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炳石 鐘文娟 林建群
1.江西省瑞金市人民醫(yī)院急診科,江西瑞金 342500;2.江西省瑞金市人民醫(yī)院高壓氧科,江西瑞金 342500;3.江西省瑞金市人民醫(yī)院血透室,江西瑞金 342500
周圍性面癱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屬于面神經麻痹,面神經受損部位位于面神經核或以下,患者以口、眼向一側歪斜為主癥。顳骨內病變(包括膽脂瘤、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手術外傷、結核性中耳炎、顳骨中部骨折、耳帶狀皰疹及貝爾面癱等)是周圍性面癱最常見的誘因,其機制多由面神經出血、牽張、炎癥水腫受壓、斷裂等引起,從而導致面神經麻痹。周圍性面癱在東北地區(qū)因氣候關系的影響,發(fā)病率較高。目前,臨床上治療多以針刺為主,治療時間較長,起效慢,患者依從性較差,影響治療效果和疾病的康復。近年來,有學者對周圍性面癱患者采取燈盞花素注射液聯(lián)合單唾液酸神經節(jié)苷脂治療,取得了滿意的療效[1]。本研究通過對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燈盞花素注射液聯(lián)合單唾液酸神經節(jié)苷脂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循證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周圍性面癱患者9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n=45)與觀察組(n=45),觀察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燈盞花素注射液聯(lián)合單唾液酸神經節(jié)苷脂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中,女 20 例,男 25 例;年齡 16~62 歲,平均(46.8±5.3)歲;病程 1~7 d,平均(4.5±0.8)d。 對照組中,女 19例,男 26 例,年齡 17~63 歲,平均(46.9±4.2)歲;病程 1~6 d,平均(4.2±0.7)d。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神經病學》中相關診斷標準,均為首次發(fā)??;②無肢體癱瘓,單側面部癱瘓;③發(fā)病病程均在7 d以內;④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面肌痙攣;②中樞性面癱;③由外傷、腫瘤等誘發(fā)的周圍性面癱;④有精神障礙、神智昏迷或合并有嚴重高血壓、糖尿病等內科疾病。本研究已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觀察組給予維生素B1(華中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0611)、潑尼松 (辰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1900)口服等常規(guī)藥物治療。另給予燈盞花素注射液(神威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3020778)治療,每日在0.9%氯化鈉注射液(江西潤澤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6021660)250 ml中加入50 mg燈盞花素注射液靜脈滴注,每天1次。同時給予單唾液酸神經節(jié)苷脂 (齊魯天和惠世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6783)治療,在100 ml 5%葡萄糖溶液(江西潤澤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6021670)中加入40~60 mg單唾液酸神經節(jié)苷脂滴注,每天1次,連續(xù)治療2周。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即給予維生素B、潑尼松口服等藥物治療,連續(xù)治療2周。
①療效評價[2],治愈:患者治療后,無口角歪斜、閉眼困難,表情控制比較自如,主要癥狀基本消失;顯效:露齒或鼓腮等行為略有口角歪斜,靜觀時患者表情無明顯異常;有效:主要癥狀有所改善,靜觀時,患者口角略有歪斜、閉眼困難,談笑時癥狀較明顯;無效:患者癥狀未見改善??傆行?(治愈+有效+顯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治療前、治療7 d、治療2周后進行Portmann評分比較[3],內容包括微笑、閉眼、皺眉、吹口哨、動鼻翼、鼓腮6個項目,根據(jù)與健側對比進行評分,其中0分為完全不能活動,1分稍可活動,2分與健側對比稍減弱,3分與健側基本一致。每項最高分為3分,加上安靜時印象分2分,滿分20分。③治療前后采用肌電誘發(fā)電位儀進行面神經波幅(Amp)及面神經潛伏期(Latency)的檢測和比較。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2.0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 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n)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Portmann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7 d及2周的Portmann評分顯著高于治療前及對照組(P<0.05)(表 2)。
表2 兩組患者Portmann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Portmann評分的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7 d 治療后2周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11.42±1.58 11.45±1.69 0.09>0.05 14.15±2.14*12.05±2.08 7.42<0.05 17.02±2.51*13.55±2.41 6.69<0.05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面神經波幅及面神經潛伏期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面神經波幅顯著高于治療前,面神經潛伏期顯著短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面神經波幅顯著高于對照組,面神經潛伏期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 3)。
表3 兩組患者肌電圖檢查結果的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肌電圖檢查結果的比較(±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面神經波幅(mV)治療前 治療2周后面神經潛伏期(ms)治療前 治療2周后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0.55±0.22 0.53±0.25 0.40>0.05 1.12±0.52*0.75±0.23 4.37<0.05 5.65±1.02 5.66±0.98 0.05>0.05 4.41±0.58*5.02±0.68 4.58<0.05
周圍性面癱是因面神經的非特異性炎癥所致,無明顯季節(jié)性,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多在一側面部發(fā)病,患者除有急性期局部血管痙攣、炎癥及水腫外,后期還伴有面神經麻痹或肌肉萎縮等后遺癥[4]。周圍性面癱往往發(fā)病突然,患者表現(xiàn)為患側鼻唇溝、額紋變淺或消失,一側面部癱瘓,眼瞼閉合不全;無法進行鼓頰、露齒、皺眉等動作,口角向健側歪斜,進食或飲水時容易外漏,嚴重影響患者面容及日常生活[5]。臨床對于周圍性面癱的治療,多采取激素療法,可改善面部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神經恢復,起到顯著的抗炎效果,但該療法可導致受損神經無法再生,且治療后會導致一系列不良反應的發(fā)生,不利于病情恢復。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6-7],本病可能是由于外傷、病毒感染等因素,導致患側莖乳突孔內的炎癥反應;或因局部血管痙攣,或骨膜炎壓迫神經,致使面神經受壓水腫,缺血、缺氧而麻痹;周圍性面癱患者面神經血運障礙、營養(yǎng)缺乏,肌電圖檢查提示面神軸索損害,其已出現(xiàn)部分或完全變性。單唾液酸神經節(jié)苷脂是一種糖神經鞘脂類物質,含有水溶性及脂溶性成分,其廣泛分布于神經系統(tǒng)中,其具有保護細胞膜,提高細胞膜各種酶活性,促進神經軸突生長及突觸形成,有利于神經支配功能的恢復;其能增強腦電活動,改善神經傳導等作用,還能防止細胞內Ca2+積聚,使神經細胞水腫減輕,抑制自由基對神經細胞的損害,加快神經修復速度,促進神經重構,從而使原有的神經功能恢復。面神經炎在中醫(yī)范疇屬于“口眼歪斜”、“口僻”等,病機多為人體正氣不足,脈絡空虛,此時風邪侵襲,并乘虛侵入頭與面部筋絡,導致筋脈失養(yǎng),營衛(wèi)不合,最終引起肌肉不收而致病。治療宜調和氣血,濡養(yǎng)筋脈,從而改善面部神經功能[8-10]。燈盞花素注射液具有通經活絡、活血化瘀等功效,是臨床用于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常用藥。其主要成分為羥基黃芩素、燈盞花素,具有擴張血管、抗缺血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能夠調節(jié)血清鈉離子、鉀離子及鈣離子的濃度,對蛋白激酶C的激活具有抑制作用。通過改善面部神經周圍的血液循環(huán),而有效改善面神經缺血缺氧狀態(tài),促進面神經功能的恢復。研究顯示[11-14],燈盞花素注射液用于冠心病的治療,具有顯著的抗炎、抗凝等作用。目前臨床上關于燈盞花素注射液用于周圍性面癱的治療尚未報道。本研究將燈盞花素注射液聯(lián)合單唾液酸神經節(jié)苷脂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7 d及2周的Portmann評分顯著高于治療前,且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周圍性面癱采取燈盞花素注射液聯(lián)合單唾液酸神經節(jié)苷脂治療的療效確切,通過改善面神經缺血缺氧狀態(tài)和促進神經修復起到協(xié)同治療作用,從而促進面神經功能的恢復。周圍性面癱肌電圖檢查顯示,波幅降低或潛伏期延長,提示神經損傷越嚴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病情及預后[15-1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面神經潛伏期顯著短于治療前,面神波幅顯著高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面神經波幅顯著高于對照組,面神經潛伏期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聯(lián)合治療方案能改善神經損傷,對于改善患者的預后具有明顯優(yōu)勢。
綜上所述,周圍性面癱患者采取燈盞花素注射液聯(lián)合單唾液酸神經節(jié)苷脂治療,療效確切,能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