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欣洋
世間萬物皆有定時—播種有時,成長有時,花開有時,凋零有時。
孩子無需用別人的標準衡量自己,父母最該做的,就是把焦慮的心慢慢放下。
幾乎每個父母都看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長節(jié)奏”“請尊重孩子的特點”之類的雞湯文章,可是當面對自己的孩子時,他們依舊該著急的著急,該焦慮的焦慮,該相互比較的還是相互比較。
父母的焦灼感從孩子的嬰兒時期一直延伸到幼兒時期,美國一項全國性的調查顯示,絕大多數(shù)父母認為孩子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但他們的期望值往往高于孩子真正年齡該有的水平。
1.孩子不分享就是自私?
年輕媽媽Sara總感覺自己的孩子Beth很小氣,當Beth和鄰居家的孩子一起玩兒的時候,她總是緊緊抱著自己的玩具跑得遠遠的,這種不懂得與人分享的行為,讓Sara多少感覺有些失望。
現(xiàn)在的父母都很注重培養(yǎng)孩子與人分享的習慣,雖然在大人看來,分享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是對于一個還不到兩歲的孩子來說,分享這個行為并不在他的能力范圍之內。
國際教育研究領域投資的基金會 Bezos Family Foundation,在美國境內的調查研究報告顯示,43% 的父母都認為孩子在兩歲前就已經具備分享這個能力。不過事實上,分享這個能力是孩子3~4歲之后才開始逐步發(fā)展的。
2.孩子坐不住就是多動癥?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從小就能保持穩(wěn)定的注意力,所以總是讓孩子多讀書。不過孩子注意力都集中不了太長時間,扭來扭去、向窗外發(fā)呆,甚至哭喊都時有發(fā)生。“我們家孩子連一分鐘都不能安靜,我們和老師怎么管都管不住,是不是有多動癥???”還有不少人專門帶著孩子去醫(yī)院做檢查。調查顯示,超過半數(shù)以上的父母都認為孩子在3歲前就應該有了克制自己的能力,甚至還有 36% 的父母認為孩子在兩歲前就應該能自控。
不過,腦科學研究告訴我們,3 歲以下的孩子一般是無法克制自己的,他們的注意力持續(xù)時間只有 20 分鐘左右,一旦超過了這個時間,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將注意力轉移到別的地方。所以,要求3歲以下的孩子能夠長時間保持注意力是很不合理的。
3.孩子不會收拾房間就是懶惰?
我 4 歲的小外甥總是習慣性地把玩具到處亂放,為此他媽沒少批評他。可是小外甥就把媽媽的話當作耳旁風,所以經常被責備。
這個時候,父母責備孩子是錯誤的。孩子并不是因為懶惰不收拾房間,而是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做。作為成年的我們在收拾房間的時候,知道要把東西收納到一起,把書放回書架上,把臟衣服放進籃子里??墒牵粋€孩子的頭腦中并沒有這樣清晰的規(guī)劃。美國某知名寄宿學校輔導員 Samantha Bean 認為,首先父母要學會告訴孩子你的具體要求和期望是什么,他需要先看一遍你怎么做的,模仿幾次之后才明白要如何去完成。所以說,孩子并不是因為懶惰而不整理房間,是需要父母一步一步地告訴他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4.孩子總哭就是嬌氣?
“這孩子一哭就哭個沒完,怎么這么難伺候,這么嬌氣?”有了這種想法,父母便有可能對孩子橫加斥責,甚至把孩子關進小黑屋,希望他能通過這種方式知道自己嬌氣是“錯誤的”。而當孩子受傷或愿望得不到滿足時,父母也希望孩子能變得更加堅強些,不要總是哭鼻子。
事實上,如果要求3歲以前的孩子變成鋼鐵男子漢,這要求實在是高了些。跟自控力和分享意識一樣,情緒控制能力同樣也是在孩子3歲半~4歲左右才會開始逐漸形成。在參與調查的父母中,有42%的人認為孩子在兩歲左右就有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甚至有24%的人認為孩子一歲時就該學會不隨便鬧脾氣。
所以,有時候并不是孩子不想達到父母制定的目標,而是父母對孩子的要求真的有點兒高了,他也只是個孩子,在他頭腦中的某種能力尚未組裝好時,你不能要求他立刻出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