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悅
【摘要】我們生活在一個無處不是文化的社會中,中西文化的交流給我們帶來了個性文化。個性文化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造就了我們青少年一個個鮮活的個體。
【關鍵詞】個性文化
【中圖分類號】C9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9-0033-02
這是個提倡個性,發(fā)展個性的時代,作為一名教師,作為一個有民族責任感的中國人,我很慶幸這個時代還是來了。借助英文中大寫的“ I”——“我”這個意思,我把之稱為“我”文化時代,就是個性文化時代。
“文化”是什么?盡管,我們無法給它一個最權威最明確的定義,但文化確實是如此簡單,無處不在,無時不在[1]。
文化像一座冰山,只有一小部分客觀的事物是我們看得見的,例如:歷史,文學和習俗等,而還有更大一部分主觀的東西,諸如感情,對事物的態(tài)度是我們看不見的。
文化也像一顆洋蔥,一層一層地剝落,才能看見其內含。
文化是我們的軟件,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只有裝上這個軟件才為一個真正的人。
文化更像魚兒游在其中的一潭水,除了水,魚會注意一切事物。
文化就是我們講述給我們自己的關于我們自己的故事。
然而,如今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變得是如此的交融,文化的交流是如此之迅猛,讓人每天都覺得新鮮。冰山也浮出了水面,洋蔥剝落了一層又一層,軟件層出不窮,魚兒們游歷了一個池塘又一個池塘,我們也不只講自己的故事,還會講別人的故事,講給別人聽。文化的交流給我們帶來了什么?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什么?從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說,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帶來了強調個性的思維,提倡“ I ”發(fā)展的“我”文化——個性文化。
在英文中“I ”永遠是大寫的,可見西方人是多么重視個人的存在,重視個性的發(fā)展。每個剛出生的孩子都是充滿個性的個體,給孩子一個寬松的成長環(huán)境,可使孩子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具有個人的魅力,將來在工作和生活中讓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2]。而在我們老一輩人的頭腦里,“個性”的確是個貶義詞,它代表著逆反,不聽話,與別人不一樣。這就是中西文化的差異吧。
2005北京時間12月28日,在NBA常規(guī)賽上,休斯頓火箭隊以74-82不敵猶他爵士隊。麥蒂上半場得到21分,但是因為妻子分娩,他提前請假回家照看,火箭隊下半場難以抵抗爵士隊。麥蒂到底是該打完比賽用一場勝利來迎接自己的孩子,還是以家庭重要趕緊回家照顧妻子引起中國網民的爭議。我們不能簡單對此行為做出所謂“政治”或“思想”意義上的定位。
有一天看楊瀾主持的一個文化訪談節(jié)目,采訪的是韓寒,字幕上標著作家、車手,其實還應有個歌手,因為他剛剛又出了專輯。韓寒是在我們這個接受了個性文化的時代里發(fā)展個性最成功的典例之一。他之所以高中輟學并不是因為他真的學習不好,是因為他發(fā)現(xiàn)他自以為考的很好的成績其實跟別的同學比起來還差的很遠,他失去了對某些東西的興趣,所以他放棄了學業(yè),去發(fā)展他當時最愛的興趣——寫作,他的觀點是:全面發(fā)展就是全面不行。我基本贊同。有意思的是他還講起了一個親身經歷的事情,在他成名之后,他的一篇文章被采納在語文試卷的閱讀題中,有一道題是分析劃線詞,選出代表作者當時用意的選項。試卷拿來讓韓寒做,他選錯了。因此韓寒的總結是:我并沒有問題,是規(guī)則出了問題。希望有人能聽到他的聲音。韓寒是幸運的,他幸運地生長在這個允許個性發(fā)展的時代,又幸運地得到了包括父母等很多人的支持,他成功了,但他也非常理智地告誡大家——個性不等于輟學。
個性文化不僅塑造了韓寒,還有丁俊輝。小輝幾歲開始展現(xiàn)臺球方面的天賦,為了培養(yǎng)他打臺球,父母賣掉房子,陪他四處漂泊。十六歲問鼎世界冠軍。我們沒有理由懷疑一個世界冠軍的教育歷程,而他今后的發(fā)展也是他個人的事情。
個性文化又何止帶來了一個韓寒,一個丁俊輝呢?我們身邊的學生,每個都有個性。我的班里就有個很有個性的女孩,我讓她當班干部,她跟我很誠懇地說:“老師,我不想當,我不想套上枷鎖,我要自由?!蔽也]有生氣,并同意了她的請求。我很喜歡這個有個性的小女孩,因為她穿衣很特別,而且從未違反紀律,學習努力認真,只是不想受一個稱呼的束縛,我沒理由不允許她的個性存在?。?/p>
我喜歡個性文化,它已變成了我們冰山的一角,洋蔥的一層,我們生存其中的水,我們的軟件,我們的故事。我們需要個性文化,有了個性文化,孩子們掙脫了枷鎖,找到了五彩繽紛的世界。
然而,個性文化絕不是淺層次的縱容,別人都是黑頭發(fā),我偏是綠頭發(fā),別人穿衣遮體,我偏裸奔。我們要在保持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接受優(yōu)秀的、先進的、新鮮的思想,摒棄愚昧的盲從文化,害人的醬缸文化[3]。
參考文獻:
[1]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第二章講義,大連海事大學王曉博教授
[2]《誘惑與困惑——美國教育參考》陳屹著 中國社會出版社
[3]《醬缸》臺灣著名作家柏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