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銳
【摘 要】康德在他的實踐理性批判中,提出了道德和幸福的二律背反,認為擁有高尚的道德是配享幸福的基礎(chǔ)。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康德把自然事物作為道德的愛好,否認了愛好的對象還可以是道德本身,所以導(dǎo)致德福無法在此岸世界達到統(tǒng)一。
【關(guān)鍵詞】幸福;道德;至善
中圖分類號:B82-06 文獻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2-0236-01
康德發(fā)現(xiàn)達官貴人無惡不作卻盡享榮華富貴,而清白之人守節(jié)有德卻做牛做馬,對于這一社會現(xiàn)象引發(fā)了康德對道德與幸福關(guān)系的深深思考,認為德福無法在此岸世界達到一致,由此康德從倫理走向了宗教,認為只有上帝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一、幸福是對自然事物的偏愛
首先康德從人的行為動機出發(fā),認為道德行為的動機只能是出于對道德法則的敬重。他反對當(dāng)時社會中普遍存在的觀點,認為人類社會的根本動力就是人的利益,所做的一切都是受利益驅(qū)使,道德不過就是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利益,從效果的角度來衡量幸福。而康德認為:“從結(jié)果或者行動本身來判斷,不能辨別一個行為是否具有道德意義。”[1]康德舉例論證了他的觀點,商人向客戶承諾“童叟無欺”,并且也遵守了他的承諾把同質(zhì)同量和商品,以同樣的價格出售給所有的客戶,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這確實達到了“誠實”標(biāo)準(zhǔn)。但是,商人這樣做的目的難道就是出于對誠實的責(zé)任嗎?答案是否定的。他做出種種看似善的行為,其實他真正的動機只是要維持自己信譽,以便獲得更得客戶和增加更多財富,完全出于利己主義的動機,這樣的誠信并沒有多大的道德價值??档抡J為,只有因為誠實而誠實的行為,才能稱之為是道德行為。沒有其他原因,僅僅出于道德本身。所以康德的倫理學(xué)是動機論的倫理學(xué)。
其次康德認為“我們所有的希望都指向幸福,幸福就是一切偏好的滿足?!盵2]這包含兩層意思:其一從廣度上說是一切偏好,其二從深度上是完全的滿足。如何理解幸福,偏好是關(guān)鍵。所謂偏好就是一種經(jīng)常性的欲望,習(xí)慣性的感性欲望。對這個理性存在者,世間是一切要按照理性者的意志來進行,這樣才幸福。要想達到心想事成,不在于人的主觀意志,而在于客觀的自然,這就要求自然需要和人的意志保持一致,只有做到這一步,才能說人是幸福的。因此康德提出“至善”,即圓滿的善、完成了的善。而康德所提出的圓滿的善,并不是人的善,而是這個世界的善,這個世界讓好人得享幸福,所以康德的善就已經(jīng)超出了倫理學(xué)的探討的范圍,進入到另一個領(lǐng)域那就是宗教的領(lǐng)域。
最后康德用概念推演的辦法尋找德性與幸福實現(xiàn)的道路,康德首先就否認了這條道路,認為德性和幸福是兩個種類完全不同的概念,從德性的概念是無法分析出幸福的概念。其次是綜合道路,第一,康德否認幸福成為德性的原因,因為只有自己立法的道德才能稱其為道德,如果為了幸福去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這本身就是不道德,所以用幸福做為道德的原因,康德堅決反對;第二,對于道德是幸福的原因,康德也不同意,因為德性本身來自于意志的規(guī)定,是人如何規(guī)定自己的意志,讓我們的意志采取一個準(zhǔn)則讓我們?nèi)バ袆樱鴮ψ匀皇菬o影響的。
二、幸福是對道德本身的偏愛
康德認為幸福就是對我們一切愛好的滿足,而康德認為愛好是對自然事物的愛好,而否認了愛好的對象還可以是道德本身,這就把愛好僅限于感性欲望、把愛好的對象僅限于感性的自然事物的結(jié)果。
而儒家對此做出了很好的解釋,子曰:“吾欲仁,斯仁至也?!保ㄕ撜Z. 述而)[3]意思是“我想要達到仁,仁就能夠達到了”,把“仁”作為“欲”的對象,認為不僅僅自然可以成為欲的對象,“仁”也可以作為“欲”的對象,而這個“欲”只要我努力,就能達到。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 述而)[4]這句話的意思是:飯吃的是粗糧,喝的是白水,睡覺彎著胳膊當(dāng)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dāng)?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通過這句話我們看到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操勞,對于有理想的人來說,快樂幸福就在在其中。同時,孔子還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貴榮華,堅決不予以接受,對待不是靠正當(dāng)途徑取得的榮華富貴,要向?qū)Υ焐系母≡埔话?,不予理睬,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中國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這也是對中國文化孔顏之樂的極大贊嘆。
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5]這句話的意思是:“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 渴了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孔子在這里對顏回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稱贊顏回雖然在物質(zhì)上貧乏,但是顏回心中有理想,并且不斷去追求理想,即使生活清貧困苦顏回也自得其樂,在這里顏回是道德和幸福一致的典范。
所以我們不難看出康德所宣稱的“至善”不可能在此岸世界實現(xiàn),要想實現(xiàn)德福的一致,只能寄托于彼岸的世界,而如果把道德本身當(dāng)做偏好的對象,借鑒儒家的孔顏之樂,那么德福就可以在此岸世界實現(xiàn),而不用寄希望于彼岸世界。
參考文獻:
[1][2]康德.實踐理性批判[M].北京:商務(wù)印館.2015.
[3][4][5]楊柏峻.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