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瑩
21世紀是國際化、高科技的時代,經濟全球化和知識信息化是其重要特點。由此,國家對高校人才的培養(yǎng)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近年來在對高校教育改革的要求中,也多次建議在課堂教學中構建數字化學習模式,提倡個性化教學與自主學習,向主動式學習方向發(fā)展。而今,國內外在研究、探討、踐行的“翻轉課堂”模式則是一場教育領域的革命。“翻轉課堂”對教育理念、教育秩序、教育方法等方面有了全新的詮釋,就其內涵和建構模式為高校創(chuàng)新人才個性化培養(yǎng)提供了有效的科學方法。它的前瞻性、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持續(xù)性決定了這一建構模式覆蓋的廣泛性和積極性。
為了使“翻轉課堂”這一模式能在高校教學中真正地實現教與學的兩翼齊飛的效果,真正培養(yǎng)、造就出創(chuàng)新型、個性化復合人才,真正在行為意識上化被動為主動,形成清晰而有個性的教學實踐氛圍,就必須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并了解“翻轉課堂”的內涵、核心意義、指導價值和需注意的問題等。對此,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證和探討:
人本觀念,眾所皆知,即堅持一切從人出發(fā),堅持人與環(huán)境的和諧統(tǒng)一,以調動和激發(fā)人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為根本,達到提高效率、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的。為此,管理者要關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但這些觀念過去常常運用于企業(yè)的管理中,而對學校的教育管理尤其是教學過程的管理模式中鮮有提及。而“翻轉課堂”這一模式很好并清晰地貫穿了以人為本的思想,一切從學生出發(fā),而不是一切從本本出發(fā)。這樣一來,教師沒有了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轉而成為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教練,是流程的設計者,課堂的組織者,答疑解惑的引導者。從學生出發(fā)是從學習效果出發(fā),從社會需要出發(fā),倒逼教學模式,流程的變革?!胺D課堂”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圍繞“怎么教”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挖掘、研討,確立了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意識,其教案的流程和時間節(jié)點都要考慮如何挖掘,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情感、能力、特點,達到“和”的境界:即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學生和環(huán)境之間的溝通、融合、互動,使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成為一種可能。
進一步思考,為何通過體現“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的翻轉課堂就能有效地實現人才培養(yǎng)目標呢?原因之一就是這一模式挖掘和激活了作為自然人格中即“本”中潛在的積極因素。人的自我意識中有兩種聲音在斗爭,一種是“我能行”,另一種是“我不行”?!拔夷苄小边@個意識激發(fā)人積極挑戰(zhàn)自我,克服危機,戰(zhàn)勝困難的潛能。通過如此運作,增強了積極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信心,積累了經驗,有助于形成較好地適應能力,為解決今后發(fā)展中的困難提升了平臺,提供了可能性。而“我不行”這個意識削弱了自我,阻礙了自己克服障礙,戰(zhàn)勝危機的可能性?!胺D課堂”的成功應用、推廣,正是以學生的興趣、意志、情感、知識、能力、創(chuàng)造性為出發(fā)點,順應和調動了人格中的積極因子,是教育工作者真正關注了學生自然人格的深層培養(yǎng)。這看似四兩撥千斤的教學模式,其實是對環(huán)境和人的認知結構的重塑、同化、順應做了有益的嘗試,其中蘊含著天地人和相處之道,這一模式是對“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的最好詮釋。
人們對每一客觀事物的認識、理解是先有感性認識,然后才能上升到理性認識,這一過程有時是呈漸進狀的,有時是呈旋轉狀的,有時是呈突破狀的,這是由認識本身的特質和環(huán)境要素及作為自然人的個體要素所決定的。只有深刻理解并運用人類認知規(guī)律來指導教學,才能提升教學水平,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翻轉課堂”這一教學流程的改革,其核心價值是遵循人的認知規(guī)律并基于人的認知能力的差異性,建構既注重共性化發(fā)展又關注個體需求的教學模式,拓寬了學習的空間,學習的形式,關心人,尊重人,因勢利導,充分調動了人的積極因素,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下面筆者具體分析傳統(tǒng)的和“翻轉課堂”這兩種不同的教學流程和要素構建的教學模式所折射出來不同的教學理念及由此產生的不同的教學效果。傳統(tǒng)的課堂設計一般的程式是復習鋪墊→導入新課→學習新課→鞏固練習→課堂小結→布置預習,這種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順序是“信息傳遞”→“吸收內化”,其弊端之一是由于時間具有一維性特征,是不可逆的,因此在課堂上學生必須完全精力集中,如有遺漏或跟不上節(jié)奏,抑或因故未能上課則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弊端之二是傳統(tǒng)模式的僵化,互動環(huán)節(jié)一般僅限于教師提問→學生解答→教師點評,而且所提問題概念化,缺少趣味性、批判性、拓展性,枯燥乏味,調動不了學生學習的激情,也不能啟發(fā)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點展開聯想,拓展整合,這樣的教學模式無形中壓抑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質疑精神。
而翻轉課堂的流程之一是將信息傳遞、知識內化同時前置,在課外或回家觀看教師制作的教學視頻或難點重點思考題,如圖所示:
由此可見其優(yōu)點是:1、通過形象思維的感性素材,發(fā)揮感知過程中的首因效應,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原動力。2、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安排時間,掌控學習節(jié)奏,輕松自如。3、分解了知識內化的難度,增加了知識內化的次數,幫助了學習有困難的同學。這一教學模式增加了學生互動,生生、師生互動改變了課堂的管理模式,課堂活躍了起來,每位學生都有了話語權,互相爭論,相互啟發(fā),張揚個性,彼此幫助,人與環(huán)境契合的教學情境突出了學生主體地位,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對信息進行加工并內化生成為新的知識點。此時,教師就能有機會去觀察每位學生的知識內化情況,對知識點接受有困難的同學及時給予幫助,體現了個性化教育的理念。通過以上流程,學生原有的碎片狀、零散狀、模糊狀的信息整合后形成了自己的清晰的、較完整的知識鏈。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決定》中指出“創(chuàng)新高校人才培養(yǎng)機制,促進高校辦出特色,爭創(chuàng)一流”,這一決定明確了高校人才培養(yǎng)改革的方向和目標,指出這是個系統(tǒng)工程,即從改革教育機制這一根本入手,整合社會資源,對教學理念,教學秩序,課程結構、測評機制,都要具有國際化大視野。
翻轉課堂的模式正是人才培養(yǎng)機制改革的突破口,試驗田,其表現形式看得見,摸得著,具有可操作性,可學習性和可推廣性,理論和實踐都證明,這一有益于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模式,有助于倒逼高校改革教育理念、課程設計、整合社會資源等等。其路徑筆者認為要做到一個更新,兩個調整,三個提升,四個保障,最終達到五位一體。
一個更新,即以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習慣作為綱,把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素質的提高作為目,綱舉目張,貫穿整個教學進程中,通過科學的、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模式培養(yǎng)出行為有能動性、思維有開拓性、知識有應用性,對社會有用的、有道德的復合型人才。
兩個調整,即調整培養(yǎng)模式,一是由單一的學校育人調整為與相關部門、公司、企業(yè)共同制定培養(yǎng)計劃,搭建實踐平臺,使知識與實踐聯通,培養(yǎng)與需求接軌。二是調整課程設計。課程設計包括制訂計劃、設定目標、選擇和組織內容與方法以及決定檢測和評價的手段。課程設計是否具有科學性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關系到教學質量的高低。
三個提升,一是教師要提升自身綜合業(yè)務水平。教師要制作、錄制高質量的教學視頻,尤其供學生課前學習的十多分鐘的視頻中,對所設計的問題要體現發(fā)散性思維,對學生答疑解惑時要有廣度深度,體現智慧和人文情懷。二是要提升整個教師隊伍的團隊精神和通力協(xié)作的意識。教學視頻的制作需要群策群力,優(yōu)勢互補,才能制作出體現高質量教學水平的作品。三是要提升學生的主體作用,對課堂互動環(huán)節(jié)任課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習小組的討論要既暢所欲言又緊扣主題,教師要注意觀察引導,使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氣氛中學得更加主動,更加扎實。
四個保障:一是制度保障,其一要建立對教師的培訓制度,要對教師進行輪訓,拓寬眼界,拓寬思路;其二是有科學的測評制度,包括對教師教學成果的測評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考評。二是硬件保障,學校要抓軟硬件環(huán)境建設,升級校園多媒體網絡應用平臺,為教師開展翻轉課堂之類的教改項目提供網絡技術支持。三是經費保障,校園網絡建設,教改的實踐、總結、推廣,教師培訓、嘉獎,學生的實習、鼓勵都需要經費支持,需要學校劃撥一塊??顚S?。四是人才保障。要有強烈的責任心、事業(yè)心和團隊精神,要有大局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要有能力和成果,引進這樣的人才,高校教改才會生機盎然。
通過以上四個方面,達到“五位一體”:教學理念、教學體制、課程結構、師資質量、測評機制等五個方面一體化,高校教改才能走出一條富有成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