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四川省瀘州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瀘外”)115年的辦學歷史,“責任”是學校師生最突出的文化特點,也是引領瀘外人前行的一面精神旗幟。追尋百年文化精髓,學校將文化主題詞確定為“責任·卓越”,并據(jù)此生成了校訓“自強不息,追求卓越”?!白詮姴幌ⅰ保侵螌W的態(tài)度,是辦學的作風;“追求卓越”,是追求一流的辦學目標,打造一流的師資隊伍,建設一流的育人環(huán)境,樹立一流的培養(yǎng)目標,創(chuàng)造一流的辦學成果。學校旨在以此促進師生生命成長,提高師生生命質(zhì)量,使師生形成積極的人生價值取向,讓每個瀘外人都成為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國家和民族負責的人。“自強不息,追求卓越”的學校精神,成為瀘外人血液中的一種特質(zhì);弘揚責任與擔當,辦負責任的卓越教育,成為學校的教育主題。
四川省瀘州外國語學校的前身,是修建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命名于清光緒三十一年的瀘州學堂。百年瀘外,英才輩出。國家民族存亡關頭,在這里,留下了中國革命先驅(qū)朱德、惲代英,紅巖英烈李青林、劉國志等先輩們奮斗的身影,他們以天下為己任,為國為民,拋頭顱,灑熱血;國家民族急需知識之際,在這里,留下了陳鑄、陰懋德、朱撫季等本地教育先行者不懈追求的精神,他們以振興教育為己任,培桃育李,無私奉獻,演繹了川南教育者的執(zhí)著精神;國家民族百廢待興之時,在這里,留下了美學大師王朝聞,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雷達專家張光義,芝加哥大學終身教授、生物工程學家龍漫遠等杰出校友奮進的足跡。此外,還有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著名雷達專家費元春,著名核潛艇專家李興漢、陰國瑋夫婦,亞運會拳擊冠軍劉剛等,他們以振興中華為己任,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強大,在各自的領域中兢兢業(yè)業(yè),砥礪進取。這些優(yōu)秀校友,是踐行“責任”文化的杰出代表,他們用實際行動深刻詮釋了“責任”這一瀘外文化之魂。
“教學生三年,為學生著想三十年,為國家民族著想一百年”,這是瀘外對學生負責的立足點。
對學生身心健康負責。中學時代是學生成長最關鍵的時期,健康身體、陽光心態(tài)尤其重要。學校設有6個學生食堂,形成競爭,打造優(yōu)質(zhì)服務,為學生提供可選擇的餐飯,保證學生營養(yǎng);堅持讓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大課間活動已成為學校特色之一,多次接待市內(nèi)外兄弟學校來訪參觀;以年級為單位定期開展足球賽、籃球賽等體育活動,學校女子足球隊已成為“明星隊”,多次榮獲全市冠軍,并向國家女足輸送一名隊員張耀玥;學校建設了高規(guī)格的心理健康中心,定期為全校師生提供優(yōu)質(zhì)心理咨詢服務,讓瀘外學子陽光而自信。
對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負責。習慣永遠比知識重要。葉圣陶先生指出:“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绷己玫牧晳T養(yǎng)成,能讓學生學會如何做人與做事,如何學習與生活,使學生更陽光、更健康、更快樂。
學校一是自編校本教材規(guī)范習慣。在瀘外有《瀘外學生手冊》《瀘外人應該養(yǎng)成的十大行為習慣》《克拉克五十五條班規(guī)》《做文明瀘外人的規(guī)范》等自編校本教材,要求學生學有模板,不斷踐行。二是開設“整理課”強化習慣。要求學生從整理自己的書桌開始,進而整理自己的行李箱、整理自己的餐桌直到整理自己的心情,清爽、高效、愉快地過好每一天。三是“模式化管理”固化習慣。如每天7點25分晨訓宣誓,10點30分大課間活動,下午2點25分好歌天天唱,下午6點40分靜心書法,晚8點40分放電影,晚9點10分值日班長總結,每天值日班長寄語等固定的模式,日積月累,形成良好習慣。
>>學校領導拜訪校友張光義院士(右為鄧克剛校長)
對學生的責任與擔當品質(zhì)負責。責任與擔當是學生成長的需要和前提,也是國家對學生的基本要求,更是社會進步的基礎。學校一是在班級管理中實施“擔當法”。把班級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分別落實到每個“責任人”的頭上,做到“處處有責任,人人有擔當”。二是在學習和生活中輪流坐莊歷練擔當。學校規(guī)定學生每天按學號輪流做值日班長,輪流在語文課前三分鐘做演講,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人人做組長,個個參與討論與交流,從而踐行了平等、民主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內(nèi)容。三是實施“211”工程培養(yǎng)學生急人之所急的品質(zhì)。學校的“211”基金工程(本著自愿原則,干部每月捐20元,教師每月捐10元,學生每月捐1元),14年來匯集善款達50萬余元,資助1200多名家庭困難學子完成初高中學業(yè)。四是培養(yǎng)家國情懷。班級堅持每天收看《新聞聯(lián)播》,并將感想融入語文、外語課前3分鐘的演講,讓學生關注社會,放眼世界。舉辦“校園好人”“感動瀘外人物”尋找、評選和展示活動,讓學生關注他人,見賢思齊。
對學生個性發(fā)展負責。瀘外尊重學生的獨特個性,為學生個性發(fā)展提供廣闊舞臺。開設選修課:學校開設了57門選修課程供學生選擇,包括搭建韓國和俄羅斯留學直通車平臺。組建社團:學校組建了23個學生社團,為學生個性張揚提供平臺,學生們的表現(xiàn)可圈可點。例如中華傳統(tǒng)詩詞社團成員在連續(xù)四屆瀘州市“屈原魂”傳統(tǒng)詩詞創(chuàng)作大賽中都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高2014級學生王曼鈺(原學校街舞社成員),在2016年全國街舞賽比賽中獲得冠軍,并代表中國到美國拉斯維加斯參加世界比賽。
沒有好教師,就沒有好教育。學校要做教師的堅強后盾,必須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教師的成長與發(fā)展提供更便利的條件,給予更有效的引領,使教師充分感受到教書育人的樂趣和幸福。
明確共同愿景。百年瀘外,飽經(jīng)滄桑,有過輝煌,也曾陷入過低谷。學校曾躋身四川省十三所重點中學行列,也遭遇過招生的困境。近五年來,經(jīng)過艱辛的努力,學校實現(xiàn)了快速提升和跨越發(fā)展。如今,創(chuàng)建省級示范性高中成為全體瀘外人共同的目標,“讓學生快樂成長,讓教師幸福而有尊嚴,讓學校鮮活而有生命力”已成為師生的共同愿景。
>>快樂校園
>>學校女子足球隊連續(xù)五年獲全市冠軍
打造優(yōu)秀團隊。教師既要對學生和家長負責,也要對自己和團隊負責。每一個年級、部門、教研組等團隊,都堅持“不拋棄不放棄”的理念,即團隊不拋棄每一個成員,教師不放棄每一次為團隊做貢獻的機會。近年來,學校通過捆綁考核等方式,促進了團隊成員共同進步,形成了強大的工作合力。
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學校多途徑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一是堅持“培訓是最好的福利”。學校鼓勵教師終身學習,近三年來,邀請了39位名師名家到校講座,選派了373人次外出學習,通過“請進來講”“走出去學”“空下來讀”“低下頭思”等途徑,讓教師學在實處。二是以教學改革促教師成長。學校是瀘州市8所教學結構改革試點校之一,教學改革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教師陳敏編寫的《分水油紙傘》收入教育部審定的全國義務教育美術教材;朱宇等23名教師獲得國家、省級優(yōu)質(zhì)課競賽一等獎;趙鴻芳等人獲“四川省優(yōu)秀教師”榮譽稱號。
對社會負責,是學校作為特殊的服務性組織應當承擔的服務社會的責任。學校是培養(yǎng)學生、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的土壤及平臺,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獨特的功能,真正肩負起社會責任和使命。
為社會培養(yǎng)合格人才。學校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思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實施素質(zhì)教育,讓每一個孩子都獲得發(fā)展,成為有家國情懷、民族精神和世界眼光的青年。
向社會傳遞正能量。學校的重要功能是示范與引領。瀘外充分運用學校的宣傳欄、LED屏、QQ群、網(wǎng)站等平臺,把握正確導向,弘揚主旋律。積極參與各種社會公益活動和大型創(chuàng)建活動,尤其是在創(chuàng)建文明衛(wèi)生城市期間,師生傾情投入,輻射、帶動了家長,并且激發(fā)了周邊居民的創(chuàng)建熱情。學校多次承辦國家、省、市級大型賽事活動,提供服務,展現(xiàn)學校風采;先后接待韓國濟州大學、韓國全南大學、俄羅斯烏拉爾交通大學以及重慶、貴州等省內(nèi)外學校的來訪,擴大交流與合作,積極宣傳瀘州教育。
“責任”引領前行,“擔當”成就夢想。經(jīng)過努力,學校取得快速發(fā)展,以高品質(zhì)的辦學水平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學校連續(xù)五年榮獲市級目標考核一等獎,2014年被瀘州市委、市政府表彰為“教育工作先進集體”,2016年被瀘州市委表彰為“先進基層黨組織”,2017年榮獲“四川省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先進單位”等24項市級以上集體榮譽,并作為全省四所學校代表之一,走進成都金牛賓館接受首屆“四川省文明校園”的現(xiàn)場頒獎。
“我的學習我的責任,學生成長我的責任,學校發(fā)展我的責任,國家富強我的責任”——強烈的“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使瀘外優(yōu)秀師生層出不窮,令百年老校煥發(fā)了青春光彩,也激勵著瀘外師生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強的姿態(tài)切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辦負責任的卓越教育”的征途上步履更加堅定。師生正人人爭做有自信、懂尊嚴、能自強的中國人,努力成為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的追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