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琴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全詩情感奔放,被譽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全詩的最后兩句“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廣為傳頌,最能體現(xiàn)“快詩”特色。這兩句節(jié)奏明快,朗朗上口,但好在哪里,學生說不出。老師也往往語焉不詳。在此,我以“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片段教學為例,談談我的教學設想及對古詩教學的思考。
在古詩教學時,若能通過聯(lián)想、想象、直觀演示等方法把古詩中一些關鍵詞轉(zhuǎn)化成形象的畫面,將有效拉近學生與詩句的距離。
1.朗讀要有針對性。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兩句詩由四個動詞和四個地名組成,我將動詞設置為紅色,地名設置為黑色。齊讀兩遍,第一遍注意紅色字,第二遍注意黑色字,學生意識到兩組詞的特點。
2.聯(lián)系生活解詩意。
杜甫用字準確凝練?;羲闪纸淌谡f:“從‘巴峽到‘巫峽,峽險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為了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我引導他們回想生活中什么時候用到“穿”,他們紛紛說“穿過通道”“穿過花叢”“穿過操場”……然后總結,通過的地方比較狹窄會用到“穿”,穿過的速度比較快。再聯(lián)系詩句思考,“穿”字表現(xiàn)巴峽、巫峽的狹窄、船行速度之快就水到渠成了。
3.抽象地名變地圖。
為了表現(xiàn)想象中的回鄉(xiāng)旅程之快,杜甫有意將四個地名放在兩句詩中,意象之密集是非常少見的。為什么這樣做?學生能想到四個地方本來相距非常遠,放在一起能讓人產(chǎn)生回鄉(xiāng)距離變短的錯覺。但這不足以讓他們留下深刻印象。
我在黑板上畫一條長江,邊講述邊將四個地名按大概位置貼上去:
“巴峽、巫峽分別在今天的湖北、重慶(貼卡片),襄陽在湖北(貼卡片),洛陽在河南(貼卡片),跨越了三個省、市,不僅有千里之遙,更有無數(shù)急流險灘、崇山峻嶺!當詩人用“穿、下、向”(板書)等詞將它們連起來時,這漫長艱難的旅程卻是那么快捷、那么順利。請再讀一讀。”
將高度概括的詩句、抽象的地名化為形象的畫面,相信學生一讀到這兩句詩,腦海中就會浮現(xiàn)出畫面來,一輩子也不會忘記。
比較閱讀是運用比較法對具有一定聯(lián)系的文章進行求同或求異閱讀的教學方法。在古詩教學中若能合理運用比較閱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提高閱讀能力,還能溫故知新,引導學生歸納語文知識。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運用夸張手法表現(xiàn)欣喜若狂心情,突出返鄉(xiāng)之急切。與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有異曲同工之妙。教學設計如下:
師:人在高興的時候,會感覺時間過得很快,不信,看李白這首詩,讀———
生: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師:記得李白在什么情況下寫的這首詩嗎?
生:他獲罪于朝廷,被放逐的途中突然接到皇帝的赦免令。
師:此時他的心情怎么樣?哪兩句最能體現(xiàn)他的心情?
生:“輕舟已過萬重山”,“千里江陵一日還”。
師:多夸張??!這樣寫是為了表現(xiàn)———
生:李白此時很輕松很高興。
師:同樣,杜甫的“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是為了表現(xiàn)———
生:杜甫此時的心情是欣喜若狂,返鄉(xiāng)心情非常急切。
“漢語的聲音是有意義的。漢詩文的聲音是有規(guī)則的。漢詩文的聲音規(guī)則加強了漢語聲音的意義,使得漢詩文的含義中,聲音的意義占了相當大的比重,絕對不可忽視?!睆穆曇舻慕嵌葋砜矗凹磸陌蛵{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巴峽”“巫峽”的韻母是a,“襄陽”“洛陽”的韻母是ang。a是開口音,ang更是漢語中聲音最開闊的一個韻母。一般情況下,活躍和激烈的情緒多用開口音表達。從“巴峽”“巫峽”到“襄陽”“洛陽”,聲音從a到ang,詩人的情緒越來越高昂。結合詩句的音韻與節(jié)奏,我的教學設計如下:
師:這一路上,要經(jīng)過的地方很多,可不可以換一個地名代入,例如,老師查過,他回鄉(xiāng)還要經(jīng)過長沙,換成“便下長沙向洛陽”行不行?
生:不行,因為巴峽與巫峽、襄陽與洛陽,每一組第二個字相同,兩兩相對,朗朗上口。讀起來有一氣呵成的感覺。如果換成長沙,便打破了這種節(jié)奏感。不能換。
師:這兩組地名還有一個秘密,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秘密就在他們的讀音里。
跟老師讀這兩組詞?!鞍蛵{”“巫峽”的韻母是a;“襄陽”“洛陽”的韻母是ang,從a到ang,你的聲音和口型有什么變化?讀詩句體會一下,這不正是詩人對故鄉(xiāng)最深情的呼喚嗎?
再看整首詩的韻腳,“裳、狂、鄉(xiāng)、陽”押什么韻?ang韻,這是漢語中開口最大的韻母。用ang韻,多表達怎樣的情緒呢?體會一下,讀ang———
ang韻和詩人此時欣喜歡悅的情緒是相契合的。我們讀詩要注意它的聲音、節(jié)奏和韻律。同桌互相讀一讀。
從音韻角度去理解詩歌,學生將由此領略到悠久燦爛的詩歌音韻之美,體會到語音對表情達意的作用。
讀懂一首經(jīng)典的詩,走近一個天才的詩人,絕不是孤立地讀一首詩就可以做到的。當把這兩句詩、把這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放到深遠的“思鄉(xiāng)”文化母題之中,放到詩人一生的坎坷境遇之中,我們會真正理解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與向往,其實是對國泰民安的向往,飽含著深厚的家國情懷。
師:同學們,說到返鄉(xiāng),在古代,像杜甫一樣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由于交通不便、天災人禍等原因,返鄉(xiāng)很不容易。所以古詩中哪一類詩很多?思鄉(xiāng)詩。你能想到哪一些思鄉(xiāng)的詩句呢?(學生發(fā)言)
(生讀屏幕上思鄉(xiāng)的詩句)
師:思鄉(xiāng)的詩太多,讀也讀不盡;思鄉(xiāng)的情太濃,散也散不開。安史之亂中,杜甫也寫過思鄉(xiāng)的詩:“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薄敖跳B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p>
師:他終于能回鄉(xiāng)了,他希望返鄉(xiāng)的旅途能夠這樣快捷、順利———
生: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師:他渴望回鄉(xiāng)后能過一種怎樣的生活?
生:和平安定的生活,豐衣足食的生活,與家人相伴的生活......
師:故鄉(xiāng)就在眼前,美好的生活即將開始。現(xiàn)在,你就是杜甫,帶著滿懷喜悅,滿懷憧憬來讀讀這首詩吧。
“情之所至化為詩”。詩歌教學中的情感熏陶,要切合背景,恰當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受到“潤物細無聲”的感染。
(作者單位:長沙市天心區(qū)紅衛(wèi)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