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傅海青 張鑫綜合報道
課程:說文解字
時間:7月8日
文本: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主講:梁瑞強
精彩課堂回放:
《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按照偏旁部首編排的字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書之一,為東漢著名學者許慎撰著。
上課的教室名曰“正思維”。室內掛著“張良納履 蘇武牧羊”的橫匾。
“正”字是什么意思呢?正由止和一組成,止于一,一乃道也。
文字源于八卦,八卦源于河洛。
《說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段玉裁的外孫是龔自珍,其師戴震,戴震之師江永。江永著《河洛精蘊》,如果能研究通《河洛精蘊》,易經八卦,奇門遁甲,武穆遺書就都通了……
隨后講到徐鉉的故事,引伸出“張良納履,蘇武牧羊”的辯證陰陽。講到許慎、“五經無雙許叔重”,講到李斯、倉頡、伏羲、女媧,以及伏羲女媧手中拿著的規(guī)和矩?!叭酥砸袷匾?guī)矩,是因為每一個規(guī)矩都與天地相合。”
文化傳承,就是這樣一步步回溯源頭,傳承命脈。
《說文》開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笔鞘裁匆馑寄?“太始”就是“無極”,道立于一,“道”就是“太極”,太極表現(xiàn)出來就是“一”,這也就是《老子》中“道可道,非常道……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造分天地,“天地”即“陰陽”,即“二”,化成萬物,也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說文解字》背后的思想是《老子》和《易經》,開篇和《老子》第42章對應。
學員暮省分享
梁老師的課,讓我了解了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也讓我再次意識到中國是一條沉睡中的巨龍,同時也對我的機緣感到慶幸,現(xiàn)在我已遇到了幾位我認為可以改變我生命軌跡的老師。此情此景,我想吟詩一首:“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見君子,樂且有儀……”。
——師一城
教師總結:
文字者,經義之本,王政之始。詩亡而后春秋作,春秋道名分,為王道之始。春秋亡而史記作,史記者六經之羽翼。史記亡而說文作,以使國家走上正道。易、書、詩、春秋、史記、說文,一脈相承。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先圣大仁,我輩效之,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課程:三字經
時間:7月9日
文本: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主講老師:任志霞
精彩課堂回放:
孟子是我國歷史上的“亞圣”。在孟子小的時候,住家附近剛好是個墳場,每天都會有出殯或掃墓的人,哭哭啼啼從這里經過,孟子見了覺得好玩,也學著玩起出殯的游戲,孟母知道后,決定換個環(huán)境。這一次,他們搬到鎮(zhèn)上,沒想到附近住著一位屠夫,孟子又學著屠夫拿著刀子,玩起剁豬肉的游戲,于是孟母又決定搬家了,她決定帶孟子搬到學校附近。果然,從此孟子便跟其他學生一樣捧著書本,搖頭晃腦地背誦著。
有一天,孟子逃學回來,孟母正在織布,她一氣之下,剪破了一片織好的布,然后對孟子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要腳踏實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隨意逃學,荒廢學業(yè)如同剪斷布一樣,意味著前功盡棄,從頭再來?!睆拇?,孟子便發(fā)奮讀書,果然成為中國的大學問家。
學員體驗:
7月9日上午,師生們參觀男耕女織體驗區(qū),學員們了解到摘棉花、紡線、染線到織布的19道工序,目睹了從農具制作到播種、犁地、耕作、收獲等諸多工序。
棉花從土地里長出來,摘下棉花、摘掉棉籽、搓成條、紡成線、染成不同的顏色,將線一根根穿進梳子里,先做好經線,絲絲縷縷架在紡織機上,梭子穿梭帶著一根根緯線將布一點點織成,隨后還要將布放在石頭上搗,使布更加貼身舒適。
耕種區(qū)內,可以打鐵制造各種農具,犁地、翻地、耙地、播種、澆地、除草、收割、脫粒,經過一系列繁重的體力勞動,才能收獲一粒粒糧食。
學員暮省分享:
我們體驗了男耕女織,見到了真正的棉花樹,知道在古代做一件衣服是很難的,需要一年才能做成一件衣服。每一件衣服都是由棉花拉成條,再變成線染色,紡織成布,做成布料,再做衣服,我們要珍惜衣物,不浪費布料。
——張書鳴
我們跟隨著趙陽老師的講解和工作人員的演示,一點點地了解著食物和衣服的來之不易。我觀察著紡織和耕種工具的不斷變化,仿佛看到了古人勞動時的場面,若沒有他們的辛勤勞作,恐怕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也不會如此美好。
——趙宇揚
教師總結: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唯艱”是多么樸實的語言,“粒粒皆辛苦”不再是一句要背的詩句,而是飽含辛酸汗水的訴說?!懊夏笖嗫棥眲t意味著孟母教子巨大的決心,所以,孟母斷機后“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課程:《論語·為政》
時間:7月12日
文本: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主講老師:柴海軍
精彩課堂回放:
子游問什么是孝,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說能夠贍養(yǎng)父母便足夠了。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yǎng)。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贍養(yǎng)父母與飼養(yǎng)犬馬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子夏問什么是孝,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父母和我們說話的時候給父母個好臉色,你做到了嗎不要等父母不在了,后悔也來不及了。
柴老師說到自己的父親言語哽咽,父親生病后,因忙于推廣河東吟誦,無法脫身,未能見到父親最后一面,留下了終生遺憾。老師聲情并茂地講解感動了所有師生,大家情不自禁,泣不成聲。
中午,閆棟騰同學給柴老師送上暖心小禮物,附上紙條安慰老師:“您爸爸的那件事,別傷心了,人都是這樣,來了也要走的。這是一件小禮物,我從北京帶來的,歡迎您隨時來北京玩,我請您吃飯”!
學員暮省分享:
我們一定要在父母有生之年,趁他們還健在的時候好好陪伴他們,給他們做做飯,揉揉腳,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
——付碩然
今天,我學習了論語中的孝,現(xiàn)在許多兒女都只是給父母寄錢,并不能及時關心父母,陪伴父母。而父母最想要的是兒女們的關心與陪伴。有人說,我們現(xiàn)在還小,還不能養(yǎng)活父母,我們現(xiàn)在還不能盡孝。恰恰相反,孝可以是為父母端一杯水,做一頓飯這些簡單的事情,我們能夠輕易做到,但很多孩子都沒有完成。
——趙泱銳
我很愛媽媽,但是我也不知道孝是什么意思,我以前以為孝就是親一口父母就可以,以為愛就是說一聲“媽媽我愛你”,我現(xiàn)在知道了孝是孝順,是實際行動。
——梁堯丁
柴老師的爸爸不幸得了癌癥,柴老師沒能趕回去,因此未能見到父親最后一面。我深受感動,哭了15多分鐘。
——陸俊達
思父
淚已落地,忽想父母。未見我父,憂心忡忡,設若見之,我心則喜。
陟彼孤山,食止五谷。未見我父,憂心惙惙,設若見之,我心則舒。
坐而室中,身思家鄉(xiāng)。未見我父,我心則悲,設若見之,我心則安。
——張書鳴
今朝吾步入營中,受柴先生賜教,勝于賜我百朋。今日亦是受益匪淺之日。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然并非不求食飽與居安。先生曰:“只是非過度求索于食飽居安?!毕壬衷唬骸熬訜o所爭,如有所爭,必也射乎?!蔽峁室詾榫訌牟慌c他人有所爭,待先生賜教,吾豁然開朗。
——劉瑋煊
教師總結: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不死的。人生短暫,最重要的是,你該怎樣活著,怎樣對父母盡孝!孝有五個層次:
1.小孝,即養(yǎng)父母之身為父母提供物質的供養(yǎng),了解父母需要什么,盡心給父母提供最好的,供養(yǎng)父母必須心懷尊敬和恭敬的態(tài)度。
2.中孝,即悅父母之心。悅父母之心有五個層面,一是順承,二是婉容,三是溝通,了解父母的心思,四是陪伴,讓父母享天倫之樂,五是自立,經營好自己的家庭和事業(yè),不要讓父母為自己操心。
3.大孝,即成父母之志。讓自己有所作為,成全父母對于兒女的期望;以榮養(yǎng)親,行善濟世,光耀門庭,《孝經》中所謂:“名揚于后世以顯父母,是謂大孝?!?/p>
4.至孝,即增父母之慧,以德拔親,行道立德,使父母破迷開悟,成就生命。
5.孝的圓滿境界,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禮敬天下所有的老人。
課程:《詩經》
時間:7月14日
主講老師:張丹薇
文本:芣苢/甘棠/摽有梅
精彩課堂回放:
今天的《詩經》課在山野里上。
《詩經》是大地之書,是青蔥之書?!对娊洝返奈淖质谴蟮氐奈淖郑瑫鴮懼蟮氐木?,大地的氣韻和性格。《詩經》中的自然是本真的自然,自在的自然,干凈的自然。和自然相遇,一切都散發(fā)著讓人歡喜的光芒。
“芣苢”(fú yǐ)即車前草,《芣苢》是當時女子們采車前草時所唱的歌謠。表達了“生雖是艱難的事情,卻總有許多快樂在這艱難之中”。
我們帶著孩子們去山坡上采車前草,一邊采一邊吟唱這首詩,讓孩子們切身感受大地的情懷,草木的精神,勞動的樂趣。文學藝術的最深厚的根源,就在這種直接而深刻的生命體悟之中。
《甘棠》這是為懷念西周時的賢人召伯而吟唱的詩。我們與自然比鄰而居,一起追尋先賢的仁跡。
召伯經常到民間鄉(xiāng)邑巡行,并且在棠樹之下裁決獄訟、處理政事,而處理結果常常使公侯伯爵信服、庶民百姓滿意。人們?yōu)榧o念其勤政愛民、清廉聽政的事跡,表示對他的愛戴和懷念,而不愿砍伐他曾坐于其下辦公和休憩的甘棠樹,并且歌之詠之。
前人栽下的樹木,可供后人乘涼;前人創(chuàng)下的基業(yè),可讓后人坐享。后人不忘前人,留下樹木睹物思人;后人為了感念前人,把基業(yè)代代相傳。人類的歷史進程,大概就是這樣生生不息,世代相傳的。
我們帶著孩子們去認尋甘棠樹。因為植物,那些古老的漢字都親切起來,在每一個難懂的漢字下面,發(fā)現(xiàn)了不期而遇的美麗和感動。
暮省分享:
百姓為紀念、感恩召伯為他們做出的貢獻,就提醒大家不要砍掉,更不要毀掉召伯曾在其下為人民服務的甘棠樹。老百姓對他感恩,正是因為他曾為民效勞,為民解憂。我們中華的歷史長河中還有許多像召伯這樣,一生為民服務以至后人對他們心懷無比的感恩。我想正是因為這些偉人的貢獻、付出,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和諧社會,正是因為那些戰(zhàn)士拋頭顱灑熱血,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我們對他們最好的感激就是努力學習。長大后也像他們一樣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為國家服務,為天下服務。
——張熙曼
尋夏
望之以岵,尋之以夏。何處尋?草間自有,望喬木,采芣苡,踏三葉,摘地黃,夏自在其間;
望之以原,尋之以夏,何處尋?花間自有,嗅月季,摘紫朵,聞牡丹,采白菇,夏自在其間;
望之以庭,尋之以夏,何處尋?園間自有。捉蚱蜢,沐清風,追黃蝶,數天星,夏自在其間。
——王琪
興起之作
昨夜?jié)M天星,今日萬里云。
清晨涼意起,甘棠浴清風。
山中已七日,習得圣人心。
頗感師恩重,當以德相傾。
——趙英杰
《摽有梅》這首詩寫一位待嫁的女子,她望見梅子落地,引起青春將逝的傷感。在這次詩經課中,我悟出了時間珍貴的道理,我們一定要珍惜時間好好學習,將來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
——張書鈺
《詩經》云:“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見君子,樂且有儀”君子即教書先生。君子可授學問于學者,學者樂且有儀。
吾習詩經于夏令營,張先生曰:“君子如莪,腹含文墨吾等見之,應喜應休?!蔽嵋詾椋簭埾壬嗫膳c君子媲美。其授之于吾,吾應樂且有余。
——徐天樂
教師總結:
一點血脈流傳至今,那便是我們;一首老歌傳唱至今,那便是《詩經》。它讓我們知道很久以前有個浪漫的時代?!对娊洝穼嵲谔懒耍錆M力量又典雅的四字句,一句句排下來成為中國文化起跑線的路基那些疊章反復詠之于江邊白露,舞之于月下喬木,終于由時間凝為經典,展示了黃河流域的平和安詳,尋常生活的溫柔敦厚。
課程:《百家姓》
時間:7月21日
主講老師:趙陽
文本: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
精彩課堂回放:
姓是一個人家族系統(tǒng)的血緣符號,通過這個符號,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和歷史鏈接起來。每一個姓氏都蘊含著一段生動有趣的故事,是超越時空、貫通古今的文化活化石。
今天,我?guī)Т蠹襾硪淮温眯?,一次姓氏文化的尋根之旅,一起去穿越千年的歷史,尋找自己的根脈。它記錄了你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根本信息,它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和家族的形成史。
最早的姓只有為數不多的九個姓:姬、姜、姒、嬴、妘、媯(gui)、姞、妊 rèn、姚。我們今天所讀的《百家姓》,也只不過有五百多個姓,原收集姓氏411個,后增補到568個,其中單姓444個,復姓124個?!摆w錢孫李、周吳鄭王”,絕不是簡單的文字符號,它解答了“我是誰,我從哪里來”的歷史課題。
暮省分享:
陳氏,來源于胡公滿,因為當時虞舜之后,胡公滿封于陳子孫以國為氏。陳家有許多名人,如:陳毅元帥、陳獨秀先生,但是我最喜歡的人是陳文龍。陳文龍,生于福建興化(今福建莆田)在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中狀元之后受南宋朝廷器重,出任過重要職務。元軍南下在各地守將紛紛投降的背景下,陳文龍寧死不降。雖然我的最欣賞的人死了,但他始終活在我的心目中,將來我也要像他一樣中“頭名狀元”,讓父母及我的列祖列宗,以我為榮。
——陳藝攏
我了解到魏姓的來源,和自己的祖先:畢萬。也知道了自己的姓氏祖先曾多么光榮,比如:魏徵、魏冉等。此時此刻,我也萌發(fā)了一個想法,我從現(xiàn)在開始,也要像我的祖先一樣光宗耀祖,讓自己的后代知道我曾經光榮地活過。
——魏靜茹
教師總結:
《百家姓》每一個姓都在我們的生命中有交集,在我們的血管里有支流?!栋偌倚铡纷屛覀冎牢覀兪且患胰?,都是親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課程:游學李家大院
時間:7月19日
主題:賞楹聯(lián) 沐大善
李家大院位于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孤峰山西側閆景村內。走進李家大院,錯落有致、古色古香的漢族傳統(tǒng)民居,青磚高墻、棹楔鴟吻的巷陌老街,磚木石雕、字畫、碑帖、楹聯(lián)等遍布院內。院中楹聯(lián)內容豐富,張丹薇老師邊走邊講解,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不亦樂乎。
在燦爛輝煌的山西民居——“大院文化”中,廣泛流傳了這樣一句話:喬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李家作為富甲一方的家族,以民間疾苦為懷,以樂善好施、博施濟眾為榮,推行仁義,代代相傳,未嘗間斷。參觀到歷史文化長廊處,墻上一幅雕刻圖引起了孩子們的注意,紛紛上前圍觀,這是一幅李家的“百善圖”影壁,共有365個善字,由正、草、篆、隸四種書法磚雕而成,寓意為一年365天,日日行善,永遠行善。
大院正門處,營員們讀起了“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原來是屏門上題寫著《朱子治家格言》。這時,有的孩子發(fā)現(xiàn)“恒”字少下面一橫畫,老師講到:“因為當時李家人認為一日用心即為恒?!彼源俗稚僖粰M畫。學員們不禁感嘆李家人時刻心存善意,善行天下的高貴品格。
大院中有教育孩子的私塾院,有祭祖的祠堂,還有新婚的同福堂……一路上聽著老師的講解,學員們不時提問并做記錄,那行進著的整齊隊伍,停下來一個個注目傾聽的眼神,成為大院中盛夏時節(jié)一道靚麗的風景。
教師總結:
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不是裝點門面的高雅,而是落實在每一個平凡日子里,行持在細微日用倫常中的文質彬彬。
夏令營的生活真可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