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之一的《薩尼卡》,它的問世,剛好是在高爾基的《母親》出版一百年之后,兩部都是講述年輕革命者的長篇小說,作者認為這只是一個巧合,但同時也肯定:一個世紀之久的輪回,說明俄羅斯又站在了十字路口,又走進了一個充滿變故的時代。
關鍵詞:革命;愛;無力
作者簡介:楊穎(1986.10-),女,回族,四川省西昌市人,碩士研究生,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俄羅斯社會文化、俄羅斯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3-0-02
《薩尼卡》講述的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在俄羅斯的一個小城以及莫斯科,發(fā)生在青年人身上的故事。在當時蘇聯(lián)解體的時代背景下,整個國家破碎不堪,空洞且凌亂。一群激進的“創(chuàng)造者聯(lián)盟”在國家的各個角落生生不息的行動著,已經(jīng)成為頗具有影響力的政治組織。他們中不乏普通工人,美麗的姑娘,有率真的小伙兒,曾經(jīng)的船長,也有昔日的內務部特警,甚至還有天真無邪永遠笑著的陽光少年。不同的社會群體,不同的社會階層,卻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在了一起:探索國家的變形之路。
一.革命與愛的交織
他們熱愛自己的祖國,不允許別人的侵犯;他們想要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摒棄現(xiàn)有生活的悲哀;他們想要改變社會,改變世界,為的是共同的俄羅斯和新生活。小說的主人公薩尼卡.季申,是一個熱血的年輕人,年僅二十二歲,經(jīng)歷和眾多年輕人一樣,普通的出身,甚至是貧寒的出身,沒有工作,和媽媽生活在一起卻沒有過多的交流,盡管他是愛著母親的。他身上充滿了熱情和沖動,這種沖動在他看來是正義的,是一種革命,這種革命是當真理枯竭時的一種自發(fā)產生。他想要平等,想要國家實現(xiàn)他們所認為的“統(tǒng)一”,然而,他的這種憂國憂民,他的這種對社會復興的渴望,對美好生活的幸福向往,到底要依靠什么理念來實施?他是迷茫的,甚至都不能給出一個能準確說服自己的答案。他憑借著滿腔的熱情,堅定地相信“聯(lián)盟組織”,和青年朋友們參加集會,游行示威,打砸汽車,超市,宣揚著自己權力。為了避風頭,他逃到了鄉(xiāng)下奶奶家,內心是保留著溫暖回憶的,卻不愿直面,甚至要用冰冷的現(xiàn)實來拉扯開;為了讓媽媽放心,撒了善意的謊言,在他看來,媽媽的隱忍和辛苦,和其余眾多的普通民眾一樣,得不到相應的回報,這一切也是激怒他要改變社會現(xiàn)狀,要建立美好新生活的一個因素。
他和楊娜的感情,從頭到尾都貫穿在書中,也是一直在他的心底,因為一個共同的組織,拉近了他們的距離,他們相互依賴度過短暫而美好的一夜,對薩沙來說,這是不可磨滅的回憶,烙在了心底,即使只能在心底深處,也是不可替代的。他對楊娜的感情是獨一無二的,以共同的革命情誼為基礎,升華到了為了共同的事業(yè)與命運而交織在一起的愛;時有時無地聽著關于楊娜的消息,有落寞的思念,有情感的依戀,有肺腑的擔憂,還有最后滿腔的心疼不安,最終他還要流露出跟自己沒有特殊關系,只是關心同伴的情感,卻會不自覺地想拿著檸檬,就著伏特加,畢竟,這是楊娜的習慣。薩沙內心認為,他和楊娜,這是一種“絕對的而且近乎神圣的親緣關系”。這和對待另外一個女生薇拉截然不同。薇拉給他的是一種安定感,被人崇拜感,以及言聽計從感,在這段關系當中,他處于主導地位,在孤獨的青春生活中,薇拉可以給予他安慰和快樂,盡管這種快樂的持續(xù)時間不長,也激發(fā)了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 動蕩的社會局勢,即使薇拉很愿意和他在一起,也不得不面對離別,這也是革命向前一步所需要的付出,或者說是代價吧。薩沙和他說的“這些事世界上最好的人”——他的兄弟們,他們示威游行,打砸汽車,超市,麥當勞,收集武器,最后想要在市政府宣告主權。他們不為掠奪,不為占有,只是想要建立新的統(tǒng)治秩序,有一個美好的新生活,可以幸福。薩沙說:“我是俄羅斯人,這一點就夠了。我不需要任何思想?!边@一切足以支撐所有的“革命行為”。
二.不知所措?yún)s堅定不移的戰(zhàn)斗
整部小說的基調給予了一種無力感。青年人們矛盾、迷茫,試圖改變卻又無從下手,因此愈發(fā)的依賴組織,緊緊跟隨組織的步伐,期望組織能指派任務給自己,然后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意義。以薩沙身上的三次較大行為例簡析。
“循規(guī)蹈矩”的游行示威,掙扎于和楊娜的感情糾葛,日子就那么過著,一場“綁架”打破了寧靜。與其說是帶來了“災難”,不如說是給薩沙帶來了“救贖”。在與楊娜通完電話,得知涅加季夫和同伴們在里加成功占領塔樓完成了組織任務以后,薩沙被“抓”了。一次次的嚴刑逼供,并沒有使其開口,沒有背叛組織也沒有出賣甚至只是暴露同伴,這是一直支持他的信念,盡管他對這件事感覺蹊蹺,甚至懷疑了楊娜,卻也只是一閃而過,甚至在神志不清的時候還掛記著楊娜的安危;他被修理得體無完膚,甚至還丟了一顆牙。他清楚地知道:地獄就是—當你無法忍受的時候卻求死不能。最終依然還有求生的本能拉著他,讓他活了過來;為此,他成了組織內的“名人”,雖然沒什么實質上的改變,可他內心卻還希望得到楊娜更多的關注,對楊娜還始終抱著有殘余的一絲念想。在醫(yī)院,來探訪他、關心他的依然還是老朋友羅果夫,帶來的也是他們的好伙伴涅加季夫在里加和其他組織成員大獲全勝、引起了轟動并得到歐洲記者們關注的好消息。出院以后的薩沙,仿佛獲得了重生;
接著被委以重任,去涅加季夫完成任務的里加刺殺法官;接到任務時的欣喜,出發(fā)時的不安,到達后的局促,一遍遍的與自己對話,不知是給迷茫的自己更多的信心,還是只想驅散那種無力?他跟蹤法官,摸清法官的生活軌跡,一步步的丈量、計劃,內心的掙扎與說服,就在他喝完伏特加,默念著“裁決歸裁決,生活歸生活”,快速奔跑準備行動時,猝不及防的看著有人跑來,憤怒之余眼睜睜地看著法官倒在他面前,對,不是他刺殺的,而是讓他不知所措的來者。最終,他撿了一個彈殼,放進了口袋。我一直在想他撿彈殼的意義,是想給自己多一些勇氣,篤定自己的信念嗎?
小說的高潮部分是在最后一章,這也是薩沙身上最為重大的一次行動;整章帶著悲劇與批判的色彩,留給我們無盡的思考。在整個行動中,薩沙是統(tǒng)領者,他號召且?guī)ьI同伴們一起行動,在此之前他們打砸了麥當勞,也從電視中了解到楊娜被捕且遭到毒打,因為她對總統(tǒng)扔帶著刺鼻氣味的各種混合物的塑料袋,并且宣稱“這是一次政治行動”。他在行動中無畏且愈加憤怒,是否也跟楊娜的消息有一定關聯(lián)?不得而知。流血、犧牲充斥在文末,卻是感覺:一切很快,就將結束,卻什么也結束不了,以后還會是這樣,而且也只能是這樣。
三.無處安放的青春
我始終認為,薩沙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做的是什么,他們只是在國家變故后,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中產生的一種迷茫,他們想改變,卻不知道真正能變成什么樣。理想中的社會秩序,其實任何時候都不會存在;就好像他和楊娜的感情,不,準確地說是他對楊娜的感情,不能因為短暫的溫存而蓋章定論,在特殊的環(huán)境里,溫存也只是彼此的一種相互慰藉,或許在某個特定的時候是有情感的,那種曇花一現(xiàn)的情感,過后并不會有絲毫瓜葛。在感性和理性之間掙扎,終究依然無能為力。他對家人對母親也如是,本意雖好,卻始終欠缺那么一點勇敢與表達,他想有擔當,換來的是母親對他的擔憂與不安,他醉酒讓母親想起了酗酒而去的父親,然而他自己卻不覺得羞愧,因為只不過是喝多了一次而已。不能說他不好,至少我們知道他是愛著母親的,心存愛意,也是暖的。
借助老者的話來結束:現(xiàn)在有人認為,俄羅斯不能用時間來衡量,它過去存在,將來也會一直存在下去??墒侨绻梦一畹臅r間來計算整個俄羅斯的歷史,也就是十七段歲月。整個俄羅斯的歷史相當于十七個老頭的歲數(shù)總和。第一格老頭生在哈扎爾時期,他活了七十歲,死的時候第二個老頭降生了。第三格老頭記得斯維亞托斯拉夫一世……第五個老頭遇上內亂時期,第六個出生在韃靼人統(tǒng)治時期……第十二個生活在動蕩不安的年代,第十三個經(jīng)歷了拉辛的叛亂,第十四個見識了普加喬夫的暴動……就這樣很快就輪到我了。十七個老頭,簡直不值一提。我們所有的人都可以裝進這個小木屋——這就是整個俄羅斯的歷史。[2](322)
參考文獻:
[1][俄]扎.普里列平[M].王宗琥 張建華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2][俄]扎.普里列平[M].王宗琥 張建華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