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艷
摘 要: 社會科學普及是一項文化公益事業(yè),社會科學普及基地是開展社會科學普及的重要載體。當前社會科學普基地建設取得較大發(fā)展,對拓寬社會科學普及范圍、實現社會科學普及服務基層、發(fā)揮示范作用、構建長效機制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認為進一步發(fā)展社會科學普及基地,要注重明確發(fā)展定位、整合多方資源、科學有序發(fā)展、強化活動效果、健全保障機制等。
關鍵詞: 社會科學普及 基地 發(fā)展現狀 對策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1]。社會科學普及是一項公益文化事業(yè),它是指“一定社會主體為實現某種預設的目的,通過通俗化的方式,將社會科學的成果傳播給廣大社會公眾,進而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2]。發(fā)展社會科學普及事業(yè),對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和科學文化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隨著社會科學普及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社會科學普及基地應運而生。社會科學普及基地是指依托教學科研院所、街道社區(qū)、企事業(yè)單位和社科類社會組織建立并自主運作的以社會科學普及為主要任務的兼具載體功能的實體機構。因其在社會科學普及的內容、載體、方式創(chuàng)新上績效顯著,具有較強示范、帶動、輻射作用,已成為當前經常性社會科學普及活動的重要工作載體和具體舉措。
一、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發(fā)展現狀
從2011年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第十三次社會科學普及理論研討與經驗交流會,此次會議開展了全國優(yōu)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優(yōu)秀社會科學普及讀物、優(yōu)秀社會科學普及工作者的表彰工作,并確定了自2012年起開始增設“全國人文社會科學普及基地”項目評選。以此為契機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建設在各省全面展開,基地建設成為全國各地社會科學普及工作的重要抓手。
截至2017年,全國大部分省市區(qū)都由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牽頭建立了省級社會科學普及基地,有些還建立了省市縣三級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工作網絡,把社會科學普及基地作為普及社科知識與方法,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重要渠道和重要載體。湖南建立省級社會科學普及基地101家;浙江建立了省市縣三級社會科學普及基地近1000家,基本覆蓋全??;四川省建立了76家省級、95家市級、150家縣級社會科學普及基地;江蘇建立了100家省級、300家市級、400余家縣級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福建建立了35家省級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市、縣兩級建立了147個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安徽、重慶、江西、云南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建立了一定數量社會科學普及基地。這些基地輻射面大、各有特色,包括文化事業(yè)場館、大專院校和中小學校、社科類社會組織、旅游景區(qū)、文化研究機構、企業(yè)等,為推動社會科學普及常態(tài)化、社會化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各有關省市區(qū)還不斷建立和完善了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管理辦法和工作細則,形成了集申報、考察、評審、備案、考核、退出等于一體的一整套創(chuàng)建、管理運行機制,使基地建設更加健康有序發(fā)展。但是當前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部分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結合社會科學普及規(guī)律、針對社會科學普及要求開展的活動數量有待增加,質量有待提高;專門性的社會科學普及活動場館數量不多;社會科學普及經費與社會科學普及事業(yè)發(fā)展的需求還不相適應等。
二、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的重要作用
社會科學普及基地是開展群眾性、經常性社會科學普及活動的重要載體和嶄新平臺,是大力推進社會科學普及工作的有效形式。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的創(chuàng)建,對整合社會資源、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和開展社會科學普及活動的積極性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一)有利于拓寬社會科學普及范圍。目前全國各級社科聯的社會科學普及工作,普遍受人員少、經費不足、聯系面不夠寬等問題的制約,通過深入企業(yè)、社區(qū)、農村等基層,依托圖書館、文化館、社會組織、學校等創(chuàng)建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可延伸社會科學普及工作網絡,拓寬社會科學普及活動的范圍,擴大社會科學普及活動的影響和廣度。
(二)有利于推動社會科學普及服務基層。社會科學普及工作的主要對象是廣大干部群眾、學生、農村居民。社會科學普及基地通常與基層群眾比較接近,能夠更及時地了解公眾的需求。同時基地類型豐富、內容廣泛,而且能保持開展長期活動,活動活動方式多樣,能更有效地發(fā)揮社會科學普及惠及民生的作用。
(三)有利于發(fā)揮社會科學普及示范作用。創(chuàng)建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可以“以點帶面推動社會科學普及工作的全面開展”[3]。社會科學普及基地一般在開展常社會科學普及活動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具有獨特優(yōu)勢,如依托博物館、紀念館、公共圖書館等文化場所創(chuàng)建的基地,通常有比較完整的工作和管理制度,有一定的經費保證,可以持續(xù)不斷地開展社會科學普及活動,能有效發(fā)揮示范帶動效應。
(四)有利于構建社會科學普及長效機制。長期以來社會科學普及相較自然科學普及事業(yè)發(fā)展滯后。全社會還沒有形成社會科學普及重要性的正確認識,在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經費支持、場館建設等方面還未形成全方位發(fā)展的局面,社會科學普及途徑和渠道比較單一,社會科學普及活動表現為“運動式”,沒有形成常態(tài)化、經?;?。通過創(chuàng)建社會科學普及基地,能為長期、持續(xù)地開展社會科學普及活動提供物力、人力支持,因此有益于探索社會科學普及的長效機制。
三、發(fā)展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的對策建議
要進一步增強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的生機和活力,發(fā)揮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的示范、帶動和輻射作用,推動社會科學普及更好地服務廣大人民群眾,就要進一步發(fā)展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強化其功能。具體對策建議如下:
(一)明確發(fā)展定位。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的類別較多,分布較廣,其服務普及對象包括社會各個群體。因此,不同的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其定位就要有所不同,主要根據自身的社會科學資源、所處的地理歷史文化特色、目標群眾的需求確定。但無論如何定位,其社會科學普及基地都要考慮是否有利于提升干部群眾素質、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否有利于干部群眾學習和喜愛社會科學的知識和成果,是否滿足了人民對熱點焦點難點問題的疑問。在此基礎上,要進行科學規(guī)劃,注意重點突出,滿足干部群眾對各類社會科學知識的求知愿望。
(二)整合多方資源。要創(chuàng)新思維理念,傳統的社會科學普及理念已經不適應社會科學普及社會化的現狀,必須不斷適應新形勢,整合社會科學普及資源,實現資源優(yōu)化配置,形成社會合力。首先要充分發(fā)揮黨委政府的主導作用。因為當前全國各自創(chuàng)建的現有社會科學普及基地中政府主導的公共文化場館、學校、科研機構所占的比例較大,并且這些單位由于基礎設計完備,經費、人員都有保障,開展社會科學普及工作比較容易,效果相對較好。但僅靠政府一方面的力量還不夠,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必須依托社會力量進行建設,通過對基地打造和管理,形成和夯實專業(yè)化、系統化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陣地,使其帶動和輻射作用最大化。各地社會科學普及資源十分豐富,但是長期以來,“由于認識不足,機制不全,手段乏力,大量社會資源既沒有得到應有重視,也沒有得到有效整合”[4]。通過建立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可以廣泛吸收聚合資源。因此,社會科學普及必須動員和支持各類企業(yè)、社區(qū)、農村群眾組織等社會力量辦基地,必須培育社會科學普及志愿者,動員各方面的力量參與到基地活動中,促進社會科學普及各方面的合作共享,有效推動社會科學普及工作全面深入開展。
(三)科學有序發(fā)展。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的建設數量是重要的,形成網絡,擴大覆蓋面,體現社會科學普及占領陣地和弘揚主旋律的責任擔當,但基地建設不能搞形式主義,不能搞“數字”工程,而是要注重質量,注重功能、效用的發(fā)揮。基地建設要注意緊密聯系當地實際,積極建設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創(chuàng)建基地要有合理規(guī)劃,突出重點,有序發(fā)展,重點選擇有實力、有影響、有創(chuàng)新、有作為、有前景的單位。形成層次分明、分布廣泛、特色鮮明的覆蓋城鄉(xiāng)、惠及最廣大地區(qū)的多級社會科學普及工作網絡?;貏?chuàng)建之后,要按照不同類型的基地的不同要求,根據各自的特點,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實行分類指導和管理。
(四)強化活動效果。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功能主要在于普及,普及的形式主要是各類活動,因此社會科學普及基地應開展常年性的社會科學普及活動?;顒拥拈_展應注重結合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的自身定位和時間節(jié)點,設置活動主題,并采取適宜的活動形式。要善于與各級各部門及社會各界進行橫向和縱向聯合,開展各類社會科學普及活動。將基地的社會科學普及活動與黨委政府的宣傳重點和有關部門、單位、企業(yè)、鄉(xiāng)鎮(zhèn)、社區(qū)組織的工作任務相互融合,以求不斷擴大社會科學普及的影響力。在活動形式上,要注重創(chuàng)新,注意運用科技手段,提高社會科學普及活動的吸引力。要形成活動特色,突出各自的資源優(yōu)勢,開展個性化、特色化的活動。要打造基地活動品牌精品,使社會科學普及基地成為大眾樂意接受、不斷向往的陣地。
(五)健全保障機制。健全工作長效機制,能形成保證社會科學普及基地正常建設、有效運轉和發(fā)能的工作程序和規(guī)則。首先要加強領導機制。作為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的指導單位,要加強對基地建設的領導。要制定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的建設標準和規(guī)范、制定長遠發(fā)展目標。以基地建設評估與績效考核為抓手,對基地實行動態(tài)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社會科學普及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發(fā)揮聯席會議制度的作用,通過統籌規(guī)劃、政策引導等方式,指導和推動各地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地建設的持續(xù)性和科學性。在經費保障方面,要加大對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的財政投入,完善相關政策,通過榮譽認定、職業(yè)資格、職稱評定、稅收政策和政府購買服務方面給予優(yōu)惠政策鼓勵社會力量進入社會科學普及領域。此外,黨委政府還應把社會科學普及工作和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建設工作列入精神文明建設考評體系,納入政府的績效考核,充分調動和發(fā)揮各級各部門各單位及社會各界支持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十九大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
[2]陳興華.社會科學普及問題初探[A].第三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1.29.
[3]廣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把共建科普基地作為搞好社會科學普及工作的重要途徑和平臺[J].四川社科界,2007(6):26-28.
[4]宋廷剛.對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建設的思考[J].四川社科界,2014(2):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