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利奇的“語義七分法”角度,討論了在翻譯過程如何從不同的語義角度考慮選詞、達意等,指出翻譯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關(guān)鍵詞】利奇;語義七分法;翻譯過程
【作者簡介】李竹,女,四川人,四川師范大學(xué)英語翻譯專碩,任教于四川工業(yè)科技學(xué)院基礎(chǔ)部。
一、引言
翻譯即翻“意”,也就是譯者用另一種語言使原文的意思很好地傳達給目的語讀者。這要求譯者首先要讀懂原文,在此基礎(chǔ)上選用恰當?shù)脑~句進行表達。一個詞往往會有多種意思,用于不同語境中,詞的某個意思在特定的語境下語義也會發(fā)生變化。這種情況下,譯者必須對原作者想表達的語義做出正確選擇。本文從語言學(xué)家利奇(Geoffrey N. Leech)的“語義七分法”的角度探討翻譯中選詞、達意的過程。
二、意義七分法
利奇在其《語義學(xué)》一書中將語義分為七類:概念意義(Conceptual meaning)、內(nèi)涵意義(Connotative meaning)、社會意義(Social meaning)、感情意義(Affective meaning)、反射意義(Reflected meaning)、搭配意義(Collocative meaning)和主題意義(Thematic meaning),其中中間五種意義被稱為聯(lián)想意義。(胡壯麟,2006:126)
1.概念意義。概念意義就是指意義最中心的部分(胡壯麟,2006:126)。理解原文的概念含義是譯者必備的基本素質(zhì),如果連中心意思都搞錯的話,那么譯者就不是在做“達意”的工作,而是在“改寫”。
2.聯(lián)想意義。內(nèi)涵意義、社會意義、感情意義、反射意義和搭配意義共同稱作聯(lián)想意義,因為用一種基本的關(guān)于思維關(guān)系的聯(lián)想理論就可以解釋它們的應(yīng)用。(胡壯麟,2006:126)內(nèi)涵意義是說通過語言所指所傳達的意義(胡壯麟,2006:126)。比如“書桌”的內(nèi)涵意義是“學(xué)習(xí)用的”、“平整的”等,這種意義是人們根據(jù)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際經(jīng)驗所獲得,它是一種主觀的附加意義。社會意義是指所傳達的關(guān)于語言使用的社會環(huán)境的意義(胡壯麟,2006:126),即表達同一個意思的不同的詞能反映其使用者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比如:同樣要表示“媽媽”, “mama”比較口語化,“mother”是書面用語,而“mommy”則一般是兒童用語。感情意義是說所傳達的關(guān)于說話人或作者感情、態(tài)度方面的意義(胡壯麟,2006:126)。比如漢語中“好處”和“利益”兩個詞,前者多為貶義,后者多為中性或褒義。反射意義是指通過聯(lián)想統(tǒng)一表達式的其他意思所傳達的意義(胡壯麟,2006:126)。例如英語中的“peacock”一詞,讀者在使用的時候往往會由“孔雀”聯(lián)想到“炫耀”,就像漢語中的“老鼠”會讓人聯(lián)想到“老鼠過街,人人喊打”。搭配意義是指通過聯(lián)想詞語的常用搭配而傳達的意義(胡壯麟,2006:126)。
3.主題意義。主題意義是指通過由順序和重音組織信息的方式所傳達的意義(胡壯麟,2006:126)。例如:
There is an apple on the table.
An apple is on the table.
這兩句話,a句強調(diào)的是蘋果在桌子上這個狀態(tài),b句強調(diào)的是桌子上有什么東西,側(cè)重點不同,主題意義也就不同。
三、語義與翻譯過程
翻譯是一個過程,想要用另一種語言準確表達原文,譯者就必須準確理解原文詞語的概念意義、聯(lián)想意義和隱含意義,然后選取恰當?shù)脑~和意來進行表述。下面筆者將做具體分析:
例一:李嬌:處在第一種狀態(tài)是最痛苦的,自己本不想讀,但迫于外界壓力卻不得不讀。
馬秉義:The first group of readers feels sad, because they are forced to read while they dont like to.
李明:Reading for others is the most painful. Readers with this purpose are compelled to read because they just hate reading.(李明,2011:183-185)
文中的“痛苦”說的是一種糾結(jié)的心理狀態(tài),即不想做一件事但又不得不做?!巴纯唷痹谟⑽闹械膶?yīng)詞有“pain、painful、suffering”等。但 “sad”的概念意義是“悲傷”,和痛苦是有差別的,所以筆者認為這里馬將痛苦譯成“sad”并不恰當。同樣的,李譯中將“不想”譯為“hate”,筆者認為欠妥?!安幌搿钡母拍钜饬x為“不愿意,不情愿”,而“hate”的概念意義是“憎恨,厭惡”,是情感程度很深的一個詞,它的程度遠超過了“不想”。
例二:Sheldon:You know whats interesting about caves? (你知道洞穴有什么意思嗎?)
Leonard:What?(什么?)
Sheldon: Nothing.(什么都沒有。)
(The Big Bang Theory, season 1 episode 4)
編劇巧妙地用了利用nothing的兩個概念意義形成了一個雙關(guān)語。這里的nothing既有“there is nothing in the cave”(洞穴里什么東西也沒有)的意思,也有 “there is nothing interesting about the cave”(洞穴沒什么有意思的)的意思。Sheldon想描述的是“洞穴里面什么也沒有,所以一點都沒意思”。若如上譯出雙關(guān),就會損失原文的幽默風(fēng)趣。鑒于劇集是喜劇,筆者認為應(yīng)該在譯出譯文所指的基礎(chǔ)上盡量保留原文的喜劇效果。字幕組的翻譯保留的是“洞穴里什么都沒有”的這層意思,給人感覺比較平淡。從社會意義和情感意義角度考慮,筆者認為這里譯為“啥也沒有”更恰當。因為“啥也沒有”一般用于口語,符合當時的對話場景,本身就帶有一定地喜劇效果,同時它也很好地表達了“什么也沒有”的概念意義。
例三:I was busted by a cop. 我被警察逮捕了。
“警察”一詞在英文里可以翻作“police”或“cop”,前者是正式用語,而后者屬于美國俚語,在美國黑人文化中如果稱“警察”是“cop”還略帶貶義。在翻譯的時候要考慮其隱含的感情意義,突出說話人對警察的不滿情緒。中文里的“條子”一詞原常用于大陸南方地區(qū)的賭徒給警察起的外號,也有說是源自臺灣地區(qū)的黑話,現(xiàn)在普遍承認是對警察的別稱,帶有貶義。筆者認為,此句可譯為“我被條子逮住了”,這樣更好地體現(xiàn)出說話人不滿的情緒。
翻譯過程中考慮內(nèi)涵含義、反射意義和搭配意義的時候就比較多了,譯者在翻譯時要發(fā)揮“溝通橋梁”的作用,譯出內(nèi)涵意義,幫助讀者理解,注意詞語的反射意義,避免造成文化沖突,正確搭配詞語,避免造成歧義。比如:美劇“Beverly Hills”有一個網(wǎng)上譯本為“比佛利山莊”,觀眾得到的信息是這是美國一住宅區(qū)。觀看美劇后部分觀眾可能會認為美國人都很有錢,生活很奢侈。筆者認為譯者在翻譯時應(yīng)注明“比佛利山莊”的內(nèi)涵含義,即“美國富人住宅區(qū)”,以免不熟悉這一文化背景的觀眾產(chǎn)生誤解。
需考慮主題意義的時候可能一般都涉及到題目或者中心句等需要表達主旨的翻譯。這類翻譯往往不能輕下判斷,一定要通讀全文,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后再進行翻譯,突出重點部分。
四、結(jié)語
翻譯是一個過程,里面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決定著翻譯的質(zhì)量。本文從利奇的“語義七分法”角度入手,討論了在每一種意義下,譯者應(yīng)該如何考慮,如何選詞,如何達意的翻譯過程。文章中筆者基本上是將每個意義都分開舉例說明,但其實在具體翻譯操作中,這些意義是需要納入綜合考慮的。所以,譯者在進行翻譯活動時一定要多思考,這樣才能使譯文更好地達意傳神。
參考文獻:
[1]The Big Bang Theory.(Season One).English and Chinese scripts[OL].http://www.YYeTs.net.
[2]胡壯麟.語言學(xué)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6:125-126.
[3]李明.翻譯批評與賞析[M].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11:183-185
[4]利奇.語義學(xué)[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