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濤
摘 要 鄭莊公是春秋初年一位具有比較成熟的政治眼光和治國才能的杰出人物,有“春秋小霸”之稱。項羽是秦末起義軍中的卓越將領,自稱“西楚霸王”。鄭莊公與項羽,都是所在時代的一代雄主,但兩人在用人、守禮、納諫、勇謀、善惡、冷靜與沖動等方面呈現(xiàn)出不同的個性特征,正是這些因素決定了兩人不同的命運。
關鍵詞 鄭莊公 項羽 冷靜與沖動 善與惡 歷史評價
中圖分類號:K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7.068
Abstract Zheng Zhuanggong is an outstanding figure with a relatively mature political vision and ruling ability in the early Chunqiu Period. He is known as the "Chunqiu Bully". Xiang Yu is an outstanding general in the Qin Dynasty uprising army, claiming to be "West Chu King". Zheng Zhuanggong and Xiang Yu are both generations of heroes in their era, but they have different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employing people, being polite, being jealous, brave, good and evil, calm and impulsive. It is these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two people have different fates.
Keywords Zheng Zhuanggong; Xiang Yu; calm and impulsive; good and evil; historical evaluation
鄭莊公與項羽,一位是活躍在春秋初年歷史舞臺上的杰出人物,有“春秋小霸”之稱,一位是活躍在秦末起義軍中的重要將領,史稱“西楚霸王”。兩位雖相隔約500年,然兩人在政治舞臺上都是一代雄主,一定程度上開啟并體現(xiàn)了變革時期的歷史風貌。但兩人在用人、守禮、納諫、勇謀等方面呈現(xiàn)出不同的個性特征,從而導致兩人截然不同的命運。
1 鄭莊公沉著冷靜,項羽沖動易怒
鄭莊公沉著冷靜,講求策略。莊公繼位后,姜氏為叔段請求制作為封邑,然莊公只是說:“制,巖邑也,虢叔死焉。”[1](P51)拒絕了姜氏對制的請求,而許諾姜氏“佗邑唯命” [1](P51)。在姜氏請求封邑這件事上,鄭莊公清楚地知道姜氏欲助共叔段取代自己的目的,從他出生時姜氏對他的不喜歡,到多次請求武公立共叔段為君位繼承人,姜氏的野心都暴露無遺,面對姜氏的無理請求,莊公仍然依著母親將京地封給共叔段。而對祭仲“不如早為之所” [1](P53),以及公子呂的“國不堪貳”、“厚將得眾” [1](P53)的建議,莊公只是輕描淡寫地以“多行不義,必自斃”“無庸,將自及”“不義不暱,厚將崩” [1](P53)來回應,并沒有過多的言語和強烈的情緒表現(xiàn)。即使是聽到了共叔段襲鄭的日期,也只說了“可矣”兩個字。然而這兩個字包含了鄭莊公對政治形勢的冷靜分析、沉著應對與準確把握。
在周王奪去鄭莊公權力時,鄭莊公并未因被奪權而焦躁沖動,也沒有在聽到被奪權而采取軍事行動,只是以“不朝”表示抗議。在周王率領諸侯軍隊討伐時,鄭莊公采取的態(tài)度是“御之”,而不是“擊之”或“戰(zhàn)之”,作為鄭國的國君,在國家受到討伐時,為了保全鄭國,也只是被動抵御周王的討伐。在王師大敗時,祝聃請求追殺周王,鄭莊公曰 :“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陵天子乎!茍自救也,社稷無隕,多矣 。” [1](P166-167)并在晚上派祭足去慰勞周王。這樣既維護了周王的顏面,也緩和了鄭國與周王的關系。
項羽沖動易怒。在《史記》中,多處寫道項羽怒或大怒。如“聞沛公已破咸陽”[2](P311)大怒;聽曹無傷說“沛公欲王關中……” [2](P311)大怒;聽說“漢王皆已并關中” [2](P321)大怒;周苛罵他“若不趣降漢,漢今虜若,若非漢敵也。” [2](P326)怒;在欲殺劉邦父母時,劉邦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2](P328)而怒;令壯士與樓煩挑戰(zhàn),被樓煩射殺時大怒;趙王因立陳馀為代王,項羽大怒;漢王攻下殷,項王怒,聽說田榮“自立為齊王,盡并三齊之地” [2](P2645)而大怒。
滅秦后,他放棄了關中而東歸彭城,沒有從長遠發(fā)展的角度考慮,而只是想向鄉(xiāng)人炫耀,他說:“富貴不歸故鄉(xiāng), 如衣繡夜行, 誰知之者!” [2](P315)當他進入函谷關聽曹無傷說“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睍r立即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下令發(fā)兵攻打劉邦,但由于項伯的勸告、劉邦的辯解最終卻取消了進攻計劃。在軍事進攻方面,項羽卻如此輕率地作出決定,而不是冷靜地分析形勢,經過周密思考后做出決策。也沒有征求謀臣范增的意見,而是因個人之言而決定或取消,如此輕率沖動的將領,豈能不?。≡诔h戰(zhàn)爭相持不下時,項王竟然想與漢王以單挑來決雌雌,把兩個集團爭奪天下之事看作是兩個人的事,豈不太兒戲了嗎?
項羽沖動與易怒的性格,決定了他在戰(zhàn)略戰(zhàn)術上的輕率、反復,同時也表現(xiàn)出在戰(zhàn)爭過程中,不能冷靜分析戰(zhàn)爭形勢,把握有利戰(zhàn)機,致使楚軍處處處于被動地位,最后走向覆亡。
2 鄭莊公心存善念,項羽僄悍猾賊
鄭莊公克段于鄢,共叔段出奔共后,鄭莊公便沒有再追擊,意圖滅掉共叔段。只要削弱了共叔段的力量,掃除對鄭國的威脅,作為鄭國國君,為了維護自身的政權,為了鄭國的百姓不受戰(zhàn)爭之苦,對弟段的討伐也實屬無奈之舉,沒有斬草定要除根的想法。在對許國的作戰(zhàn)中,他還表達了兄弟不能和諧相處的遺憾,“寡人有弟,不能和協(xié),而使糊其口于四方?!?[1](P125)對在此次戰(zhàn)役中為共叔段作內應的母親姜氏,在發(fā)誓“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1](P55)后,不久就后悔了,雖然母親不對,但畢竟是母親,她所愛的兒子已逃走,孤苦無依,精神受到打擊,內心煎熬,作為兒子、國君,孝敬、照顧母親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潁考叔的幫助下,“遂為母子如初”。 [1](P56)在周王率兵討伐時,出于自救,不得不抵抗王師,當王師失敗后,他沒有追擊,而是說“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陵天子乎!” [3](P166)雖然周王奪取了他的權力,但周王畢竟是天子,他是諸侯,是臣民,不能凌駕于天子之上,不能讓天子顏面掃地。
項羽僄悍猾賊,無善善之心??咏底?、屠城、燒秦宮室、烹殺將士、遷殺義帝等?!绊椨饎e攻襄城,襄城堅守不下。已拔,皆阬之?!盵2](P299-300)“攻城陽,屠之?!?[2](P302) “夜擊坑秦卒二十余萬人新安城南”; [2](P310)進兵咸陽后,“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 [2](P315);擊敗田榮的反叛后, 因憤怒齊民從叛, 大肆燒殺擄掠。王陵以兵屬漢,項羽烹陵母。周苛罵曰:“若不趣降漢,漢今虜若,若非漢敵也?!?[2](P326)項王怒,烹周苛,井殺樅公?!绊椡跛^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 [2](P2612)嚴重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3 歷史評價不同
鄭莊公的一生,經歷了“克段逐母”、“掘泉見母”、“周鄭交質”、“伐許”、“抗周”等事件,在這一系列事件中,“克段逐母”事件對鄭莊公的影響較大,歷代學者多持批評態(tài)度?!蹲髠鳌纷髡哒J為鄭莊公本有殺段之心。他的這一觀點對后世對鄭莊公的評價產生了較大影響。服虔也認為鄭莊公對他弟弟的做法是“本欲養(yǎng)成其惡而加誅?!盵1](P55) 宋代呂祖謙認為“莊公之心,天下致險矣” ,[3]清代吳調侯、吳楚材在《古文觀止》的點評中說“莊公之心愈毒矣”。[4]然在“伐許”事件中,《左傳》作者借“君子曰”高度評價鄭莊公:“鄭莊公于是乎有禮。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后人,可謂知禮也?!?[1](P126-127)司馬遷在《史記》中,從字里行間表達了對鄭莊公“禮孝兼?zhèn)洹钡那楦斜磉_。在后世學者的研究中,一部分學者仍沿襲鄭莊公偽善、偽孝、陰險狠毒的歷史評價,如馮其庸。一部分學者對鄭莊公持肯定、贊揚的態(tài)度。如劉夏塘在《對鄭莊公應該如何評價》中卻認為,在“克段”事件中,莊公想用隱忍等待的辦法來緩和矛盾,求得安定。這是莊公的斗爭策略,并非陰險。崔向榮在《還歷史人物以真實的生命——評〈左傳〉中的鄭莊公》以及《宗周舊秩序的叛逆》中指出,認為鄭莊公“偽”的,是從道德角度進行的評判,他從政治角度認為鄭莊公所表現(xiàn)出的“偽”,實際上是政治謀略,是手段。于成寶、王兆立在《論鄭莊公的禮治精神——以〈左傳·鄭伯克段于鄢〉為中心》認為,莊公在克段一件上,“言語行事顯得大度真誠,恪守孝道且富有政治智慧,切實做到了以周禮為準繩,充分體現(xiàn)了他發(fā)自內心的作為兄長對弟弟的愛護與大度”。
對于項羽,司馬遷以本紀體為之作傳,以王侯之名紀之,通過巨鹿之戰(zhàn)、鴻門宴、垓下之圍和烏江自刎等事件對項羽性格、心理和氣概做了精彩的描寫,足見項羽在司馬遷心中是一位“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在《項羽本紀》中太史公司馬遷評價道:“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2](P338-339)與項羽同時代的人也有不同的評價。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僄悍猾賊”。[2](P356)陳平也說道:“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jié)好禮者多歸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2](2055)酈食其也說:“項王有倍約之名,殺義帝之負;于人之功無所記,于人之罪無所忘;戰(zhàn)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賂,積而不能賞:天下畔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 [2](P2695)高起、王陵也評價道:“……項羽仁而愛人?!椨鸲寿t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zhàn)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2](P381)韓信說:“項王喑惡叱咤,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盵2](P2612)三國時郭嘉說:“昔項籍七十余戰(zhàn),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盵5](431)諸葛亮也說:“昔項籍揔一強眾,跨州兼土,所務者大,然卒敗垓下,死于東城,宗族焚如,為笑千載,皆不以義,陵上虐下故也?!?[5](P895)這些評價,能直擊項羽有勇無謀、背約負義、婦人之仁、妒賢嫉能等性格,這也是導致項羽失敗的基本原因。
綜上,鄭莊公是一個知人善任、遵禮守禮、善于納諫、深謀遠慮、沉著冷靜、心懷善念的杰出國君,為鄭國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項羽是一個不知人善任、違背禮儀、不聽忠言、有勇無謀、沖動易怒的英雄,不同的性格決定了兩人不同的人生命運,鄭莊公掃平內亂,并為鄭國的發(fā)展鋪平了道路,項羽滅秦后,分封天下,最終卻落得身死烏江的悲壯結局。
參考文獻
[1] 李學勤.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 (漢)司馬遷.史記[M].中華書局,1982.
[3] (宋)呂祖謙著,喻岳衡.東萊博議[M].長沙:岳麓書社,1988:2.
[4] 吳調侯,吳楚材.古文觀止[M].北京:中華書局,1963:2.
[5]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第2版)[M].中華書局,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