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平平
摘 要 農(nóng)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課堂教學沉悶,德育效果不佳,不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發(fā)展需要 。參與式教學有利于改變農(nóng)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道德品質和法治精神。筆者通過參與式的教學實踐獲得一些可供應用的教學思路。
關鍵詞 參與式教學 道德與法治課 農(nóng)村初中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參與式教學是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和手段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在師生和生生互動中完成教學任務,從而促進學生知識的豐富,能力的提高,情感的發(fā)展。參與式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也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它強調(diào)的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自主參與,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對以生活為基礎,以立德樹人和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公民為目標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來說,參與式教學能更好的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參與中獲得情感體驗,從而將道德標準和法制內(nèi)容滲透進學生的言行中,在頭腦中構建起符合社會要求的行為準則。
1好的參與式教學設計是讓學生參與課堂的前提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旨在培養(yǎng)自立、自律、對他人負責,具備道德品質和法治素養(yǎng)的公民。該課程與情感、態(tài)度密切相關,這需要學生在課程體驗和參與中獲得。因此,好的參與式教學設計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在教學設計前進行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圍繞重點和難點,設計富有層次性和針對性的問題,采取情景教學、角色扮演、辯論、小組競賽等教學方式,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從而使學生主動建構屬于自己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農(nóng)村的教學環(huán)境與城市不同,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應充分考慮農(nóng)村學生的生活體驗、知識水平、心理特征等學情。好的教學設計不僅要設計老師怎么教,還要設計學生怎么學。因此,在設計時要設計學生的任務、活動和要回答的問題。將學生的學習過程考慮進來,才能實現(xiàn)學生參與課堂的目標。
2開發(fā)農(nóng)村教學資源,讓學生與課程內(nèi)容產(chǎn)生共鳴,更好的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農(nóng)村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較為封閉,與現(xiàn)代社會的接觸較少。因此,教材中的部分內(nèi)容和活動學生無法體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開發(fā)農(nóng)村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中獲得情感的提升。如在七年級上冊“為什么需要學習?”的探究問題中,教材給出的圖例與農(nóng)村學生的現(xiàn)實較為脫節(jié),教師可以使用“農(nóng)民種植經(jīng)濟作物需要學習嗎?”這個問題所代替。如在講述體味親情這一內(nèi)容時,農(nóng)村許多孩子是留守兒童,多為隔代撫養(yǎng)。并且農(nóng)村學生大多是寄宿生,一周回家一次,與父母的交流和接觸少,父母和孩子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教材中提到的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案例不適合學生。因此,可在周末布置作業(yè):你了解你的家人嗎?請說說你家人的工作(最好有工作照片),對你的關心方式和對你的期望。在上課時讓學生展示出來,引導學生了解父母,體諒父母。在此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外出務工的父母工作的艱辛和無奈,拉近學生與父母的距離。
3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是參與式教學開展的保證
參與式教學就是鼓勵大多數(shù)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和老師共同完成課堂教學目標。因此,參與式教學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很大的要求。老師在課堂上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指導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樂于學習。農(nóng)村學生普遍存在學習能力差,自我評價較低,語言表達能力弱,自我管理能力不強等問題。因此,在課堂中要指導學生做好筆記,引導其通過閱讀課文,利用好教輔資料,了解課文的重點;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要求學生學會聆聽他人的觀點,讓學生敢于發(fā)表看法;布置小任務,讓學生在任務中得到鍛煉;通過手抄報、活動策劃等方式展示學習成果,讓學生收獲學習的成就感。指導學生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學生的要求要由易到難,這樣能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良好體驗,使學生更好的參與到課堂中來。
4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學習是參與式教學的重要教學組織形式,在合作學習中既可以鍛煉學生獨自學習的能力,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和協(xié)作能力。通過合作學習可以更好的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和學習興趣。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許多案例分析題,需要學生們?nèi)ビ懻摵头治鲈?、做法等?nèi)容。因此,在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的前提下,合作學習是道德與法治課程課堂教學組織的有效形式。在分組時,可采取就近原則或是異質原則,劃分小組。然后利用課后時間讓各小組自行擬好組名、口號和分工。在需要小組討論時,6秒內(nèi)組成小組,每個成員分工協(xié)作,都可發(fā)表看法,最后選出一人發(fā)表觀點。為了讓學習能力較弱的同學參與小組討論中,我要求小組組長協(xié)助其完成任務?;蛟诓贾脝栴}時,將問題細化成若干個,做到每人小組成員都要完成一個問題。對于課程中需要識記的知識點和作業(yè),也可通過合作學習的形式完成,讓學生在小組中互相督促,在互幫互助中共同成長。剛開始時,有些小組成員不愿意參與小組討論,或是小組成員在討論過程中游離。對于這些情況,可采取課下教育、課上指導、答題鼓勵和小組學習納入考試成績中等方式,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課堂的參與者,是小組不可缺少的一員。
要想提高農(nóng)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學生的參與度,教師還需學會調(diào)動課堂學習氛圍,把握好課堂教學進程,學習客觀和公正的評價學生,運用恰當?shù)恼Z言表述等內(nèi)容??偠灾?,就是要時刻牢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以學習者為中心,采用各種教學方法讓其參與到課堂中,讓學生在平等對話和合作學習中進行道德實踐,獲得情感體驗,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
參考文獻
[1] 陳時見,冉源懋.參與式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9-31.
[2] 黃忠敬,方小娟.參與式教學指導手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