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方曉
那年,我在一家小報社當記者。突然有一天,總編召集開會,說是馬上就到抗戰(zhàn)勝利紀念日了,報社打算做一期???,主要就是尋訪健在的抗戰(zhàn)老兵,八路軍、新四軍,或是國民黨士兵都行,好好挖掘他們身上用鮮血和硝煙寫成的故事。總編說,這叫“尋兵記”,得用心去寫,不可辜負歷史,辜負后人。
我立即想起了朋友小華,他在西城黨史辦工作多年,當?shù)氐目箲?zhàn)史倍熟。一個電話過去,小華想都沒想,說:“還真有這么一位抗戰(zhàn)老兵,叫王逢凱,都90多歲了,只是……”
沒等聽完小華的囫圇話,我就興沖沖地掛了電話,飛似的往西城趕。
一見小華的面,我劈頭問道:“抗戰(zhàn)老兵王逢凱在哪?咱馬上去!”小華苦著臉,說:“他家我倒知道,離這不遠,十來分鐘就到。只是這位老兵腦子糊涂了,連自家的伢崽都不認得,恐怕你也采訪不出什么?!?/p>
一聽這情況,我大失所望。小華接著說:“不過,前些年我們在搜集抗戰(zhàn)老兵的故事時,當時他還沒糊涂,給我們講了許多,所以大致情況我還是了解的。要不,我把那套資料給你,你這大秀才受個累,好好加工一下,行不?”
這哪行??!總編說,“尋兵記”得尋出生動,尋出鮮活,尋出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閉門造車,在材料上修修補補,哪怕再真實,也總少那么一些味道。“這樣吧,不管怎樣,你都帶我去看看他,成不成再說?!蔽掖诡^喪氣地對小華說道。不一會兒,車拐進一普通居民小區(qū),在一幢樓房的車庫前停了下來。一下車,就看到一位須發(fā)皆白的老者,安靜地坐在藤椅上,對我們這群不速之客不看,也不問。眼睛盡管是睜著的,可里面混沌不堪,看不清丁點東西。小華說,這就是王逢凱老前輩,每天都這樣端坐著,不跑不跳,不哭也不鬧。我不死心,囁嚅良久,開口道:“王老,我是報社記者,今天來采訪您?!?/p>
王逢凱好似什么都沒聽到,一動不動。
我頓了頓,又說道:“您還記得抗戰(zhàn)那些事么?能不能給我們講講?”
王逢凱依然好似什么都沒聽到,一動不動。
小華勸我道:“我早說過他腦子糊涂了,你問了也是白搭,還是我來給你講講他的故事吧,八九不離十?!闭f罷,他拖過兩把小竹凳,我們各自坐下。小華講道:“王老小時候在我們這的南街讀私塾。14歲時,在父親開的紙錢店幫襯并學習手藝。17歲時,國民政府征兵,他大哥榜上有名,可那時大哥已成家立業(yè),并生有兒女,于是他替兄應征……”
據(jù)小華介紹,王逢凱參軍后,因有文化被分配到某部二營五連當文書。后來,他所在的部隊參加了著名的湘北會戰(zhàn)。戰(zhàn)斗異常激烈,打到后來五連在一片山林里被日軍兩倍的兵力包圍。戰(zhàn)士們且戰(zhàn)且退,日軍在后面窮追不舍。一直退到一片廢棄的戰(zhàn)壕邊,里面已積滿了水,連長命令戰(zhàn)士跳下去泅水到對面。泅水上岸之后,戰(zhàn)士們躲在樹后還擊,日軍不敢過來,就在對岸射擊。
當時,王逢凱旁邊有位年輕的班長,是名機槍手,他端著一挺機槍向敵人猛烈掃射,日軍倒下了一大片,可惜突然有顆子彈射中班長的頭顱,鮮血濺了王逢凱一身。他連忙走過去想扛起機槍為班長報仇,連長對他說:“你個子小,不要拿機槍,換支步槍吧?!庇谑撬昧艘恢Р綐屜驍橙松鋼簦B長端起了機槍,槍口噴出了憤怒的火舌。不久,援軍及時趕到,對日軍進行了前后夾擊,實行反包圍??墒侨哲娞焐嫌酗w機,地面有火炮、坦克,輪番轟炸,因此戰(zhàn)況異常慘烈,雙方均死傷無數(shù)。我突然注意到,當小華講到“湘北會戰(zhàn)”這四個字時,王逢凱眼睛清亮了不少。我以為他記起來了這些事,就想讓他講兩句,可他又一動不動。
“后來呢?”這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忍不住向小華追問。“后來啊,部隊奉命集合,成建制分散進軍云南。一路跋山涉水,經(jīng)過江西省黎川縣德勝關,以及福建省建寧、泰寧等地先后進入云南戰(zhàn)區(qū),先頭部隊很快攻下了騰沖……不久,先頭部隊由緬甸向東,王逢凱所在部隊由云南向西包圍并夾擊日軍。之后,其部奉命在騰沖待命,一面訓練,一面保衛(wèi)滇緬公路軍需運輸線的安全?!笨磥?,小華多次講過這個故事,時間、地點、經(jīng)過,甚至一些細節(jié)都講得清清楚楚。
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我不經(jīng)意一瞥,發(fā)現(xiàn)每當小華講到騰沖這個地名時,王逢凱眼睛就清亮不少。我趕緊問他:“王老,您是不是想起了什么?就給我們講講騰沖戰(zhàn)役,如何?”令人失望的是,王逢凱又一動不動。
小華講得雖然精彩,可畢竟只是轉述,不是王逢凱親自講述,我還是覺得有些遺憾。返程時,我俯身對王逢凱說:“王老,我們走了,大家都記得您抗日的故事呢!”還未及轉身,沒想到王逢凱竟然顫顫巍巍站了起來,右手五指并攏,伸到額前,“啪”地給我們敬了一個標準軍禮,像電影里巴頓將軍那樣瀟灑,那樣干凈利索,那樣神采飛揚。我一愣之下,趕緊端起掛在胸前的相機,狂按快門,抓拍下這難得的瞬間。
后來總編表揚我,說我的這張照片里,主人公的眼睛特別清亮,從中他讀到了一位抗戰(zhàn)老兵最真實的情懷。因此,我這“尋兵記”,是寫得最生動、最鮮活、最與別人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