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波
河南魯山的未成年人強奸案,16歲的犯罪嫌疑人已被提起公訴?!氨屒跋印边@個詞終于沒有從一個褒義詞變成搞怪詞。
事情是從魯山縣人民檢察院9月19日的微信公眾號文章起頭的。這篇文章說,16歲的初二學生小趙暑假里和17歲女孩小花“強行發(fā)生了性關系”,批捕后辦案檢察官要“最大限度的關注未成年嫌疑人的成長”,幫助小趙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小趙寫下悔過書和致歉信。辦案檢察官又將雙方的父母叫到一起,聯(lián)系當?shù)卣{(diào)解委員會對雙方進行和解。最終,雙方父母“冰釋前嫌”,小趙家長賠償了小花父母8萬元,小趙取保候?qū)?,在開學時回校上學,小趙的母親給檢察院送錦旗一面:“執(zhí)法為民、盡職盡責、情系少年、傾心相助”。
這個“冰釋前嫌”的案件,是作為佳話發(fā)布的,很多人看了,卻沒法作為佳話來讀, “冰釋前嫌”一下子就上了熱搜,正正經(jīng)經(jīng)一個詞,一日之間就充分喜劇化了。
現(xiàn)在,河南省人民檢察院微信公眾號文章說,魯山縣這個“冰釋前嫌”案件,“涉及未成年人及隱私,辦案程序尚在進行,此間進行報道是錯誤的”,并且“報道中多處表述錯誤、用語明顯不當”,這樣就“造成十分不良的社會影響”。這相當于是個解釋,一是辦案之中本來不該報道,二是表述不當,“冰釋前嫌”應該就屬于不當?shù)囊粋€吧,雖然文章也沒有直說。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法治也好,別的治也好,是否公正,評判不在專業(yè)人員那里。
然而,是否只是單純的用語問題呢?遣詞造句,“遣”和“造”的過程,就是一個匠心運思的過程,選擇哪一種說法,不用哪一種說法,并不是盲目的,例如“強奸”只有兩個字,“強行發(fā)生了性關系”有八個字,為什么不用簡捷說法,要用字數(shù)多的說法呢,而且司法機關是最講表述準確的,我想這一定是在追求另類的準確效果,就是避免使用“強奸”這樣一個令人直接想到犯罪的詞,而使用一個需要在腦子里轉(zhuǎn)點彎才能確認是強奸的說法,用語延緩了人們的反映,減緩了對人的沖擊,這是一層語言的海綿護墊。
通過這層語言護墊,可以使“冰釋前嫌”變得易于接受,使惡劣的犯罪行為,變成一個用悔過書和致歉信解決的“錯誤”,魯山縣檢察院的微信公眾號文章,全篇都沒舍得出現(xiàn)一個“罪”字,突出的是“最大限度的關注未成年嫌疑人的成長”,從而化打擊犯罪為情意綿綿的暖新聞。魯山縣檢察院得到了一面來自于犯屬的錦旗,可能還希望得到一個“精品案例”之類的榮譽,但人們從此將如何看待法律,如何看待司法,如何看待法治?
每一起案件都應當讓人看到公平正義的陽光,但“未成年人強奸案冰釋前嫌”激起的輿論反映看,整個社會基本上沒有從中看到公平正義。這樣的案件處置,難道真的只是報道時機不當、表述錯誤?河南省人民檢察院“已責成魯山縣人民檢察院認真整改,吸取教訓”,要整改的是什么呢?是使司法讓人看到公平正義,還是去整改一下報道時機?要吸取的教訓是用詞要得當、家屬不能瞎送錦旗,還是收到了錦旗也別得瑟?
法律是專門工作,每個司法人員都是專家,而一般社會成員不是,他們有的是樸素的是非觀念和公平正義的價值觀念。但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法治也好,別的治也好,是否公正,評判不在專業(yè)人員那里。一個研究做得科不科學、規(guī)不規(guī)范、可不可靠,這是專業(yè)人員內(nèi)部的事情,但社會治理中,一個事情辦得合不合理,公不公道,正不正義,卻是要由社會公眾來評價的。
“未成年人強奸案冰釋前嫌”佳話已破,但影響還不能說已經(jīng)挽回,人們還將看案件最終結(jié)果,更為重要的是,司法要以水滴石穿的韌勁一個案件一個案件去做,才能讓人們樹立起對法治的信心,而不是動不動搞出與公眾評判鬧別扭的“專業(yè)結(ji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