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趙春燕
摘 要:本文基于博弈視角探索了跨境電商農產品產銷對接的路徑優(yōu)化問題。通過對農戶、跨境電商平臺、政府三個主體參與者進行博弈均衡分析,研究結果表明,農戶使用跨境電商農產品產銷對接平臺,無論是農戶的經濟利潤還是跨境電商平臺的經濟利潤都與銷售規(guī)模成正比。由此,跨境電商農產品平臺的發(fā)展及產銷對接體制的創(chuàng)新能夠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契合政府對于農業(yè)供給側改革的政策目標。
關鍵詞:跨境電子商務;博弈論;農產品;產銷對接
一、引言
我國傳統(tǒng)的農產品發(fā)展模式中,產銷之間矛盾突出,產銷對接模式不完善,主要原因包括市場的有效性差、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產品信息價值較低、農民獲取市場需求信息渠道單一、品牌意識弱等。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以來,中國傳統(tǒng)對外農產品貿易增速明顯放緩,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與此同時,跨境電商作為新興的貿易模式卻展現出了快速增長的迅猛態(tài)勢與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Γ咧С至Χ炔粩嗉哟?、相關配套服務體系日益成熟,成為中國外貿發(fā)展新的重要增長點。近年來,我國農產品跨境電商發(fā)展迅速,政府支持加上阿里巴巴、亞馬遜等跨境電商平臺的助力,農產品跨境增長勢頭迅猛。本文基于博弈視角,對于跨境電商農產品的產銷對接分析等相關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文獻回顧
國外研究方面,Norbert等(2008)基于電子化平臺研究了互聯網咖啡信息系統(tǒng)在咖啡等農產品生產與銷售中的使用,結論表明,系統(tǒng)對于農產品取得差異性增值十分重要;Ruiz-Garcia等(2010)研究了農產品冷鏈供應鏈中質量控制和監(jiān)控問題。Kumar和Nigmatyllin(2011)應用系統(tǒng)動力學模型分析了壟斷環(huán)境下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著重研究了需求變化、供應鏈的訂貨間隔時間之間的交互影響。國內研究方面的相關研究主要關注點在于:農產品產銷對接的現狀、跨境電商所面臨的挑戰(zhàn)與困境及對策建議。翁文娟(2016)基于在“互聯網+”的背景,充分研究討論如何利用電商網站對傳統(tǒng)農產品產銷對接機制進行創(chuàng)新??芄鉂龋?016)基于文獻調研方法,研究了不同產銷模式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設計了多方平臺共同參與的電商產銷對接創(chuàng)新模式。丁玨(2016),狄昌婭和竺杏月(2017)剖析了目前我國跨境電商農產品出口的問題與困境,對推動跨境電商模式下農產品出口的困境突破及進一步發(fā)展提出建議。通過國內外文獻閱讀,發(fā)現針對跨境電商農產品產銷對接的研究剛剛起步,現階段的研究還多數停留在理論分析和主觀分析階段上,數理研究相對不足,通過建立博弈模型進行深入研究的文獻更是鳳毛麟角。因此,為解決上述文獻研究的不足,本文旨在建立基于博弈的視角跨境電商農產品產銷對接的分析模型,對農產品的跨境電商產銷對接問題提供依據。
三、跨境電商農產品產銷對接的博弈模型分析
1.交易成本理論
交易成本理論是1937年由羅納德·哈里·科斯中提出的經濟學理論。科斯認為交易有以下三項特征:
(1)交易資產的特殊性(asset specificity)─交易資產其本身通常不具有市場流通性,投資于資產的成本難以回收和轉換使用。
(2)交易的不確定性(uncertainty)─由于有限理性,使得交易存在種種不確定性,無法完全事先預測各類情況。加之交易過程信息不對稱性嚴重。交易雙方通過協定契約保障自身利益不被損害。因此,交易不確定性使得監(jiān)督和議價成本升高。
(3)交易的頻率(frequency of transaction)─交易的頻率越高,總成本也對應升高。交易頻率提升使得企業(yè)將交易活動內部化,以此來節(jié)省交易成本。
2.交易成本理論與跨境電商
基于交易成本理論及其三個主要特征,綜合考慮農戶在交易過程中利潤最大化的效用函數及其風險規(guī)避特征,分析如下:
從交易資產的特殊性來看,第三方跨境電商平臺在構建平臺時所投資的資產屬于特殊資產,其本身是不具有市場流通性的,一旦農戶終止使用該跨境電商平臺,就難以回收跨境電商資產的成本,使得期望收益降低。
從交易的不確定性來看,農戶在農產品的銷售過程中面臨巨大的信息不確定性以及不對稱性,交易不確定性往往伴隨著監(jiān)督議價成本的增加。而搭建使用跨境電商對接平臺則可以減少農產品流通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以更為直接的方式降低交易成本。
從交易的頻率來看,交易頻率與總的成本正相關。而使用跨境電商農產品對接平臺進行交易,隨著交易頻率提升,使得企業(yè)對于每一筆農產品的交易成本相對于傳統(tǒng)農產品交易方式越來越低。
綜上所述,農戶使用跨境電商農產品交易平臺,有助于降低農產品交易成本,農產品信息不確定性,加快農產品流通效率,有效解決農產品滯銷等問題。第三方跨境電商產銷對接平臺投資雖然具有特殊性,在政府必要協同監(jiān)管及政策支持下進一步降低農戶和平臺的不確定性。本文基于博弈視角對農戶、政府和跨境電商平臺三個主題構建模型用以深入分析均衡博弈結果。
3.模型分析
假設農戶不使用跨境電商平臺的經濟利潤和銷量分別為π和q,使用跨境電商平臺的經濟利潤和銷量分別為π*和q*,農戶使用跨境電商平臺的概率為α。若q*>q,則表示農戶因跨境電商平臺的使用增加了銷售量和經濟利潤(π*>π);
假設政府為規(guī)范農產品市場秩序對跨境電商平臺進行監(jiān)督協調以更好促進跨境電商農產品產銷對接,需要對平臺收取管理費用,每個農產品的費用單價為m;
假設第三方提供跨境電商平臺的概率為β,其不提供跨境電商平臺的經濟利潤為σ,提供跨境電商平臺的經濟利潤為σ*,第三方提供跨境電商平臺需要從農戶收取費用,每個農產品的費用單價為。
可以看出,農戶使用跨境電商平臺的收益與農產品銷量差增量相關,因此,通過使用跨境電商使得銷量增加,會使得農戶的利潤增加,在此情形下,農戶會傾向于使用跨境電商平臺。對于第三方而言,提供跨境電商平臺的利潤與銷售增量也呈現正相關關系,跨境電商平臺的使用促進農產品的產銷對接,降低交易成本。
四、結論
本文基于博弈視角,構建了關于農戶、跨境電商平臺和政府的分析,結果表明,農戶使用第三方的跨境電商平臺,農戶的經濟利潤和交易增量成正比,第三方的經濟利潤也和銷售規(guī)模成正比。由此,跨境電商農產品交易對接平臺能夠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了農產品產銷對接效率,契合政府對于農業(yè)供給側改革的政策目標。
為有效發(fā)揮好跨境電商中產方經營主體--農戶、銷方經營主體--平臺和政府三者之間的聯動作用,本文提出對策建議如下:第一,建立良好的政策環(huán)境與配套政策體系建立。制定一系列農產品跨境電商政策,構建跨境電商的稅收征管體系,信用體系,監(jiān)管體系等也十分必要;第二,助力農產品跨境電商平臺產銷對接機制的建設發(fā)展。政府應鼓勵跨境農產品電商平臺發(fā)展,積極引導農戶使用跨境電商平臺;第三,加大跨境電商的相關設施建設。如農村網絡基礎建設,信息進農村工程,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等,財政支出應在以上領域有所傾斜。
參考文獻:
[1]Niederhauser, N., et al., Information and its management for differenti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example of specialty coffee[J].Computers &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08. 61(2):p.241-253.
[2]Ruiz-Garcia L. Development of Monitoring Systems for Cold Chain Logistics[J].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2010.
作者簡介:王佳(1987- ),女,江西贛州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電子商務;趙春燕(1963- ),女,江蘇蘇州人,教授,本科,研究方向:電子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