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志菲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為對象開展的活動。在日常思政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總是傾向于關注有明顯特殊問題(負能量代表)的群體,很容易忽略優(yōu)秀群體(正能量代表)的心理健康問題。
關鍵詞: 優(yōu)秀大學生 心理健康 案例解析
一、案情概要
吳同學,1988年生,男,出生于農村家庭。2008年第一次高考時,該同學發(fā)揮失常,金榜落敗。因在家排行老大,迫于經濟壓力,他選擇外出打工。在外務工時,散貨小販、企業(yè)職員等工作都做過,兩年后存有少量積蓄,第二次參加高考,于2010年9月考入本校某理工科專業(yè)就讀。大學四年成績出類拔萃,榮獲兩次特等獎學金、三次一等獎學金,兩次國家勵志獎學金和一次光大獎學金提名。學習成績連續(xù)四年排在專業(yè)前5%之內,榮獲省級、國家級獎項若干。曾任班長、社團部長和輔導員助理任職,大到統(tǒng)籌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工作,小到早上提醒班級懶散同學起床,成為輔導員忠實可靠的好幫手。2013年4月,在某校計算機等級考試考場外,因方言分歧,與本班解同學發(fā)生了口角和肢體沖突。該生將本班同學右眼角打腫,被打同學報警,派出所進行了民事調解,最后被學院給予了嚴重警告處分。
二、案例分析
(一)以最快速度進行危機干預。
沖突事件發(fā)生后,解同學因氣憤到派出所報警。輔導員第一時間趕到派出所控制局面,并將解同學帶去醫(yī)務室做傷口消毒治療。這里的“穩(wěn)定”主要指學生的情緒。一般被打的同學會情緒波動較大,但是據觀察,吳同學的情緒卻比被打同學還激動。鑒于此種情況,輔導員立即將雙方隔離,單獨談話,穩(wěn)定雙方情緒,了解沖突原因。沖突原因在于吳同學患上了手部疾病,解同學平時就看不慣吳同學,用方言說了句“惡心人”,吳同學因方言理解偏差,感覺到被解同學侮辱。
在談話中,輔導員充分進行了“積極理性的聽”。在雙方講話的時候,注意同學的眼神和表情,專注地傾聽,拋開自身主觀判斷,這種傾聽不但可以聽到事實,還可以了解學生的心理。通常意義上,學生基本都會說對方有什么問題,在這種爭執(zhí)性問題上,輔導員重點要求該生陳述事情經過,并將雙方的陳述在心中加以比較。
雙方情緒穩(wěn)定之后,掌握事發(fā)原因后,將事件的概況、成因及初步處理情況向主管領導匯報。事發(fā)當日,形成書面材料,上報相關領導。
(二)以權威機構為依托,開展調解工作。
事發(fā)第二天,輔導員帶解同學去中大五院做了眼睛、肋骨等疼痛部位的全面檢查,讓醫(yī)生給予傷情判定,為后續(xù)調解工作提供說服力證據,并且讓解同學感覺到輔導員把每一位同學的健康都放在首位。事發(fā)第三天,當事情收尾時,解同學的父母趕到了學校。輔導員負責接待解同學家長,安撫父母激動的情緒,讓派出所辦案人員告知父母情況。
權威性機構的介入和權威機構鑒定材料的呈現,有效地平復家屬的波動情緒,防止事態(tài)嚴重化和擴大化,為事情的快速解決起到了關鍵作用。
(三)以人為本原則,依法科學處理事件。
“以人為本”要求在事件處理中要尊重人權,避免個人權利的沖突,時刻體現人文關懷。輔導員要保護的是雙方的合法權益,尊重學生的尊嚴,以減少損害、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為根本目標。以人為本并不意味著可以避開相關法律和規(guī)章制度。對于解同學父母提出的勒令吳同學退學、全院道歉等要求,輔導員根據《學生傷害事故處理方法》、《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等法律法規(guī),理順學校和學生及家屬之間的法律關系,進行客觀、公正、及時、妥善的處理,保護學校及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四)以哲學思維反思事件,透過現象看本質。
案例看似是一起高校突發(fā)事件,實際上反映的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問題,而優(yōu)秀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更容易忽視。在應試教育的今天,人們總潛意識地認為成績好的學生就是健康的,實際上長期高標準嚴要求的習慣造成優(yōu)秀人才的內心壓抑和對普通旁人的不理解。長期不良情緒的堆積,給身處同齡人當中的他們的學習、生活和健康發(fā)展帶來影響,不爆發(fā)則已,一旦爆發(fā)終將釀成苦果。因為吳同學各方面都相對出類拔萃,與輔導員交流最多的也是工作方面,是一種良好形象的展示,而性格中的缺失很難暴露。因此,加強關注優(yōu)秀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刻不容緩。
三、案件處理結果
所在學校給予吳同學嚴重警告處分,取消吳同學處分解除前所有評獎評優(yōu)資格,并將事件處理結果張貼在學院通報欄公示。
四、案例啟示
案例看似是一起高校突發(fā)事件,實際上反映的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問題,優(yōu)秀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更容易被忽視。解與吳之間的沖突反映的是典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人際關系問題。吳同學在大學的表現非常突出,也得到了領導和老師的肯定,但是在平時人際交往中保持了一種強勢狀態(tài),特殊的經歷讓他太珍惜大學生活,所以很難理解為什么在大學里同學們會不努力,與同學們之間的交流存在隔閡,對同學之間關系相處顯得很不適應。吳同學把孤獨帶來的負面影響化作取得優(yōu)異學習成績和各項榮譽的獲得。在這一過程中,由于缺乏足夠的社交經驗,做事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并具有較強的封閉性,面對新的人際群體,會感到有所不適,久而久之,開始回避與同齡人的交流,自己開始用學習上的努力彌補與同學們無法交流的孤獨感。
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建立
高校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預防突發(fā)事件發(fā)生的最重要措施在于日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心理衛(wèi)生中、高級功能的體現,又是心理教育在學校中面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具體體現,還是素質教育整體中不可或缺的一塊。
(一)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和工作策略。
工作思路在于“發(fā)展優(yōu)先,防重于治,預防是關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在于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在各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開發(fā)心理素質教育課,定期舉辦各種心理專題講座、報告,充分利用廣播、電視、計算機網絡、???、校報、櫥窗、板報等宣傳媒體,通過第二課堂活動,廣泛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在“心理健康教育月”宣傳活動中,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廣大學生的興趣。同時,建立心理問題篩查、干預、跟蹤、控制一體化的工作機制。從每屆新入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測評到不定期對在校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從而掌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全貌。
(二)開展普及教育與個體咨詢輔導。
團體心理輔導已成為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主要工作之一。團體心理輔導的活動方式在高校教育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如新生入學教育、學生骨干團隊的建立、各類課外社團活動、課堂教學等。這些活動方式能促進班級內交流,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風,同時有助于激發(fā)大學生自我教育意識,以滿足大學生學業(yè)進步、環(huán)境適應、人格完善、健康改善、交友等需求。
大學生中有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并不是很多,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壓力大、緊張、焦慮、孤獨、情緒不穩(wěn)定,其中大部分不屬于心理障礙,但這些問題會在學生群體中產生影響。因此,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注重“心理治療”。在日常工作中,“以全體學生為服務對象,發(fā)展成長為主,預防治療為輔已成為共識”。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將從補救性為主轉變?yōu)橐园l(fā)展性為主。
(三)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合力。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學生日常教育與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同時是高等學校全體教職員工,特別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教師要結合教學工作的過程,對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我們需要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實際出發(fā),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勇于探索新的途徑。例如將傳統(tǒng)文化教育、體育教育等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結合,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將校園文化建設和心理健康教育結合等。將多方面結合,發(fā)揮合力,以構建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四)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立體網絡。
要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僅靠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及其成員是不夠的,必須動員全校各級學生管理部門的教師和學生一道推動這項工作,形成“學校—院系—班級三級心理健康網”。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衛(wèi)生三級保健網由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人員、學生輔導員和大學生組成,以專業(yè)人員為核心,以學生輔導員為主力,以大學生為基礎。
心理健康教育要始終注重教育內容的豐富性、教育渠道的多樣性、教育形式的新穎性、教育影響的廣泛性,在廣泛開展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結合學生特點與當前心理熱點與難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題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在校園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圍。
參考文獻:
[1]趙秀慧,何艷紅.和諧人際關系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新思考[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5(20).
[2]張亮,張潤,光羅倩.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17(13).
[3]吳濤,王繼元,徐利新.協同視閾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J].中國高等教育,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