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漢釗,霍敏琴
(順德區(qū)新容奇醫(yī)院,廣東 順德 528303)
胸膜疾病是呼吸科的常見病。近年來,胸膜疾病的發(fā)病率逐漸上升。據統(tǒng)計,美國每年發(fā)生胸腔積液的患者有160萬例。按照人口比例推算,我國每年發(fā)生胸腔積液的患者可達693萬例[1]。準確地診斷胸膜疾病患者的病情是對其進行治療的前提。使用傳統(tǒng)的經皮肺穿刺活檢技術診斷胸膜疾病時,采集組織的范圍有限,采集組織的過程具有盲目性,容易損傷血管、神經等組織,無法觀察到患者胸腔內病變的情況,部分患者需要多次進行穿刺采集組織。使用內科胸腔鏡診斷胸膜疾病時,臨床醫(yī)生可清晰地觀察到患者胸腔內病變的情況,快速準確地采集組織,從而準確地診斷患者的病情。但使用內科胸腔鏡診斷胸膜疾病需要做多個切口,且診斷的費用高[2-5]。此外,內科胸腔鏡本身的價格較高,部門基層醫(yī)院并沒有內科胸腔鏡設備[3-4]。我院近幾年嘗試使用膀胱鏡代替內科胸腔鏡診斷胸膜疾病,獲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患者女,31歲,因“咳嗽伴低熱1周”于2016年3月28日入院。該患者無肺結核病史、無吸煙史。該患者的體溫為37.3℃,其呼吸頻率為22次/min,其氣管向左偏,右胸廓活動度減弱,其右肺語音震顫減弱,呼吸音低,其雙肺未聞及胸膜摩擦音、干啰音或濕啰音。對該患者進行胸部X線檢查的結果顯示,其右胸腔有大量的包裹性積液。對該患者進行血常規(guī)檢查的結果顯示,其白細胞計數為5.40×109/L,其中性粒細胞的水平為76%,其紅細胞沉降率正常。為該患者使用膀胱鏡代替內科胸腔鏡診斷其病情(具體的診斷方法見表1)。膀胱鏡下可見患者的壁層胸膜存在分散的黃色粟粒樣改變,其右胸腔積液。對該病患者進行病理檢查的結果顯示,其患有結核性胸膜炎。該患者在使用膀胱鏡代替內科胸腔鏡診斷其病情后未發(fā)生與內鏡檢查相關的并發(fā)癥。對該病患者進行抗結核治療后,其胸水消失。
患者男,64歲,因“氣促1天”于2015年7月22日入院。該患者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左肺縱膈旁多發(fā)肺大皰病史、慢性腎功能衰竭病史(尿毒癥期,已進行右腎移植術治療),患有高血壓病(3級高血壓,極高危),患有2型糖尿病。該患者長期服用抗排斥藥進行治療。該患者有40年吸煙史,每天約吸煙20支,已戒煙3個月。該患者的呼吸頻率為22次/min,其血氧飽和度為 96%。該患者體型消瘦,說話時語句連續(xù),未發(fā)生口唇發(fā)紺的癥狀,其氣管輕度右移,存在桶狀胸。該患者左肺語音震顫減弱,叩之有鼓音,其雙肺呼吸音低(左肺尤甚),其雙肺未聞及干啰音或濕啰音。對該患者進行胸部X線檢查的結果顯示,其左肺組織壓縮80%~90%,其左胸腔有少量積液。對該患者進行左側胸腔閉式引流(引流管規(guī)格為20 Fr),讓其吸氧。治療1 d后,對患者進行胸部X線檢查。檢查的結果顯示,該患者左上肺復張,左肺壓縮70%~80%,其左胸腔積液稍微增多,其穿刺口周圍開始出現皮下氣腫。3 d后,該患者皮下氣腫的癥狀加重。4 d后,使用36 Fr引流管重新對該患者的左胸腔穿刺處留置引流管。6 d后,該患者進行X線檢查結果顯示,其左肺壓縮80%~90%,其左胸腔積液未增加,其左胸壁皮下氣腫的癥狀加重。診斷該病患者的病情為難治性氣胸。為尋找該病患者發(fā)生氣胸的原因,為其使用膀胱鏡代替內科胸腔鏡診斷其病情(具體的診斷方法見表1)。膀胱鏡下可見該患者未發(fā)生支氣管胸膜瘺,不存在粘連帶、巨大破口等,其置管口局部明顯紅腫并伴有少量的黃白色分泌物。確定導致該患者發(fā)生氣胸的原因為置管口局部感染、引流管固定不牢。該患者在使用膀胱鏡代替內科胸腔鏡診斷其病情后未發(fā)生與內鏡檢查相關的并發(fā)癥。對該患者進行清創(chuàng)、更換引流管及縫針固定引流管的治理后,其病情痊愈。
表1 使用膀胱鏡代替內科胸腔鏡診斷胸膜疾病的方法
圖1 膀胱鏡器械
圖2 組合后的膀胱鏡
內科胸腔鏡是一種價格較高的醫(yī)療設備,基層醫(yī)院未能普及使用該設備。因此,臨床上常用氣管鏡和膀胱鏡代替內科胸腔鏡診斷胸膜疾病。使用氣管鏡代替胸腔鏡診斷胸膜疾病時,鏡體在患者的胸腔內呈游離狀態(tài),定位、定向功能較差,很難觀察到其肺尖部的情況,且照明情況差、采集到的組織小。近幾年,順德區(qū)新容奇醫(yī)院成功使用膀胱鏡代替內科胸腔鏡診斷胸膜疾病。使用膀胱鏡代替內科胸腔鏡診斷胸膜疾病的優(yōu)點有:1)膀胱鏡價格低,幾乎所有醫(yī)院均配備該設備。2)膀胱鏡的直徑和長度均與內科胸腔鏡相近。3)膀胱鏡的光源明亮,視野清晰。4)可單孔操作,切口小,對患者造成的損傷小[6]。5)可采集足夠的組織進行活檢[7-10]。
綜上所述,使用膀胱鏡代替內科胸腔鏡診斷胸膜疾病的效果顯著,且操作簡單、安全性高。但使用膀胱鏡代替內科胸腔鏡診斷胸膜疾病時仍存在一定的盲區(qū)。臨床醫(yī)生應靈活選擇不同角度的目鏡,從多個方位觀察患者胸腔內的情況,避免發(fā)生漏診、誤診[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