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華
摘要:華裔美國女作家伍美琴在《裸體吃中餐》中刻畫的華裔主人公羅碧·李極其熱衷裸體吃中餐。本文從“食”與“色”的誘惑及困惑、白人男性的東方主義幻想、華裔女性的文化殖民內(nèi)化這3個角度著手,解讀“食”與“色”作為族裔、性別與文化的符碼,透視“食”與“色”的隱喻是如何反映西方文化殖民與霸權(quán)主義對華裔美國群體的東方化與刻板化,揭示殖民主義內(nèi)化的傾向及其潛在危害,進而解構(gòu)少數(shù)族裔在美國主流社會中的自我殖民化的危害。
關(guān)鍵詞:“胃口的政治”;隱喻;殖民內(nèi)化;《裸體吃中餐》
中圖分類號:I106文獻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1006-0677(2018)4-0101-07
華裔美國女作家伍美琴(Mei Ng, 1967-)于1998年發(fā)表了處女作《裸體吃中餐》(Eating Chinese Food Naked),該小說對“吃”這一日常生活中既極其常見,又極易被忽略的最普遍的行為描述耐人尋味??v觀華裔美國文學(xué)史,黃玉雪、湯亭亭、譚恩美、伍慧明等華裔美國女作家常常借助“食物”的意象探討中西文化差異以及中美母女沖突等主題。然而,遺憾的是,她們尚未關(guān)注食物與性之間微妙的關(guān)系。俗語有云,“民以食為天”,孔子在《禮記》里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曰:“食、色,性也”,在告子看來,食與色是人類生存中最普遍的行為。小說家伍美琴在繼承華裔美國女性文學(xué)食物敘事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直面食物與情欲之誘惑,書寫人性兩大基本而重要的欲望。值得指出的是,小說家特意將“食”“色”以及“族裔”這3個關(guān)鍵詞并置于小說的標(biāo)題《裸體吃中餐》。在小說中,“吃”這一行為符號早已超越其表層意義,蘊涵著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中的“胃口的政治”①。該“胃口”是“受文化約束,表達社會關(guān)系的代碼,它既象征著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guān)系,又是‘自我與‘世界間的橋梁”②。小說中的華裔主人公羅碧·李熱衷裸體吃中餐,因此,通過挖掘這一表象背后的實質(zhì)緣由,本文旨在解讀“食”與“色”的多重符碼,闡明“食”與“色”的隱喻如何體現(xiàn)“胃口的政治”。
一、“食”與“色”的誘惑及困惑
《裸體吃中餐》中的主人公羅碧·李出生于紐約皇后區(qū)的新唐人街,畢業(yè)于哥倫比亞大學(xué)女性研究專業(yè)。她對唐人街的家感到糾結(jié)而矛盾,她既迫不及待地想要離開這個家,同時又覺得有一股引力在牽引著她回去,“曾經(jīng)疏離、鄙棄唐人街的華裔兒女似乎意識到了‘尋根的必要”③。盡管生活在多元文化時代,華裔美國人依舊處于兩難格局。羅碧既無法真正融入美國白人主流群體,又難以和中國文化產(chǎn)生共鳴。自然而然地,游移于中美兩種不同文化的羅碧深感壓抑,這種壓抑感常常轉(zhuǎn)化為饑餓感。于是,她試圖通過“吃”與“性”消除內(nèi)心強烈的壓抑感以及空虛感。
對羅碧而言,“食”與“色”既是誘惑也是困惑。在華裔移民家庭長大的羅碧和中餐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guān)系。即使她羞于承認對中餐的喜愛,她卻控制不住自己烹飪并享受中餐的欲望。這體現(xiàn)為她對中餐的難以割舍、異常糾結(jié),“每當(dāng)晚上在哥倫比亞大學(xué)宿舍難以入睡之時,她都會起身去廚房做中餐,然后強迫舍友從睡夢中爬起來一起吃”④。此外,羅碧對親密接觸的欲望十分強烈。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看來,如果不是“即將要陰陽相隔或者天各一方”⑤,中國人不會無緣無故親吻對方。羅碧的家人之間沒有親吻,甚至沒有交談,更談不上身體接觸。她小時候曾驚訝于白人邊親吻對方邊說“你好”和“再見”,并從內(nèi)心深處羨慕并渴望這樣自然而然的情感表達?!八嗝纯释腥宋撬?,渴望伸出手讓那充實的感受貼近自己。她佯裝一直以來總有人親吻、撫摸她的樣子,但她那留戀、垂涎的眼神出賣了她”⑥。
深受“食”與“色”誘惑的羅碧找到了滿足自身欲望的途徑。她發(fā)現(xiàn),裸體吃中餐能讓她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接觸,這既包括與食物的接觸,也包括身體上的接觸。值得注意的是,她與猶太裔白人男友尼克的戀愛關(guān)系是用性和在一起吃飯的形式維持的。換言之,在發(fā)生性關(guān)系之后,他們赤裸著身體,共同享用中餐。不僅如此,羅碧還頻繁地與陌生白人男子發(fā)生一夜情,這也與“吃”有關(guān):“在煩悶的深夜,她獨自走進曼哈頓的一家酒吧或餐館,坐下來點餐,并盯住某個白人男子,問他‘吃了沒有,并一起共享美餐,然后跟著這個男子回到他的住處”⑦。由此可見,羅碧極力試圖滿足自己的“胃口”,這既包括“吃”的“胃口”,也包括“性”的“胃口”。唯有這樣,她才能逐漸消除內(nèi)心深處的饑餓感和壓抑感。
如果說食物是族裔文化的注腳,那么中餐則是華裔文化的符碼。在《裸體吃中餐》中,原本尋常不過的家庭聚餐在不同的文化碰撞中折射出“胃口的政治”,即“吃”的“胃口”承載著深遠的族裔意義。正如黃秀玲所言,“‘吃雖然是人類為滿足生理需求而普遍存在的行為,但其形式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影響,因此飲食實踐能夠充當(dāng)編碼和表述社會關(guān)系的復(fù)雜結(jié)構(gòu)”⑧。換言之,“‘吃也是一種社會行為:一頓飯?zhí)N含語言、禮節(jié)和儀式等多重意味”⑨。在小說家對人物的飲食態(tài)度的細致刻畫中,“中餐”的族裔性得到充分演繹。羅碧的母親貝爾含蓄地表達了對羅碧的白人男友尼克的憂慮:“也許他不吃中餐?也許他只喜歡土豆和面包”⑩。貝爾的擔(dān)心不無道理,食物是族裔的標(biāo)志,飲食的不同體現(xiàn)華裔群體和白人群體之間的差異。在尼克的多次要求下,羅碧終于答應(yīng)請他到父母家吃飯。
羅碧家的餐桌上演了真實而寓意深遠的一幕,讀者可充分體會到不同族裔之間迥然相異的進餐習(xí)慣。在羅碧的父親富蘭克林動筷之前,尼克已經(jīng)開始大快朵頤。此外,他還伸長胳膊去夾富蘭克林面前的雞肉。最糟糕的是,尼克在餐桌上忙著吃個不停,根本沒工夫理會羅碧給他的示范:羅碧夾起一小塊雞肉,放到碗里,然后再吃進嘴里。這一幕在小說中意味深遠,大相徑庭的飲食習(xí)慣無疑強化了“中餐”的族裔性。換言之,這看似簡單的一頓飯表明了“食物在人類身份建構(gòu)中發(fā)揮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也建構(gòu)著人們對他人的認知。雖然飲食建構(gòu)起想象中的族裔群體,飲食也體現(xiàn)出人們就文化、地方、種族/民族、宗教、性別、年齡、階級、性行為之間的界限,這個界限可能比其他意識形態(tài)的界限更實際”?輥?輯?訛。毫不夸張地說,飲食習(xí)慣宣示了一個人的族裔身份和文化特質(zhì)。羅碧“從小到大都被教導(dǎo)要把好吃的留給別人,這樣別人也會把好吃的留給她,如此一來,大家可以互相照顧”?輥?輰?訛。尼克不斷地大口吃著鴨肉,把骨頭全部留給了羅碧,而對于在傳統(tǒng)華裔移民家庭中長大的羅碧來說,表達愛的唯一方式就是把好吃的留給別人。此時,羅碧終于驚覺尼克的“胃口”之貪婪與自私,清醒地意識到強調(diào)個人至上的白人文化并不看重他人和集體的利益。在貝爾看來,“不會吃比出軌更可怕”?輥?輱?訛。由此,“吃”的深層意義就顯得十分突出了,可見,“吃”這一行為表現(xiàn)出的文化差異讓羅碧認識到,她和白人男友之間隔著一道難以跨越的族裔和文化上的巨大鴻溝。
作為一名華裔美國女性,羅碧在性別角色方面的迷失具有象征意義。一方面,羅碧渴望女人,沉迷于與母親的認同,并視父親為敵人?!傲_碧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大約在其他同齡小女孩還在父親膝頭玩耍,一邊摸著他臉上的胡子茬一邊想著長大要嫁給他的時候,羅碧就想著娶母親帶母親走……她夢想著林中有一座帶花園的小房子,在那里媽媽可以種蔬菜”?輥?輲?訛。然而,另一方面,羅碧卻頻繁地和不同的男人發(fā)生一夜情,從而確認自己的女性身份。在女性主義理論家朱迪斯·巴特勒看來,“性別是一種持續(xù)不斷的如同真的東西一樣掠過的非人格性”?輥?輳?訛。換言之,羅碧對同性和異性的情感撲朔迷離,她徘徊并掙扎于性的定位,這表明主體的性別身份并非恒定不變,而是不確定和不穩(wěn)定的,是具有表演性的。筆者認為,羅碧之所以糾結(jié)于不同的性別身份,主要是因為她的華裔父親遭受白人主流社會的排斥,只能從事毫無男性氣質(zhì)可言的洗衣店生意。這也就不難解釋,富蘭克林常在家里欺負并傷害貝爾,從而發(fā)泄心中的不滿,并獲得心理上的平衡。在這樣環(huán)境下長大的羅碧從小就特別同情母親,覺得男性暴力野蠻,女性柔弱可憐。因此,羅碧就不自覺地扮演愛護、照顧女性的角色,以致她“經(jīng)?;孟肱酝詰?,她對母親模糊而不確定的情感就隱含了同性戀成分”?輥?輴?訛。與此同時,羅碧深受美國主流文化影響,頻繁與白人男性約會,進而確認自己和白人女性無異,并證明自己已融入白人文化。殊不知,羅碧如此熱切地認同白人文化,極力渴望得到白人主流社會的承認,恰恰在無形中迎合了白人主流文化對華裔女性的殖民和侵略。
二、白人男性的東方主義幻想
僅從字面上看來,小說的標(biāo)題《裸體吃中餐》難免使讀者質(zhì)疑伍美琴將民族文化要素異國情調(diào)化和東方主義化。小說家貌似在誘惑并邀請白人男性讀者盡情享用一道具有異域風(fēng)情的秀色美餐。在白人男性眼中,東方女子就是被征服的對象,中餐則是充滿異域特色的食物。在西方殖民文化的刻板印象中,“華裔美國人一直被種族化、女性化、階層化,而這3方面都與食物相聯(lián)”?輥?輵?訛。筆者認為,尼克對羅碧的著迷與眷戀近似對中餐的好奇與渴望。從第一次見到羅碧開始,他就一直渴望兩件事情:第一,和羅碧發(fā)生性關(guān)系,第二,去看看羅碧的家,從而滿足他對東方的幻想。正如貝爾所說,尼克“看著羅碧的樣子好像他想把她吃進肚子一樣”?輥?輶?訛。由此可見,白人男性毫不掩飾對華裔女性的欲望,其“胃口”可謂大膽而貪婪。
正如黃秀玲所言,“大多數(shù)主流顧客還期望把進餐的經(jīng)歷變成一次既有冒險性又馴服的文化遠足,一次最終對他們在文化上的優(yōu)越感將絲毫無損的探險”?輥?輷?訛,由此可見,西方文化殖民對華裔群體的東方化和刻板化已然根深蒂固。尼克并不厭惡或排斥華裔的飲食,相反,他對中餐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不但經(jīng)常吃羅碧給他做的中餐,而且習(xí)慣與羅碧一起裸體吃中餐外賣。在一次次發(fā)生性關(guān)系之后,羅碧用自己不太流利的中文打電話訂中餐外賣,并和尼克一起享用中餐。用弗洛伊德的理論來解釋,用餐者“和某一個人一起吃喝,既可能是在確認用餐者之間屬于同一個團體,又或是在履行用餐者之間的某種義務(wù)”?輦?輮?訛。在羅碧心里,和尼克一起吃中餐意味著他們屬于同一個團體,也意味著自己已經(jīng)是白人群體中的一員。事實上,對尼克來說,羅碧無異于一道帶有東方異國情調(diào)的食物。
羅碧對“吃”和“性”的熱衷無疑迎合了白人男性對華裔女性的東方主義幻想。她試圖通過主動和白人男性發(fā)生性關(guān)系,實現(xiàn)從被欲望的客體轉(zhuǎn)換為欲望的主體。羅碧用食物和性來換取愛情與幸福,為白人男友烹飪中餐,買中餐,和他一起裸體吃中餐。盡管她已經(jīng)有一個白人男友尼克,她仍然喜歡在曼哈頓大街游蕩,從一家酒吧逛到另一家酒吧,和素不相識的男子發(fā)生一夜情;另一方面,散發(fā)東方氣質(zhì)的羅碧也常常是白人男性的搭訕對象,似乎她的額頭上寫著“尤其歡迎白人男孩”?輦?輯?訛。正如黃秀玲所言,盡管羅碧看上去像個都市姑娘,“但她從祖先文化中繼承下來的一點皮毛已足夠使她與眾不同因而更值得寵愛”?輦?輰?訛。羅碧不自覺地把自己當(dāng)做一道菜,端出去讓別人品嘗。
尼克毫不留情地指責(zé)并控訴羅碧的“中國性”,這充分體現(xiàn)白人群體對華裔群體的偏見和刻板印象。在尼克赤裸裸的控訴之下,羅碧終于意識到華裔群體一直被排除在白人主流社會之外,這種被邊緣化和被他者化的命運并不會隨著她對“食”與“色”的展示與表演而改變。在一次爭吵中,尼克對羅碧說:“當(dāng)你疏遠我的時候,我就在想,那個站在我房間里的丑陋的中國女人是誰呢?現(xiàn)在你來到我的面前,這么漂亮,我竟然都注意不到你的中國性了。你就是我愛的羅碧?輦?輱?訛。正如蒲若茜指出,尼克不自覺地把“漂亮”與“中國性”看作對立的二元,羅碧與之疏遠時,就成了“丑陋的中國女人”,而與之親近時,就變漂亮了,其“中國性”就隱而不顯了,尼克顯然是把“丑陋”與“中國性”劃上了等號?輦?輲?訛。盡管羅碧把自己看成是白人群體中的一員,然而,在白人眼中,她依然只是具有東方異國情調(diào)的女子??梢?,“似乎在所有社會關(guān)系中,勞動被性別化了,性別被種族化了,種族被階級化了”?輦?輳?訛。在白人男性面前,華裔女子只是滿足其東方主義幻想的欲望對象。
通過對羅碧熱衷裸體吃中餐的刻畫,伍美琴有意“將主流文化對亞裔的東方主義刻畫的所有特征都組合在一起,用這樣夸張的方法使刻板化現(xiàn)象變得荒唐可笑,從而達到戲擬、嘲弄主流文化以東方化的形式向少數(shù)族裔所施加的文化殖民的心理侵略的目的”?輦?輴?訛。小說家巧妙地運用第三人稱敘事,使得讀者能冷靜而批判地看待主人公展覽、賣弄和表演“食”與“色”。筆者認為,小說家通過刻畫“食”與“色”這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兩種行為,揭露白人男性對華裔女性的東方主義幻想。由此,種族主義對少數(shù)族裔的深層心理傷害不言而喻,一味地認同主流文化,刻意放低本民族文化的身段去迎合白人文化,往往只會加深西方殖民主義對少數(shù)族裔的刻板印象。
三、華裔女性的文化殖民內(nèi)化
對年輕一代華裔美國人而言,中餐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因為“對于那些急于想融入美國社會的人來說,中餐是實現(xiàn)美國夢和個人成就的障礙。中餐總與唐人街、餐館、模范少數(shù)民族的辛苦與低廉的工資相聯(lián)系”?輦?輵?訛。小說中的主人公羅碧對唐人街的野蠻而落后的飲食習(xí)慣感到羞恥,她希望自己不是華裔,而是地地道道的美國人。羅碧的父親喜歡吃螃蟹,他常常吩咐羅碧去市場買螃蟹,并且只要母螃蟹,因為母螃蟹的蟹黃更多,味道更鮮美。每當(dāng)母親在廚房殺螃蟹的時候,羅碧就匆忙逃離廚房,狂吃零食,由此可見,羅碧拒絕并排斥華裔身份。黃秀玲指出:“移民的境遇——假如不是直接有關(guān)貧窮的記憶,也是由于永久性地遷居到以白人為主的社會而感受到震驚,以及為了適應(yīng)環(huán)境每日疲于奔命——導(dǎo)致第一代移民不假思索地把能吃能喝看得非常重要,而且?guī)缀醢堰@當(dāng)做意志力的衡量標(biāo)準(zhǔn)”?輦?輶?訛。盡管富蘭克林已經(jīng)是第二代華裔美國移民,然而,長久沿襲下來的飲食習(xí)慣并沒有改變,依然和第一代移民一樣無所不吃。
盡管從表面上看來,羅碧在其與白人男友尼克的關(guān)系中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但實際上,羅碧在尼克面前有著深深的自卑心理。在西方文化殖民影響下,羅碧無意識地貶低自我,抹殺自我。羅碧帶尼克回父母家吃飯,不自覺地從白人的視角來審視母親準(zhǔn)備的中餐?!爱?dāng)她看到這頓飯干凈簡潔,沒有他們平常吃的動物的爪子、頭、皮、尾巴等等,她才放下心來”?輦?輷?訛。由此可見,羅碧內(nèi)化了白人主流社會對華裔的種族歧視,認為華裔的食物代表野蠻、貧窮與愚昧。正如張敬玨所言,“亞裔美國人不應(yīng)該為了證明自己的美國性而和自己的祖先文化劃清界限,為了成為美國人而反對被刻板化的和亞洲有關(guān)的一切,恰恰是強化了主流文化所設(shè)定的標(biāo)準(zhǔn)。對于白人凝視的超敏感性——不管是內(nèi)化這種凝視還是有意識地逆轉(zhuǎn)這種強制的定義——都只能使自我陷入困境”?輧?輮?訛。換言之,在華裔美國家庭出生長大的羅碧已經(jīng)內(nèi)化了白人主流群體對華裔美國群體的偏見和歧視,習(xí)慣性地把自己當(dāng)做被白人評頭論足的對象。
在《裸體吃中餐》中,老一代華裔美國女性擅長用“吃”的意象建構(gòu)屬于自己的家與身份。貝爾是個典型的照片新娘,在她出嫁的時候,她母親精心挑選了自家廚房的菜肴作為結(jié)婚禮物送給貝爾。貝爾把這些菜肴帶到了萬里之外的美國,正是通過食物這一媒介,母女之間的愛意得以傳達,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也因而得以延續(xù)。踏上異國他鄉(xiāng)的貝爾無法說流利的英語,無盡的勞苦工作、對美國文化的認知不足以及丈夫的冷言冷語等等都讓她倍感痛苦無助。于是,遠離中國故土的貝爾只能從中國傳統(tǒng)食物中尋求慰藉。她拒絕吃西餐,并在家里的廚房擺滿各種各樣大小不一的桶來儲存食物,把自己種的奇形怪狀的西紅柿擺上餐桌。對貝爾來說,中餐“能以一種紀(jì)念的方式或以某個舊風(fēng)俗習(xí)慣的形式”幫助她“重建種族身份”?輧?輯?訛。值得指出的是,盡管移民到了美國,中國人依然視飲食為最重要的生活養(yǎng)分和聯(lián)系情感的紐帶?!盀榱嗽诔錆M差異的環(huán)境中保護原有族裔文化不被吞噬,為了保衛(wèi)在家庭內(nèi)部的自我存在感,父母通過飲食習(xí)慣的強行教育和文化傳統(tǒng)的潛移默化,一面守護自己的文化身份,一面加固自己與孩子之間的紐帶”?輧?輰?訛。羅碧的碗里總是堆滿了各種好吃的,她母親的碗里總放著骨頭,在這鮮明的對比之下,中餐蒙上了一層異常顯著的隱喻色彩。中餐意味著犧牲,上一代總把好吃的留給下一代,“父母的自我犧牲是為了換取孩子日后自我犧牲式的孝順,于是整個家庭就被困在這無窮無盡的痛苦的循環(huán)里”?輧?輱?訛。值得注意的是,華裔子女往往選擇漠視父母這種犧牲式的付出,以此逃離華裔家庭帶來的窒息感。伍美琴本人曾經(jīng)談到小說壓抑的寫作筆觸,說“這正是我要表達的審美共鳴。我不喜歡好萊塢式的皆大歡喜的結(jié)局,我更感興趣的是悲慘的、隱藏在家庭關(guān)系之下的扭曲的東西”?輧?輲?訛。
在小說結(jié)尾,貝爾開始吃麥當(dāng)勞的快餐,這象征著她不再排斥美國文化?!拔覀儾荒苋萑唐渌褡宓娘嬍沉?xí)慣,就代表不能容忍其他文化;反之,我們對異域飲食表現(xiàn)出興趣,就體現(xiàn)出我們的國際化和探索性”。?輧?輳?訛事實證明,只要華裔美國人消除西方殖民文化內(nèi)置的心理,他們就可以自由地游走于中國文化傳統(tǒng)和西方現(xiàn)代文化。羅碧意識到,一廂情愿地把自己當(dāng)做一道菜呈出去只會抹殺自我。因此,她終于和尼克分手,選擇正視白人對她乃至少數(shù)族裔群體的赤裸裸的歧視和排斥,從而避免最終被吞噬的悲劇。羅碧決定從此以后自己為自己做飯,她報名參加了一個中餐烹飪班??梢姡胁统蔀橐环N文化符號,體現(xiàn)華裔母親留給女兒的最好傳承,進而傳達少數(shù)族裔反殖民反侵略的文化主張。
結(jié)語
伍美琴的《裸體吃中餐》對“食”與“色”的微觀而又細膩的描寫中并不缺乏族裔、性別與文化的宏大視野?!俺浴焙汀靶浴边@兩個最普遍的行為背后蘊含的“胃口的政治”耐人尋味,本文認為“胃口的政治”足以成為少數(shù)族裔群體解構(gòu)西方主流話語的有效策略。伍美琴不但把華裔美國女性作家的食物敘事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尤為重要的是,她敏銳地捕捉到看似十分尋常的“吃”與“性”之間千絲萬縷的關(guān)聯(lián)。因此,本文深入挖掘“食”與“色”的深層象征含義,關(guān)注“食”與“色”這兩個日常生活基本行為隱含的族裔、性別與文化意蘊。通過具有隱喻色彩的“食”與“色”的行為符號,伍美琴批判了白人文化對華裔美國人的刻板化和東方化,借用“吃”與“性”的符碼消除自我東方化的殖民內(nèi)置心態(tài),進而解構(gòu)華裔美國人自我殖民化的危害。在華裔美國文學(xué)史上,食物的地位舉重若輕,因而關(guān)注食物的象征意味顯得尤為重要。小說家巧妙地勾連“食”與“色”兩大欲望,書寫處于邊緣地帶的當(dāng)代華裔群體如何審視自身欲望,藉由“食”與“色”聯(lián)結(jié)自我與世界,思考并探索“胃口的政治”對警惕文化殖民內(nèi)化的作用。
① Parker, Emma,“‘Apple Pie Ideology and the Politics of Appetite in 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1998, Vol.39, No.4, p.614.
②?輦?輴?訛 陸薇:《走向文化研究的華裔美國文學(xué)》,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74頁;第184頁。
③ 蒲若茜:《“越界”與“回歸”——20世紀(jì)末華裔美國文學(xué)的主題演變》,《中國比較文學(xué)》2006年第2期。
④⑤⑥⑦⑧?輥?輰?訛?輥?輱?訛?輥?輲?訛?輥?輶?訛?輦?輯?訛?輦?輱?訛?輦?輷?訛 Ng, Mei, Eating Chinese Food Naked, New York: Scribner, 1998, p.16, p.51, p.52, p.113, p.55, p.234, p.241, p.18, p.130, p.117, p.236, p.129.
⑨?輥?輷?訛?輦?輰?訛?輦?輶?訛?輧?輱?訛 黃秀玲(Sau-ling C.Wong):《從必需到奢侈——解讀亞裔美國文學(xué)》(Reading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From Necessity to Extravagance),詹喬、蒲若茜、李亞萍譯,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頁;第84頁;第93頁;第42頁;第47頁。
⑩ Brown, James W., Fictional Meals and Their Function in the French Novel, 1798-1848,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84, p.73.
?輥?輯?訛?輧?輳?訛 Xu, Wenying, Eating Identities: Reading Food in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8, p.4.
?輥?輳?訛 Butler, Judith,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New York: Routledge, 1990, x-xi.
?輥?輴?訛 黃新輝:《華裔女性文學(xué)中的食物敘事與性別政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16年第3期。
?輥?輵?訛 梁潁:《〈裸體吃中餐〉中的中餐、性別與空間政治》,《飛天論壇》2012年第10期。
?輦?輮?訛 Freud, Sigmund, Totem and Taboo, New York: Vintage, 1918, p.174.
?輦?輲?訛 蒲若茜,饒芃子:《華裔美國女性的母性譜系追尋與身份建構(gòu)悖論》,《外國文學(xué)評論》2006年第4期。
?輦?輳?訛 Lowe, Lisa, Immigrant Acts: On Asian American Cultural Politics, Durham, N. C.: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164.
?輦?輵?訛 張靜:《華裔英語文學(xué)中“中國性”的再現(xiàn)》,山東大學(xué)出版社2008年版。
?輧?輮?訛 Cheung, King-Kok, Articulate Silences: Hisaye Yamamoto, Maxine Hong Kingston, Joy Kogawa,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3, p.18-19.
?輧?輯?訛 Raspa, Richard,“Exotic Foods Among Italian-Americans in Mormon Utah: Food as Nostalgic Enactment of Identity”. Linda Keller Brown and Kay Mussell(Eds), In Ethnic and Regional Food way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Performance of Group Identity,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 1984, p.193.
?輧?輰?訛 董美含:《歷史語境下美國華裔女性文學(xué)的“食物”敘事傳統(tǒng)》,《文藝爭鳴》2014年第9期。
?輧?輲?訛 Cryer, Dan.“Rev. of Eating Chinese Food Naked.”Newsday, 1998, Vol.1, No.11.
(責(zé)任編輯:黃潔玲)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taphors in
Eating Chinese Food Naked
Liu Lihua
Abstract: Ruby Lee, a character of Chinese origin, in Eating Chinese Food Naked, by Mei Ng, a Chinese-American woman writer, takes a great interest in eating Chinese food naked.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s of seduction and puzzlement by food and sex, the Orientalist fantasy of the white males and the internal cultural colonization of the Chinese females, this article is an attempt to interpret food and sex as signs of ethnicity, gender and culture, to view the metaphors of food and sex as reflective of the Orientalisation and stereotyping of Chinese-American communities by cultural colonization and hegemony in the West, and to expose the tendency towards internalized colonialism and its potential harm in an attempt to deconstruct the damage on the self-colonization of the ethnic minority people in mainstream American society.
Keywords: ‘politics of the stomach, metaphors, internalized colonization, Eating Chinese Food Nak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