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立
1942年麥熟的時候,大樹村住下了一個高個子、約莫四十來歲的干部,經(jīng)常到村民熊老爹的菜園里幫忙干農(nóng)活。一天,那個干部又來到菜園,突然提出要買菜。見熊老爹正在摘黃瓜、刨小蔥忙得團團轉(zhuǎn),干部二話沒說,挽起袖子幫他干了起來。待把菜弄好了,干部從口袋里摸出一卷錢遞給熊老爹,說是菜錢。熊老爹一看動了氣,兩手一推,說:“這點小菜值錢嗎?你這就見外啦!你三天兩頭地幫俺干活兒,別說你來拿,俺送也得送給你呀!”干部見熊老爹不高興了,就坐下來和老人家聊了一會兒,拿著菜走了。
傍晚,熊老爹摸到煙袋荷包里有東西,掏出一看,竟是那卷錢?!斑@干部真見外!”本打算等那干部再來菜園就還給他,可等了三天也不見人影。到了第四天,熊老爹專門去找那干部。一打聽,才知道那干部竟然是劉少奇同志,而且三天前就走了。
這可把熊老爹樂壞了,趕緊跑回家讓老伴在他褂子的胸口位置縫個口袋,把那卷錢小心仔細地裝進口袋,怕錢掉出來又在袋口處別了一根別針。從那以后,熊老爹真是“褂不離身”。干活熱了,有人勸他:“熱啦,把褂子脫了吧。”熊老爹說:“我不熱,我褂子上有寶貝!”
“2004年感動中國人物”、呼和浩特市原市委書記牛玉儒的父親是一位正直的老黨員。雖然兒子當了“大官”,可老父親總是提醒兒子要廉潔自律。一次,老人看了京劇《鍘包勉》,心有感觸,便給兒子寫了一封信:“我們家世世代代都是農(nóng)民,只有你當了領(lǐng)導,但你必須清廉,像包公一樣堂堂正正!”在父親的教育和影響下,牛玉儒為民謀利、清正廉潔的信念更堅定了,多年來為百姓辦過無數(shù)實事好事,可對自家親戚卻“六親不認”。父親聽說牛玉儒被親戚朋友罵了,深感欣慰,對兒子說:“孩子,你做得對!親戚越罵你,老百姓就會越信任你……”
細節(jié)見人品,小事見人心。一個人通過優(yōu)秀的“細節(jié)”筑就良好的人品與德行,而一個優(yōu)秀的共產(chǎn)黨員不僅如此,還通過優(yōu)秀的“細節(jié)”樹立了良好形象和作風。
民間有句諺語:“眼睛瞎是從進一粒沙子開始的?!弊黠L問題在很多情況下表現(xiàn)在生活小節(jié)、工作細節(jié)、思想枝節(jié)、行為末節(jié)上,看上去似乎無關(guān)痛癢、無妨大礙,導致一些人忽視了“小事不小、作風是大”這一道理。對于黨員干部而言,在工作生活中不注重細節(jié),就不能從思想上擺脫官僚主義,就很難得到群眾的認可,極有可能造成追悔莫及的后果。從古至今,無數(shù)個教訓警示人們:家風不正、細節(jié)不嚴、品行不端,必將導致為官不廉,最終走向犯罪的深淵。一個貪官落馬后曾給自己算了一筆賬:“退贓加罰金,經(jīng)濟上沒賺到什么;失去自由,年近六十不能安享晚年,只能在痛悔中煎熬;親人為自己受累,政治前途盡毀,幾十年努力付諸東流……”
孰小孰大,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