夜景,到底是真實的面貌,還是修飾的幻景?燈光營造出的明暗對比,到底是掩蓋了丑陋,還是增添了美麗?
我承認,靈魂,會隨著夜深人靜,更貼近生命本真,更直視內(nèi)心彷徨。當我洗漱后躺在床上,思考的命題逐漸清晰——如果說艷陽下的白天,能讓我們看到更多細節(jié),那么燈光下的夜晚,則讓我們感到更多美好。
次日白天正式采風,巧的是,采風路線,竟有很多與我們昨夜之游重合!遺憾的是,路線一樣,景致一樣,卻因白天太亮了,看得太清了,少了很多味道。
無意間,碰到了昨晚一位同伴的眼神,那眼神和我一樣,藏著一絲無奈——水至清則無魚,景至清則無韻?。?/p>
是的,從巴黎埃菲爾鐵塔,到紐約帝國大廈,從悉尼歌劇院,到莫斯科紅場,從上海外灘到布達拉宮,都在印證著夜景與日景的哲學思辨。
其實,文章、攝影,不也如此嗎?
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感,會有不同的味道。就像“兩小兒辯日”,因人,因時,因心態(tài),結論相反。
是的,面對一處花園,詩人會為花的鮮艷,樹的青翠,水的碧綠而激情澎湃;雜文家則對柱子上的“到此一游”,花壇里的垃圾糞便耿耿于懷。女性游客會對美麗的花朵拍個不停;男性游客則可能對一蓬枯枝更感興趣。
那么,對于一個魚龍混雜的社會而言,見微知著者,會對社會不公、官場腐敗嫉惡如仇,撰文鞭撻;豁達包容者,則會對一只貓咪、一場邂逅寫出感悟。
世間本不完美,人性更有善惡兩面。對不可原諒的人類惡行與社會病態(tài),我們需要“日景”,讓其曝曬在陽光下,纖毫畢現(xiàn),無所遁形。但對于金無足赤的世間,我們也需要“夜景”,感受瑕不掩瑜,放大世間美好,期待人們在美好的感染中“有樣學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