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智
柏拉圖曾說過:人的一生,有兩個地方一定要去,一個是希臘,一個是印度。左眼看天堂,有眼看地獄,才不枉此生。”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印度是一個神秘國度。圣僧鳩摩羅什、國父甘地、詩人泰戈爾、不同宗教和民族的人生活在這片充滿信仰的土地上,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的傳奇與佳話。
The Fate of Bollywood·寶萊塢之緣
說起來一切都是緣分,就好像星級酒店門口的旋轉(zhuǎn)門,不管你選擇從左邊還是右邊進,它總能指引你走向同一個出口。
大概是十五年前的一天,舅舅用新買的VCD播放印度寶萊塢大片《情字路上》,無意間聽到了當今網(wǎng)絡(luò)瘋傳的神曲《女友嫁人新郎不是我》。十年后的高三學期,地理老師又一次展示了這一神曲,驚瞠四座的是全班只有我一個人會唱。接下來就是那場令幾家歡喜幾家愁的高考血戰(zhàn),帶我踏進了上海外國語大學印地語系的新世界,踏上了印度語言文學的不歸路,開始了與這個“開掛”國度剪不斷理還亂的愛恨糾葛。
Temper Myself·邊城修煉
印度對中國人最大的魅力在于能將一切思維慣性中認為的不合理,慢慢地通過獨有的方式變?yōu)楹侠?,且在潛移默化中讓人承認其合理性。比如我留學所在的印度圣雄甘地國際印地語大學,單從學校名字來看即可窺其地位與級別,它是印度國家級直屬院校,是繼承英國高等教育體制下的具有頒發(fā)學位權(quán)的大學。然而這一所學府,沒有在首都德里,沒有在印度第一大城市孟買,也沒有在圣城瓦拉納西,卻偏偏坐落在馬哈拉施特拉邦的無名小城一一沃爾塔。如此卓越極致的矛盾體卻也彰顯著印度的別致。
印度教的僧人崇尚“苦修”,通過對自身肉體及感官的磨煉達到意志及靈魂的升華。在崇尚修行的國度里生活與學習,對一個外國人來說何嘗不是一種修煉?這樣別具一格的修煉從我下飛機就開始了。
Indian Cuisine·印菜口味
提及印度,大多數(shù)人想到的第一個詞匯應該是咖喱。實際上,印度人不吃咖喱,國人所熟知的印度咖喱不知源從何起。在印度人腦海里,咖喱只是一種樹葉而已。不過屬實的是印度食物確實多為糊狀,把各種香料調(diào)和在一起,與各類蔬菜一起燉制。根據(jù)香料的口味冠之不同的稱呼,再配上大米、烙餅,一餐也就解決了。多數(shù)印度人是素食主義者,少數(shù)人偶爾也食蛋肉之類的食物,但一周不會每頓都吃。如此一來,對我的第一修煉便落在了口腹之上。
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北印家常美食MuttonSagawala(印度語,菠菜佐以印度香料與羊肉久燉成糊的食物),嗅之沁人心脾,咀之綿延不絕,食之唇齒留香。至于美味與否,每個人的口味與習慣不一,難做評價。愛之者無法自拔,厭之者避之不及。
口味不一是次要,首先對我發(fā)起挑戰(zhàn)的是用餐時間。印度人的午餐和晚餐分別控制在午后2點到3點和夜間9時許,相較于中國人的用餐時間推遲兩到三個小時。首次踏出國門的我經(jīng)驗缺乏,行前準備不甚完善,加之剛到印度人生地不熟,尚未探清貨幣兌換的門道。身上空懷幾千美金,在沃爾塔這樣的小縣城卻毫無用武之地??粗≠u部琳瑯滿目的小吃甜點,只有垂涎之力,別無充饑之能。
Character·心性
居住在印度,對我的第二修煉便是心性。有人說印度普通家庭雖不富裕,但幸福指數(shù)較高,何以見得?且看其生活節(jié)奏與處事態(tài)度。
曾聽聞新華社一駐印記者感慨:“在印度修煉心|生需要反復勸導自己,一天只完成一件事?!笔聦嵣希谟《忍幚硎聞?wù),若是強行打破其固有節(jié)奏,得到的不只是一團糟,更是無盡的詭辯與氣惱?;ò雮€月辦理電話卡,花一個月辦理銀行卡,在教務(wù)處辦公室門前端坐整個下午只為了蓋一個章……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對于向來不憚以最詭辯的方法享受閑適的印度人來說,也要創(chuàng)造機會獲得閑適。
摘下儒家文化、民主思想熏陶后的華夏世界觀“眼鏡”,印度文化中對“善”與“惡”、“成”與“敗”的定義似乎是模糊的。決定善惡成敗的終極奧義在于正法,而正法在生活中又被簡單賦予了安分與惰于追求的概念。
印度教的輪回信仰與業(yè)報教義讓個人所有的禮儀或功德構(gòu)成了一種銀行賬戶。印度人認為先下所居的命運,是先下事務(wù)進展的狀態(tài)。前世的功德與罪過決定現(xiàn)世的命運,現(xiàn)世的功德與罪惡決定來世的命運,人在生與死的無盡循環(huán)中,命運全然操之于個人的所作所為。這個作為,就是順勢。這也就給了他們一個享受閑適的絕佳借口, “急不來的,這是印度,學會享受現(xiàn)在?!边@類口頭禪對印度人來說,已然成為真理。
Study·學業(yè)
在國內(nèi)上大學的時候,總喜歡追求自由時間,想有自己的空間,不為課時所羈絆,不讓紀律所桎梏。來到沃爾塔,這樣的愿望得以實現(xiàn),同時也帶來了挑戰(zhàn)——豐富業(yè)余還是墮于頹敗,取決于自律。對我來說,這便是第三種修煉。
沃爾塔圣雄甘地國際印地語大學對留學生的課程安排是高度彈性且自由的。晨課10時起,午間13:30結(jié)束,其余時間都可以自行安排。學校山下有書店,山腰有圖書館,山頂有各種文化活動。初逢自由的人總像開閘的堤,洪瀉四野。我曾一度壯志雄心,又一度用自己的惰性破碎壯志,再一度以悔恨自責,以自責重塑雄心。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認為,人的一生就是在無聊和痛苦的無限循環(huán)中度過的。留學印度的我,對此深有感觸。課余生活中,或不時舞文弄墨,或早起登高遠眺,或邀約三五好友牌九消遣,或購書研習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