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勛
《呂氏春秋》中記載了這樣的故事??鬃又苡瘟袊鴷r,被困在陳國和蔡國之間,七天沒吃上米飯,餓得有氣無力、老眼昏花。那天,疲憊不堪的他睡在茅草屋里,顏回討回來一些米飯,正要煮熟時,發(fā)生了令孔子驚訝且疑惑的一幕,只見“三好學生”顏回突然用手抓起鍋里的飯就往嘴里送。
吃飯時,孔子假裝沒看見顏回抓飯吃的事情,他站起來說:“剛才我做了一個夢,夢見了我的先人,但是我很慚愧啊,我竟然自己先吃干凈的飯,然后才給他們吃?!?/p>
顏回反應過來,說:“剛剛炭灰飄進了鍋里,弄臟了米飯,丟掉又不好,就抓來吃了?!笨鬃勇牶箢H感慨,嘆息道:“按理說眼見為實,我們應該相信眼睛看見的,但是眼睛也不一定可信;應該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p>
“知非難也”,了解真相的確很難啊。在西方,如此感嘆的哲人是古希臘的皮浪。皮浪本是畫家,后來轉(zhuǎn)投哲學。他懷疑知識和思想的真假,認為“我既不能從我們的感覺,也不能從我們的意見來說事物是真的或是假的”“沒有一件事可以固定下來當做教訓”。
皮浪聲稱,事物不可判斷,我們的感覺無法教會我們判斷真理或錯誤,因此,唯一的途徑便是不介入,他的口號是“不做任何決定,懸擱判斷”?!皯覕R判斷”于是乎被懷疑主義者們奉為圭臬。
實際上,他們的不介入并不等同于對現(xiàn)實置之不理,而是追求心靈上的平靜,不把時間浪費在虛假的詭辯上。皮浪的生活方式也與他的學說一致,他任何時候都鎮(zhèn)定自若,從不讓感官和武斷的斷定左右自己的行為。
有一次皮浪出海遇到風暴,船搖搖欲墜,同伴們驚慌失措,而他卻若無其事地指著船上一頭正在進食的小豬說,這才是哲人應當具有的不動心狀態(tài)嘛。
從蘇格拉底到哥白尼,從馬克思“懷疑一切”的革命吶喊到“五四”先賢胡適、魯迅提倡懷疑精神,懷疑從來不是深奧的哲學命題,而是科學文化與人類生活進化的動力。
然而,隨著信息洶涌、資訊碎片化,人們自以為地握“真相”,我們正在慢慢失去那種懷疑的態(tài)度與認知的理智。正是這樣,拙劣的虛假新聞得以傳播,偽造的雞湯故事刷爆了朋友圈。
“一張圖開局,其余全靠編”,為了吸引眼球,信息制造者可以“自由發(fā)揮”,因為他們深知總有“烏合之眾”愿意為此買單。人們習慣于在那有限的信息中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在鍵盤上私設“法庭”、道德審判,每個人似乎都真理在握,驚慌、浮躁地做出判斷、貼上標簽,接著,一場盛大的網(wǎng)絡討伐和大規(guī)模的“人肉”搜索就此蔓延。
輕信、輕率、輕浮,這些與現(xiàn)代文明相悖的事物,在網(wǎng)絡輿論中縈繞,陰魂不散?!叭嗽O崩塌”“事件反轉(zhuǎn)”,網(wǎng)民說自己被利用了被傷害了,卻沒有自問,懷疑人性的多面,不該是成年世界智力正常者基本的認知態(tài)度嗎?何來“人設”?
當真相迷離,武斷的判斷雖然刷出了自己的存在感,但可能傷害了他人和真相。懷疑一切的背后,是相信的力量。如今看來,“懸擱判斷”不僅是現(xiàn)代人保持內(nèi)心淡定的途徑,更是文明人格必備的素質(zhì),正如某作家所言,懷疑一切,除了你的懷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