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鷹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無錫精神衛(wèi)生中心,江蘇 無錫 214000)
精神分裂癥是臨床中常見的重性精神類疾病,其發(fā)病原因未明,多與患者所處環(huán)境、性格、心態(tài)、遺傳等因素具有密切關系,精神分裂癥臨床癥狀較多,包括種種認知、思維、情感、精神、活動、行為等方面的障礙與異常[1]。首發(fā)精神分裂癥家屬往往沒有任何心理準備,對患者各項癥狀認識能力不足,加之所承受的精神壓力和經濟壓力較大,因此,對于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進行護理技能輔導十分必要[2]。
選擇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門急診收治的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76例,采用抽簽法將其分為實驗組(n=38)與參照組(n=38)。其中,男性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34例,女性患者42例。最小年齡22周歲,最大年齡57周歲,中位年齡(43.7±8.4)周歲。病程時間最短2天,最長17天,中位病程時間(6.9±3.2)天。納入標準:患者均系有家庭監(jiān)護能力;患者均未接受精神病類治療;患者家屬同意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嚴重生理疾病患者;嚴重暴力傾向患者;嚴重自殺、自虐傾向患者。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治療方法、病程時間等資料分析結果不具備明顯差異(P>0.05),本次研究分組方式有可比性。
參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對家屬進行監(jiān)護知識常規(guī)化教育,實驗組采用家屬護理技能輔導模式,具體做法包括:其一,護理人員與患者家屬進行會談,一方面了解患者相關問題,為未來的治療做好準備,另一方面,通過對話形式評估患者家屬心理狀態(tài),根據家屬情況給予心理疏導及干預,緩解精神分裂癥家屬心理壓力,著重給予家屬心理上寬慰與支持。其二,針對患者病情進行分析與介紹,尤其介紹精神分裂癥相關知識,并加強對患者家屬服藥監(jiān)管知識的教育。在教育中根據實際情況介紹精神分裂癥患者日常生活技能康復訓練、人際關系與情感溝通訓練、職業(yè)技能與工作能力訓練、社會功能恢復訓練等等,使患者家屬能夠在家庭中對其進行簡單的康復訓練[3]。其三,每星期由專門護理人員進行電話隨訪,了解患者病情、用藥情況及康復情況,評估患者家屬心理狀態(tài),針對家屬相關問題予以解答。上述兩組患者均給予奧氮平片(生產廠家:江蘇豪森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010799),每日1次,每次10mg,患者若病情較重,可酌情增加至15~20mg[4]。
采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測評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情,分為焦慮抑郁、缺失活力、思維障礙、激活性及敵對猜疑5個方面,分數(shù)越高,患者病情越嚴重。
應用SPSS 13.0軟件對比實驗組與參照組數(shù)據,2組患者焦慮抑郁、缺失活力、思維障礙、激活性及敵對猜疑評分數(shù)據行t檢驗,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對比差異性顯著(P<0.05),本研究結果統(tǒng)計學意義存在。
對比實驗組與參照組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評分數(shù)據,兩者差異明顯(P<0.05),實驗組焦慮抑郁、缺失活力、思維障礙、激活性及敵對猜疑評分明顯高于參照組(見表1)。
表1 2組精神分裂癥患者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評分比較[分]
精神分裂癥作為重性精神類疾病,患者一旦發(fā)病,無法進行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加上社會普遍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有所歧視,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所承受的精神壓力極大,嚴重危害患者家屬心理健康。臨床中大部分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多存在怨恨、焦慮、抑郁、憤怒、悲觀等不良情緒,不僅對家屬心理健康造成諸多影響,同時也不利于患者的康復與治療。由于精神分裂患者多為限制行為能力或失去行為能力人,往往需要與家人一同生活,家屬對精神分裂疾病的認識、患者康復訓練技能等多方面因素均會影響患者康復效果[5]。因此,采用家屬護理技能輔導模式培養(yǎng)患者家屬的護理能力,能夠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依從性,提升康復效果。
綜上所述,本研究結果表明,采用家屬護理技能輔導模式的實驗組,患者焦慮抑郁、缺失活力、思維障礙、激活性及敵對猜疑評分均高于參照組,說明這一護理教育模式能夠改善患者家庭康復環(huán)境,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