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冬平,匡征南,嵇平,黎志明
目前,缺血性心臟病是全球范圍內(nèi)發(fā)病率和病死率較高的臨床疾病之一[1]。隨著病情進展,缺血性心臟病患者發(fā)生心肌纖維化、心臟擴大及心律失常,稱之為缺血性心力衰竭(IHF)。盡管藥物及裝置治療能有效降低IHF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但基層醫(yī)院診療水平有限,大多數(shù)IHF患者治療效果不理想[2]。遠端缺血預適應(RIPC)是近年興起的一種物理治療手段[3],是通過對上臂施以短暫的、可逆性缺血缺氧刺激后,導致遠端臟器對隨后發(fā)生的缺血缺氧產(chǎn)生保護作用。既往研究結果顯示,RIPC可抑制左心室重構,且對心臟、腦、腎臟、肺臟等缺血再灌注損傷具有保護作用[4];而切斷雙側頸椎迷走神經(jīng)可消除RIPC的心臟保護作用[5]。OLSHANSKY等[6]研究結果顯示,RIPC可能通過調(diào)節(jié)心臟自主神經(jīng)功能而治療IHF。本研究旨在探討RIPC對輕度IHF患者心功能和心率變異性(HRV)的影響,以初步探究RIPC治療IHF的可能機制。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0月—2017年12月在張家港市第六人民醫(yī)院心內(nèi)科門診就診的輕度IHF患者120例,均符合《2016年歐洲心臟病學會急性心力衰竭指南解讀》[7]中的IHF診斷標準,且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YHA)分級Ⅰ~Ⅱ級。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RIPC組,每組60例。本研究經(jīng)張家港市第六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排除標準 (1)無法獨立行走者;(2)合并中重度心臟瓣膜病者;(3)近6個月內(nèi)有急性冠脈綜合征者;(4)合并心房顫動、間歇性束支阻滯或有起搏器植入史者;(5)合并外周動脈疾病者;(6)高血壓控制不佳者〔收縮壓>16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舒張壓>100 mm Hg〕;(7)合并癌癥及其他嚴重全身性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抗心力衰竭治療,包括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及給予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ACEI)或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ARBs)、利尿劑、地高辛等強心、利尿、抗缺血治療。RIPC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RIPC,具體如下:患者平躺,將血壓袖帶固定于上臂,先測量左臂收縮壓,之后將血壓袖帶充氣至比左臂收縮壓大20 mm Hg的位置保持5 min,然后放氣休息5 min,共做5個循環(huán),每天早晚各做1次;注意嚴格按照充氣時間和間隔時間進行操作。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6周。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采集兩組患者靜脈血,置于含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管中,3 500 r/min離心15 min,分離血漿凍存于-80 ℃冰箱中,采用放射免疫測定法檢測血漿腦鈉肽(BNP)水平;記錄6分鐘步行距離(6MWD)及NYHA分級;采用GE公司生產(chǎn)的Vivid超聲心動圖檢測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指數(shù)(LVEDVI)、左心室收縮末期容積指數(shù)(LVESVI)、LVEF。(2)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RV指標:采用十二導聯(lián)動態(tài)心電圖監(jiān)測系統(tǒng)監(jiān)測患者24 h動態(tài)心電圖,并自動分析HRV時域和頻域,包括全部竇性RR間期的標準差(SDNN)、每5 min竇性RR間期均值標準差(SDANN)、全部相鄰RR間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全部相鄰的RR間期差值>50 ms的百分比(PNN50)、低頻功率、高頻功率,并計算低頻功率/高頻功率比值。(3)觀察RIPC組患者治療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5.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分析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分析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對照組中1例患者因肺炎引起心功能惡化而退出研究,RIPC組中1例患者因治療期間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1例患者因治療依從性差而退出研究。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體質(zhì)指數(shù)、心率、高血壓發(fā)生率、陳舊性心肌梗死發(fā)生率、糖尿病發(fā)生率、吸煙史、收縮壓及舒張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具有可比性。
2.2 心功能指標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漿BNP水平、6MWD、NYHA分級、LVEDVI、LVESVI及LVEF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RIPC組患者血漿BNP水平、LVEDVI及LVESVI低于對照組,6MWD長于對照組,NYHA分級優(yōu)于對照組,LVEF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HRV指標 治療前兩組患者SDNN、SDANN、rMSSD、PNN50、低頻功率、高頻功率及低頻功率/高頻功率比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RIPC組患者SDNN、SDANN、rMSSD、PNN50、高頻功率高于對照組,低頻功率和低頻功率/高頻功率比值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并發(fā)癥 RIPC組患者治療期間出現(xiàn)的輕度肢體缺血、充血癥狀均在袖帶使用完畢后30 min恢復正常,無一例患者出現(xiàn)明顯缺血、充血、水腫等并發(fā)癥。
IHF是臨床常見疾病,常見病因為冠心病。目前,IHF的治療以防控危險因素為主,抗缺血藥物為基礎治療[8]。RIPC是通過利用人體內(nèi)源性保護能力來抵御缺血-再灌注損傷,可對機體多個器官/臟器產(chǎn)生保護作用,包括心臟、腎臟、腦等[9]。目前,RIPC的確切的心臟保護作用機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包括神經(jīng)機制(包括腺苷、緩激肽、降鈣素基因相關肽)、體液機制(包括阿片系統(tǒng)、內(nèi)源性大麻素、兒茶酚胺、低氧誘導因子)及心肌機制〔包括三磷腺苷(ATP)敏感鉀通道、一氧化氮、線粒體通透轉(zhuǎn)換孔、活性氧(ROS)與抗氧化機制〕;另外,RIPC對迷走神經(jīng)節(jié)前神經(jīng)元活動具有依賴性,“遠端預處理反射”可通過來自遠端缺血性器官/組織的感覺輸入而增加心臟副交感神經(jīng)活性,進而發(fā)揮心臟保護作用[10]。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RV指標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index of HRV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RV指標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index of HRV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SDNN=全部竇性RR間期的標準差,SDANN=每5 min竇性RR間期均值標準差,rMSSD=全部相鄰RR間期差值的均方根,PNN50=全部相鄰的RR間期差值>50 ms的百分比
組別 例數(shù) SDNN(ms) SDANN(ms) rMSSD(m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9 112.4±21.5 115.3±24.0 99.8±19.7 100.6±21.3 23.8±5.5 24.2±6.0 RIPC 組 58 114.9±19.8 142.7±24.6 100.8±17.5 126.8±22.9 24.7±5.6 28.4±5.7 t值 0.690 6.478 0.305 6.829 0.931 4.102 P值 0.492 <0.001 0.761 <0.001 0.354 <0.001組別 PNN50(%) 低頻頻率(ms2) 高頻頻率(ms2) 低頻頻率/高頻頻率比值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6.1±1.8 6.1±1.8 58.5±8.0 59.3±8.7 39.1±7.5 39.6±8.3 3.0±0.8 3.0±0.9 RIPC 組 6.1±1.7 8.9±2.1 57.7±8.7 54.7±8.6 38.9±7.1 59.0±8.4 3.1±0.9 2.3±0.6 t值 0.000 8.298 0.552 3.048 0.157 13.336 0.679 5.117 P值 1.000 <0.001 0.582 0.003 0.876 <0.001 0.468 <0.001
BNP主要由心室分泌,具有排鈉、利尿、擴血管等作用,正常情況下,機體血漿BNP水平較低;心功能不全時血漿BNP水平升高,且其升高程度與心力衰竭嚴重程度相關[11]。6MWD主要用于評估心力衰竭患者活動能力及心功能[12];NYHA分級是按照誘發(fā)心力衰竭癥狀的活動程度對心功能受損狀況進行分級[13]。LVEDVI和LVESVI可反映左心室?guī)缀涡螒B(tài)變化,而LVEF是心臟收縮功能的關鍵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RIPC組患者血漿BNP水平、LVEDVI及LVESVI低于對照組,6MWD長于對照組,NYHA分級優(yōu)于對照組,LVEF高于對照組,提示在常規(guī)抗心力衰竭治療基礎上實施RIPC能有效改善IHF患者心功能。
HRV是指逐次心跳周期差異的變化,可反映心率連續(xù)的瞬時波動,且這種波動受到內(nèi)神經(jīng)、體液調(diào)控。既往研究表明,HRV異常提示自主神經(jīng)失衡,且與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功能障礙嚴重程度及預后有關[14]。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RIPC組患者SDNN、SDANN、rMSSD、PNN50、高頻功率高于對照組,低頻功率和低頻功率/高頻功率比值低于對照組,提示在常規(guī)抗心力衰竭治療基礎上實施RIPC能有效改善輕度IHF患者HRV,分析原因可能與RIPC促進迷走神經(jīng)張力、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感神經(jīng)活性有關。本研究結果還顯示,RIPC組患者治療期間無一例出現(xiàn)明顯缺血、充血、水腫等并發(fā)癥,提示RIPC治療輕度IHF的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在常規(guī)抗心力衰竭治療基礎上實施RIPC能有效改善輕度IHF患者心功能及HRV,且安全性較高。但臨床醫(yī)生應嚴格掌握RIPC適應證,不能盲目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