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波 李有金 牛濤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心胸外科 寧夏 銀川 750011)
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可以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狀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但是術后易發(fā)心絞痛、高血壓和心律失常等,心律失常是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可以引起冠狀動脈、腦動脈等供血不足,嚴重的甚至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分析引起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后心律失常的原因是一項重要工作,可以為術后心律失常的治療提供相關資料。本文對2015年11月—2018年6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198例冠狀動脈移植患者進行分析,現進行如下報告。
本文選取2015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198例冠狀動脈移植患者。其中,男性126例,女性72例;年齡是42歲~79歲,平均年齡是(59.85±2.67)歲;病程是23天~18年,平均病程是(6.13±0.92)年;心功能等級:Ⅰ級10例,Ⅱ級97例,Ⅲ級76例,Ⅳ級15例;病變支數:1支病變23例,2支病變41例,3支病變101例,4支病變33例;射血分數(EF):0.39 ~0.83(0.54±0.08)。
在198例患者采取冠狀動脈移植術進行治療前,詳細觀察患者實際病情,根據是否采取體外循環(huán)(CPB)將患者分為CPB組和Off-pump(非體外循環(huán)冠狀動脈搭橋術)組。CPB組:患者采取仰臥位,兩下肢外展外旋,在患者胸部正中進行手術切口,將患者心臟充分暴露,開胸后將左胸廓內大隱靜脈和動脈進行剝離;建立體外循環(huán),根據患者病變支數和血管情況,按順序將左胸廓內動脈與前降支、大隱靜脈與病變冠狀動脈進行遠端吻合;開放循環(huán),在心臟跳動下進行近端吻合。Off-pump組:在開胸后將左胸廓內大隱靜脈和動脈進行剝離,使用冠脈固定器和CO2吹氣裝置進行血管吻合輔助。手術結束后,病人生命體征穩(wěn)定,送病人回監(jiān)護室。在監(jiān)護室繼續(xù)監(jiān)測患者的心電、血壓和體溫等,患者出現心律失常時及時采取有效治療并記錄在冊。
觀察并記錄患者心律失常的發(fā)生,類型包括:房顫、室性早搏、室上性心動過速、房性早搏和室性心動過速等
使用SPSS22.0對本文錄入的資料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χ2進行檢驗,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用P<0.05表示。
在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后,有89例(44.95%)患者發(fā)生心律失常,其中53例房顫,40例室性早搏,12例室上性心動過速,4例房性早搏,2例室性心動過速,22例患者出現多種心律失常。通過對89例患者進行分析,發(fā)現術后心律失常與年齡、心胸比例、手術方式和射血分數等具有一定關系。
表1 各影響因素與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后心律失常的關系
在冠心病心肌缺血疾病的治療中,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是較為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手術通過從患者身上截取下一段正常的動脈或者靜脈血管,將其兩端分別與升動脈、冠狀動脈狹窄部位遠側相連,因此又被形象地稱為“冠狀動脈搭橋術”。心律失常是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對心律失常原因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為治療提供借鑒。本文通過對198例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患者進行分析,其中有89例(44.95%)患者發(fā)生心律失常,通過對患者的相關資料進行分析,發(fā)現術后心律失常的的發(fā)生與年齡、心胸比例、手術方式和射血分數等具有一定關系。
綜上所述,年齡在70歲以上,心胸比例≤0.55、體外循環(huán)和射血分數低等是導致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患者在術后出現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