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社會對教育的目標不再是培養(yǎng)會考試的人才,而是培養(yǎng)能工作會生活的人才,寄宿制學校作為學校教育的一種方式,在學生生活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農村學生在升入寄宿初中時常常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文章以此為主題,對農村初中寄宿生生活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農村;寄宿生;生活行為習慣
一、農村初中生寄宿出現(xiàn)原因
1.教育資源缺乏
在農村地區(qū),教育資源匱乏主要表現(xiàn)在教師數(shù)量稀少、教育資金短缺、教育設施簡陋等方面,學校的校舍因為缺乏資金去建設與維修,有些地區(qū)危房面積甚至達到了4%,在全國平均教育危房面積率屬于較高水平。教育資源匱乏的同時,貧困地區(qū)還存在教學資源分配不均的狀況,甚至存在幾個地區(qū)只擁有一個學校的情況,使得幾個地區(qū)的初中學生都需要在離家很遠的中學學習,無法走讀。
2.學校加強學生管理
由于我國經濟發(fā)展的不均衡,農村地區(qū)還存在很多治安問題與社會問題,且家長的監(jiān)管意識和安全意識淡薄,導致學生在上下學,節(jié)假日或獨自留在家中時容易出現(xiàn)上網成癮、聚眾鬧事、拉幫結派、不顧及安全等各種問題。為了加強對學生的管理,許多中學都采取了寄宿制的教學與管理方式,將學生處于學校的監(jiān)管之下,減少學生問題與事故的出現(xiàn)概率。
二、農村初中寄宿生習慣養(yǎng)成方面的問題
1.不能快速適應環(huán)境改變
由于農村的初中寄宿生中存在較大比例的留守少年,這些留守少年由于從小獨自生活,因此并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他們大多自由散漫,當進入寄宿學校開始寄宿生活之后,日常的生活有了教師的介入,需要按照一定的制度和流程進行活動,很多學生都出現(xiàn)了不愿意遵照制度和違反流程的行為,其根本原因是不能快速適應環(huán)境的改變。
2.自理能力較差,生活習慣不良
現(xiàn)今的農村物質生活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改善,農村家長對學生也多以寵溺教育為主,從初中寄宿生的生活實際情況可以看到,被褥長期不整理,弄臟的衣物也不及時清洗,自己不會動手縫補,日常不注意飲食衛(wèi)生與體育鍛煉,與人交流或交往情商較低,這都是生活自理能力差的表現(xiàn)。
3.缺乏自控能力,無法自主學習
自控能力來自于長期的培養(yǎng),對于經濟面貌已經改善的農村學生來說,父母缺乏對子女教育的基本常識,不能很好地通過強化行為使學生形成自控能力,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容易被各種外部的因素所影響吸引,尤其是到了一個父母不能實施管教的環(huán)境中,缺乏自控能力的學生無法主導自身的學習行為,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
三、培養(yǎng)農村初中寄宿生良好習慣
1.行為習慣培養(yǎng)的理論基礎
(1)強化理論。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通過生物反應實驗提出了強化理論,理論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對于正確的行為給予正強化加以鞏固;對于錯誤的行為給予負強化加以消除。這一理論也被引用至管理學中對人的激勵,對于正確的行為通過獎勵來鼓勵其發(fā)生,對于錯誤的行為通過懲罰來使其消滅。
(2)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這一理論提出人的許多行為是通過對社會上認可的行為的觀察、模仿所形成的,人們將這種社會上共同認可的行為稱作道德,當人做出符合道德的行為就會被社會所接受,而當人做出不符合道德的行為則會被社會排斥,從而對人的行動作指引。
(3)“羅森塔爾效應”。這種效應是利用期待值的變化對人產生作用,即當外界對某人產生了一個高的期待值,那么這個人往往會因為期待的作用而達到預期的效果,這種效應可以歸入正強化的范圍之內。
2.培養(yǎng)農村初中寄宿生良好習慣的方法
(1)設立綜合能力評比制度,對先進學生給予獎勵。學校應當設立獎學金制度,將獎學金的評比與學生的學習能力、生活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等掛鉤,形成一個體現(xiàn)綜合能力的評價標準,用來對學生的行為作衡量,對于單項能力表現(xiàn)突出或綜合能力在優(yōu)秀等級的學生要及時給予獎勵,鞏固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成果。
(2)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對學生產生影響。教師作為寄宿制學校學生接觸最多的人員,應當首先提高自己的各項能力,在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給予他們幫助,為學生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從而讓學生對自身好的行為進行觀察與模仿,糾正學生身上的不良生活行為習慣。
(3)對學生的進步要及時鼓勵。學校對綜合能力優(yōu)秀的學生的獎勵只能覆蓋到較小的范圍,而為了對更多的學生產生影響,教師應當對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行為進行觀察,當發(fā)現(xiàn)學生在某些方面出現(xiàn)進步之后,及時在集體面前給予認可和表揚,使得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得到正強化,從而逐漸固定下來。
(4)對于不良行為的處罰要起到震懾作用。雖然學校對于學生行為的培養(yǎng)大多采用正向激勵的方式,但是負強化的作用也應當進行綜合考慮,對于學生出現(xiàn)的不良行為,可以采取面向全體做檢討、勞動懲罰和忽視懲罰的方式,通過心理學中的同輩壓力,使得這部分問題突出的學生為了能夠融入學生集體,而向其他學生看齊,按照統(tǒng)一的規(guī)范來安排自己的生活與學習。
四、農村初中寄宿生習慣培養(yǎng)的意義
農村初中寄宿生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這些學生正處于“三觀”的構建時期,心理與思想狀況均不穩(wěn)定,其生活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對于農村初中寄宿生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1.能夠縮小城市與農村差距
隨著時間的逐漸增長,城市與農村的差距開始加大,這一差異從原本的經濟發(fā)展速度不平衡深化為人口素質和平均學歷水平的差距,城市的人口素質與道德水平由于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與教育理念不斷提高,但在農村地區(qū)則并不看重教育的價值,而是更看重人口是否能夠快速產生經濟價值,這也是農村被城市不斷拉遠距離的根本原因。農村初中寄宿生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是提高學生道德水平與思想水平的重要措施,具有道德素質和獨立思想的學生才能夠為自己的家鄉(xiāng)做出貢獻,從而縮小城市與農村之間的距離。
2.是解決農村亂象的重要途徑
從全國形勢來看,農村近些年亂象頻出,彩禮、土地、建房、生育等問題多次受到媒體和社會的關注,除了農村治安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相關人員設備缺乏外,從其深層次的原因來看,是由于農村人口的思想觀念與道德水平較低。培養(yǎng)農村初中寄宿學生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可以起到很好的影響作用,從而轉變農村亂象頻發(fā)的現(xiàn)狀。
3.是建設新農村的根本方法
為了轉變農村的發(fā)展問題,國家在鼓勵和支持農村經濟發(fā)展的同時,提出了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求,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目標,而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在于轉變農民腦中頑固落后的思想,以及阻礙農村發(fā)展的行為習慣,這些習慣同樣存在于農村的初中寄宿生身上,因此,培養(yǎng)農村初中寄宿生生活習慣可以更好地驅除他們腦中封建落后的思想與阻礙自身發(fā)展的行為習慣,通過幾代人的努力,新農村建設終將完成。
參考文獻:
[1]白 亮,范 亮.我國“農村寄宿制學校”問題研究述評[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4(4).
[2]李國江.加強寄宿生管理 培養(yǎng)良好習慣[J].吉林教育,20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