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摘要:張曉風散文的妙詞麗句、幽默通脫、剛?cè)嵯酀?、情理兼?zhèn)洹⒅形骱翔担瑯?gòu)成中國當代散文的一大景觀,作為臺灣第三代散文家的代表者,張曉風的散文在很多方面可以展開研究,本文主要闡釋她的散文在文辭、文風、文意、文法上的特點。
關(guān)鍵詞:張曉風;散文;特征
一、文辭:妙詞麗句、異彩紛呈
文辭是散文最能給人以直觀美感的首要因素,它幾乎在先天上決定了一篇散文的趣味甚至境界的高低。張曉風的散文,以其獨特的語體美,為中國散文的發(fā)展輸送了新鮮的血液。
(一)陌生化
“陌生化”是指打破讀者知覺的麻木狀態(tài)和惰性,使讀者和熟悉的事物間造成一種間隔,引起讀者的震驚和思考。(1)使動用法:張曉風散文中的形容詞動用很新穎別致。如“典型的臺灣鄉(xiāng)間的景色,秧針綠在水田里,鷺鷥白在田埂上……”(《中庭蘭桂》)“綠”和“白”活用為動詞。(2)動詞妙用?!皾M山的牽牛藤起伏,紫色的小浪花一直沖擊到我的窗前才猛然收勢。”(《秋天·秋天》)其中,“沖擊”、“猛然收勢”等動詞,都能以動寫靜,造成很強的氣勢。
(二)雙聲疊韻
疊詞的選用起著舒緩節(jié)奏的作用,也使文章顯得回環(huán)往復、回腸蕩氣。如“每次站在杜鵑花前,心中亦慘亦烈,想起泣血的故事,但覺得滿滿一叢樹上都是生生死死的牽絆?!保ā抖霹N之箋注》)
(三)比喻新奇
比喻在張曉風散文中構(gòu)成了一道道絢麗多姿、奇異亮麗的風景,讀之令人留連忘返。在《杜鵑之箋注》中,她這樣寫道:“杜鵑這種花竟是愈老愈精神,非常像‘知識,是一種歷久不凋的容顏?!庇谩爸R”來比喻“杜鵑花的愈老愈精神”,真是玉想瓊思,奇崛天外。除描寫自然外,她的比喻也時常傳達一種心情。“我常常覺得自己的浮躁和淺薄就像‘夏日之日常常使人厭惡、回避。于是深心之中,總不免暗暗地向往著一個境界—‘冬日之日。那是光明的,卻毫不刺眼;是暖熱的,卻不致灼人?!保ā懂嬊纭罚?/p>
二、文風:幽默通脫、剛?cè)嵯酀?/p>
(一)幽默通脫
曉風在《戀愛盛業(yè)式微史》中寫道“自從有聰明人發(fā)明了空氣調(diào)節(jié),弄得日子四季如春之后,我們便只有如春而沒有春了,正好像如夫人不是夫人,如春也不是春,而且如夫人一來,夫人就跑了,如春一來,春也就跑了?!?/p>
(二)剛?cè)嵯酀?/p>
余光中先生為張曉風的散文集《你還沒有愛過》作序,稱她為“亦秀亦豪”、“腕挾風雷”的淋漓健筆。下面舉一例就可看出這一贊譽并非言過其辭?!澳久藁ù蟮民斎耍且环N耀眼的橘紅色,開的時候連一片葉子的襯托都不要,像一碗紅曲酒,斟在粗陶碗里,火烈烈的,有一種不講理的架勢,卻很美。”、“……樹枝爆開了,木棉花就像是從干裂的傷口里吐出來的火焰?!保ā赌久藁ā罚?/p>
三、文意:情真意切、理趣橫生
(一)情真意切
張曉風的散文感情真摯強烈,是真正“情動于中而行于言”的自然流露。《愁鄉(xiāng)石》是這一方面的典型之作,去日本沖繩島的“鵝庫碼”度假,望著那被稱作“中國?!钡暮C?,她說:“想著海水所來的方向,想著上海某一個不知名的灘頭,我便有一種嚎哭的沖動。”其故國情結(jié),使她時而羨慕春天的燕子,可以在“江南草長的春天,回到舊時的梁前”;時而羨慕游魚,可以“繞著故國的沙岸巖石而流淚”。
(二)理趣橫生
張曉風散文同樣富含哲理,引人深思。《行道樹》中描寫了一行為城市獻出綠蔭同時又不得不忍受空氣污染的行道樹,作者在文中感嘆道“神圣的事業(yè)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四、文法:傳統(tǒng)現(xiàn)代、中西合璧
張曉風以現(xiàn)代詩的技藝經(jīng)營她的散文語言,如長段大陣的句子:“我愿我是那年春泥上生活過的眾生的記錄,我是圓我是方我是點我是線我是橫我是直我是交叉我是平行我是蹄痕我是爪痕我是鱗痕我是深我是淺我是凝聚我是散?!保ā夺劸频睦碛伞罚┳x來有強烈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張曉風還巧妙運用西方現(xiàn)代文學中的象征、幻覺、錯覺等手法傳達豐富的意蘊。在《你要做什么》中,她這樣寫到“‘遙憐故國菊,應傍戰(zhàn)場開。岑參詩中對化為火場災域的長安城有著空茫而刺痛的低喟。我是那不勝不負的菊花,張望著滿目的創(chuàng)痕和血跡,傾耳聽人的呻吟和馬的悲嘶,企圖在被朔風所傷被淚潮所傷令人思鄉(xiāng)明月所傷的眼睛里,成為極溫柔極明媚的一照面。”
綜上所述,張曉風在當代散文史的發(fā)展中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而在當今臺灣的文學中,散文文體類的書成為高居榜首的暢銷書,又造成了一個令人驚奇的文化現(xiàn)象,無論怎樣,這與張曉風等散文家孜孜不倦的努力是密切相關(guān)的。
參考文獻:
[1]張曉風.張曉風自選集[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0.
[2]廖世蘋,傅德岷.論張曉風散文的審美風范[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