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夢虹
當前,形式簡潔、朗朗上口、趣味性、娛樂化、緊貼時政熱點等特征使網絡流行語迎來了全民創(chuàng)造的熱潮。網絡流行語產生于互聯(lián)網高速發(fā)展時期,時代的變革為網絡流行語的傳播注入了活力,也體現了當代年輕人的社會心態(tài)和情緒。從最新公布的中國互聯(lián)網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來看,網民的主要群體多由青年以及青壯年組成,而其中初中學歷的網民占37.9%,高中/中專/技校學歷的網民占25.4%,網民群體呈現偏年輕化、學歷偏低等特征。受閱歷與知識水平的影響,青年網民的信息接受能力和甄別能力普遍不高,多數時候難以形成理性的判斷或高質量的思想交鋒。在這種情況下,青年網民多半淪為“權威”意見的追隨者,在網絡這個大型的輿論場下,形成偏激的觀點,探索青年網民的網絡媒介素養(yǎng)提升途徑,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
根據美國媒體素養(yǎng)研究中心1992年對媒介素養(yǎng)進行的界定:媒介素養(yǎng)是指人們在面對不同媒體中各種信息時所表現出的信息的選擇能力、質疑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創(chuàng)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簡言之,媒介素養(yǎng)的內涵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內容:一是媒介認知能力,二是解讀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三是批判與創(chuàng)作再生產信息的能力。因此,網絡時代網民的媒介素養(yǎng)不僅體現為信息消費的素養(yǎng),即對信息的篩選、甄別、判斷能力等,還包括信息生產的素養(yǎng),即對發(fā)布或再傳播的信息和言論負責等。
網絡流行語是網絡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出網絡語言的最新發(fā)展走向。網絡流行語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能夠依托網絡平臺進行廣泛傳播。網絡流行語一般發(fā)端于涉及公共利益的社會公共事件,在網絡平臺上引發(fā)公眾普遍關注與討論,借以表達看法、態(tài)度和情緒。媒介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為信息的傳播、解讀、再生產與批判提供了巨大的技術支持。網絡流行語作為植根于網絡發(fā)展的新文化,其“娛樂、戲謔、反諷”的語言表達方式受到了青年網民的廣泛關注與持續(xù)追捧,其背后折射出來的民眾話語權的爭奪與自身利益訴求的表達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網民對網絡流行語的選擇、消費、再生產、批判等均與其自身的媒介素養(yǎng)息息相關。
縱觀網絡時代崛起的微博等“公共領域”式平臺及各大自媒體的微信公眾號,不難發(fā)現,網絡流行語的表達類型和網民的自我表達方式日趨豐富。以2015年的網絡流行語為例,從表達方式看,可以分為情緒表達類、價值追求類、利益訴求類以及一般網絡專有名詞(見表1)。
1.網絡流行語體現公眾話語權。從媒介選擇上看,信息時代的公眾傾向選擇網絡媒介接收和傳播信息,而網絡流行語成為網民,特別是青年網民選擇表達訴求、宣泄情緒的重要載體。網絡流行語不是簡單的個人情緒表達,它背后所呈現的價值追求和利益訴求體現了公眾話語權意識的逐步覺醒,也體現出當下網絡社區(qū)群體的價值認同和追求。
表1 網絡流行語的表達類型
2.網絡流行語影響價值認同與受眾行為。從信息消費上看,大部分網民在接觸網絡流行語之后,會把所接觸到的網絡流行語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認同或者外化在行為上。例如,2015年被網友評為“史上最具情懷的辭職信,沒有之一”的網絡流行語——“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边@句話是由一封辭職信引發(fā)熱評從而走紅于網絡的流行語,一位工作了十一年的心理教師向學校遞交了辭職信,辭職的理由僅有10個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如此任性的辭職信,領導最后批準了。這封富有情懷的辭職信引發(fā)了眾多網友的共鳴,也道出了大部分現代人的心聲。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情懷”一詞被反復提起,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為“情懷”買單。在擺脫了生存的物質壓力之后,越來越多的人更加注重精神追求。如小眾文化、文藝情調、民謠歌曲等也成為許多人的追求;國家對文化市場的增長投入,倡導全民閱讀的理念,被更多的人接受。網民對這類網絡流行語的消費更多是出于自身的價值認同,同時也離不開社會導向、媒體導向的作用。
3.網民成為流行語生產的主力軍。網民與媒體對參與網絡流行語的再生產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2014年的熱門網絡流行語“有錢就是這么任性”引發(fā)了網友的造句熱潮。隨著這句話的廣泛運用,“任性體”迅速走紅:“長得帥就是任性”“成績好就是任性”“年輕就是任性”等。然而,網絡流行語傳播如果只停留在互聯(lián)網層面,其引發(fā)的社會效應相對有限,要引發(fā)社會的普遍關注,深入民眾日常生活,并得到民眾的認可,流行語就離不開官方的話語體系和傳統(tǒng)媒體的使用。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嚴肅又不失活潑地強調:“大道至簡,有權不可任性?!比绱孙L趣又不失權威的表達讓眾多網民在會心一笑的同時更加理解國家的政策法規(guī),從心理和情感上更加靠近和支持政府工作。
4.網絡流行語反映出網民思辨判斷意識不足。從信息批判上看,網絡流行語背后所折射出來的網民的思辨批判能力明顯不足。網絡上的信息魚龍混雜,大量繁雜的信息容易讓網民,特別是青年網民思緒陷入混亂,從而失去理性的判斷和思考。互聯(lián)網的交互性、匿名性和開放性使民眾在網絡上發(fā)出聲音、表達想法成為可能。然而,網民由于個人知識水平的限制、所處環(huán)境因素的差異,容易造成對事實認知上的不足或偏見,而這些認知不足與偏見卻極有可能在網絡上形成一股“歪風”,盛極一時并影響輿論的走向。
網絡流行語對青年網民的媒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其詼諧幽默、簡潔明了的語言風格不僅豐富了漢語交流方式,也促進了青年網民的媒介交際能力。以源于淘寶網的流行語“親”為例,雖然是通過網絡平臺傳達,沒有附加的表情或者語氣輔助,但一句“親”卻能消除溝通雙方的隔閡,即便雙方是初次交流,也能倍感親切。正能量的網絡流行語有利于滿足青年網民健康的心理需求和正當的精神需求,能給青年網民媒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帶來積極的內在作用。如“給力”“蠻拼的”等流行語紛紛登上《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意味,給青年網民帶來了正向的引導。當然,盡管網絡流行語對青年網民媒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一定積極作用,但其帶來的消極影響也不容忽視。
1.使青年網民對傳統(tǒng)語言的使用水平下降。我國的網絡流行語雖來源于漢語,但大部分網絡流行語并不符合漢語的語言規(guī)范,不利于青年網民對漢語規(guī)范性的習得。青年網民的媒介素養(yǎng)包括批判與創(chuàng)作再生產信息的能力,而語言表達能力是批判與創(chuàng)作再生產能力的重要方面。然而,網絡流行語的盛行沖擊了傳統(tǒng)漢語遣詞造句的嚴謹性,使青年網民對規(guī)范漢語的使用水平下降。如語音變異體,以“BT(變態(tài))”“BC(白癡)”等為例,此類以拼音首個字母拼湊而成的帶有辱罵性質的網絡流行語不僅增添了語義理解的難度,同時給網絡環(huán)境帶來了“污染”,不利于青年網民良好媒介素養(yǎng)的形成。又如修辭離奇體,如“嚴重支持”“嚴重同意”等,此類修辭有誤的語句搭配在網絡流行語中屢見不鮮,但很多青年網民已經習以為常并以之為然;再如拼音規(guī)則破壞體,以“表臉(不要臉,即將拼音bu和yao連讀成biao)”“宣你(喜歡你,即將拼音xi和huan連讀成xuan)”等為例,此類流行語顯然違反了現代漢語的構詞規(guī)律及語法規(guī)則。青年網民正處于語言規(guī)范習得和語言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如長期接觸此類破壞漢語語法規(guī)范的網絡流行語,勢必對其語言能力的養(yǎng)成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進而影響其創(chuàng)作及再生產信息的能力。
2.使青年網民對不良語言的傳播力度增強。網絡環(huán)境中充斥著惡趣味、調侃性、諷刺性的流行語,造成語言暴力或語言污染等現象,此類網絡流行語攜帶著大量的不良信息。青年網民處于人生觀與價值觀逐漸形成的重要時期,但又缺乏專業(yè)的信息分辨與篩選能力,容易產生盲從、跟風的心理,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最終導致主流價值觀的扭曲。而不健康的網絡語言環(huán)境,不利于青年網民媒介素養(yǎng)的提升。
網絡流行語的盛行,受到青年網民自身及網絡環(huán)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提高青年網民的媒介素養(yǎng),應同時從學校教育和傳媒環(huán)境的優(yōu)化兩方面著手,雙方聯(lián)動。
1.學校教育的引導。對于青年網民而言,需要通過學校教育提高青年網民的信息消費素養(yǎng)、信息生產素養(yǎng)以及社會參與素養(yǎng)。
首先,提高青年網民的信息消費素養(yǎng)——對信息的篩選和辨識能力。以網絡流行語為例,大部分網絡流行語是網民的情緒表達,應該通過學校教育引導青年網民在接觸到一些網絡流行語或相關言論時,要對信息進行篩選,提高對信息的辨識和分析能力,以防被網絡言論的不良情緒或虛假信息所誤導。
其次,提高青年網民的信息生產素養(yǎng)——對發(fā)布或再傳播的言論和信息負責。網絡的匿名性使部分網絡水軍或偏激網友有機可乘,應該通過學校教育引導青年網民在接觸網絡信息的過程中,要負責地對自己發(fā)布或再傳播的言論和信息進行把關。一是要引導青年網民對自己發(fā)布的言論或信息負責,既要對發(fā)布的言論和信息的真實性進行把關,也要對發(fā)布的言論和信息的社會影響進行評估。二是要引導青年網民對發(fā)布的言論和信息負責,還要對再傳播的言論和信息進行嚴格把關。
最后,提高青年網民的社會參與素養(yǎng)——強化自由平等意識,提高理性參與能力。網民的社會參與素養(yǎng)與網絡世界的秩序和社會發(fā)展息息相關。網絡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民主化進程。然而,當前青年網民的社會參與素養(yǎng)并未得到相應提升,青年網民的自由平等意識與理性參與能力明顯不足。因此,要通過學校教育提升青年網民的社會參與能力,引導其關注公共事務,積極參與公共話題交流,尊重公共規(guī)則和他人的表達權,學會理性表達與討論。
2.傳媒環(huán)境的優(yōu)化。在優(yōu)化傳媒環(huán)境方面,需要提高傳媒工作者對網絡上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海量信息的甄別和取舍能力,充分發(fā)揮傳媒工作者的把關作用,為網民尤其是甄別能力較弱的青年網民篩選出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同時注重深度報道,引導青年網民進行更多角度、更深層次、更有價值的思考。
首先,規(guī)范網絡流行語的表達。媒體在信息報道過程中,有時為了活躍報道的方式,以迎合青年網民的接受能力和話語體系,特地創(chuàng)新自身的話語體系以迎合新時代的話語潮流。但在創(chuàng)新上必須把握好“度”,必須使語言的表達既符合新時代公眾的審美又不失規(guī)范。
其次,強化對青年網民的引導。網絡熱點輿情事件發(fā)生之后,一般情況下,除了政府、媒體官方的微博會廣受網民關注之外,微博“大V”等網絡意見領袖的發(fā)聲也會引起眾多青年網民的關注與追捧。青年網民由于自身知識的局限,價值觀尚未穩(wěn)定,判斷力不足,容易產生盲從、跟風的心理,最終可能會導致“群體極端化”現象的出現。因此,當伴隨網絡熱點輿情事件出現網絡不良言論散播的現象時,主流媒體應適時主動介入,對青年網民進行正確引導。
最后,構建新媒體技術下的良性互動傳播模式。新媒體的交互性使個體的公共話語權得到彰顯,個人話語或個人事件有可能成為社會輿論的中心,亟需構建新媒體技術下新型的“傳者——受者、傳者——傳者、受者——受者”的良性互動傳播模式。對青年網民而言,一方面需要激發(fā)其參與互動傳播的主動性;另一方面,網站管理者要加強網絡言論和信息的過濾,糾正信息錯誤,避免不健康的言論和信息的傳播對青年網民帶來負面影響,讓新媒體技術下的網絡互動模式真正朝著良性互動的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