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繼芳
【摘要】良好健康教育可以向患者傳播知識和技術,促進患者自覺采用有利于健康行為及習慣,從而提高治療效果。傳統護理模式已無法滿足患者對健康知識需求,本文對個案工作模式進行了研究,探討其個案社工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關鍵詞】個案護理;糖尿病;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 R781.6+4
【文獻標志碼】
B【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9-270-01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代謝性疾病,需終身支持和治療,健康教育尤其重要,健康地生活方式可以有效的緩解疾病的發(fā)展,防止糖尿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由于缺乏糖尿病的相關知識得不到科學規(guī)范的治療,導致并發(fā)癥過早出現,甚至致殘、致死。給病患及家人帶來生活上的痛苦和沉重的經濟負擔,如何使病患正確的掌握糖尿病的相關知識,建立良好的健康行為,提高生活質量,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本案通過個案中的認知、行為理論探索個案工作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一、案主個人和家庭情況
案主65歲,患糖尿病10年,肥胖,生活半自理,左大拇趾有輕微壞死,血糖、血壓、血脂高,血糖在125-186mmol/L間。平時生活不忌口,抽煙、喝酒,沒有按時服藥、監(jiān)測血糖、注射胰島素及飲食控制。認為得了此病反正都治不好,被判了死刑,沒有多少時日,有放棄治療的念頭。老伴去世,由兒女照顧。案主家庭經濟狀況不佳,案主1000多元的社會保險金不能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二、評估及目標
(一)需求報告
1呈現的需求,身體方面,肥胖,糖尿病引起的糖尿病足,生活半自理,需要家人協助,精神方面:不愿意多說話,不和家人溝通,需要家人和社會層面的精神支持;經濟方面:僅靠社會保險金難以維持日常開支及治療,家中設備簡陋,經濟拮據。
2優(yōu)勢和劣勢
優(yōu)勢:心態(tài)較好,負面情緒少有,積極配合治療,協助家人與醫(yī)保局辦理慢性病特病手續(xù),獲得國家相應的醫(yī)療補貼。家人理解、配合。積極幫助案主治療,情感上予以支持。
劣勢:經濟拮據,生活半自理,需要人協助照顧,排斥幫助不愿意接受幫扶。
(二)個案工作服務目標的確定
1給予精神上的支持,鼓勵案主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緒,調整心態(tài),接受勸道糾正案主偏差認識,改變糖尿病的不良認知,知曉不健康行為的危害,積極采取健康的相關行為,減輕或者延緩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生命質量安度晚年。
2與案主及家人溝通,鼓勵他們多與案主接觸、聊天,進行情感交流,給予精神寄托。進行資源鏈接,接受相關幫扶減輕負擔。
三、社會工作介入理念及途徑
(一)認知行為模式[1]。認知行為模式把人的問題歸結為認知、行為和情緒三者之間的相互影響.改變案主錯誤的認知,建立正確的認知以達到改變人的情緒和行為為目的。經過對案主及家庭的評估認為該模式比較適合案主,于是在服務過程中適用該模式治療。
(二)認知行為治療模式的基本理論 該模式認為個體的行為受到認知、行為、情緒三者之間相互影響,是以人的認知和行為作為關注焦點的治療模式,它包含兩個基本原則,認知對人的情緒和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人的行為能夠影響人的思維方式和情緒,此次針對案主的問題,需要從認知、行為、情緒三個方面同時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
(三)治療方法與技巧
運用認知行為模式中的個案概念化方法,根據案主的問題特性,將認知行為治療模式個別化,以適合具體的個案,它要求從服務對象的具體情況出發(fā),設計針對具體問題的服務介入計劃。
四、個案活動具體開展
(一)活動內容
第一次,信任關系建立,收集相關資料,了解案主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的認知行為情況及面臨的主要問題進行較為準確的評估。采用自行設計的試題問卷的形式,內容包括糖尿病相關知識、對疾病相關問題的認識、接受治療的態(tài)度、正確用藥、注射胰島素技能、自我護理能力、合理飲食搭配、體重控制、運動方式、情緒調節(jié)能力、家庭及社會支持共計10項、總分最高為100分,大于90分為優(yōu)、90-70為良,最低60分為差,評估案主。
第二次、對于案主的基本情況我們有了更詳細的了解,根據案主對糖尿病的偏見認知和不健康的情緒、行為,給予制定相應的計劃和目標。通過糖尿病的健康知識講座、小視頻,幻燈片介紹疾病的易感性,發(fā)展趨勢,介紹糖尿病的嚴重并發(fā)癥介紹個體現有的不良行為、情緒與疾病發(fā)展的緊密關系。使案主直觀的了解和掌握。讓患者知曉健康行為的益處,這樣才會采取與健康相關的行為,針對患者在執(zhí)行健康行為的薄弱點增加教育環(huán)節(jié),并積極鼓勵家屬參與,讓患者充分了解執(zhí)行這些健康行為對延緩疾病發(fā)展是有效的。
第三次、通過查閱資料,收集對案主病情有利的案例予以分享糾正偏差認知,強化健康行為的重要性。查看健康行為的執(zhí)行情況,是否合理飲食,正確用藥,按時監(jiān)測血糖,適度運動、糖尿病足的自我護理。是否完全掌握胰島素自我注射技術,在實施健康行為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都認真如實指出,給予專業(yè)的指導和心理疏導,并幫助克服,使其樹立信心,堅定信念,從根本上改變案主的認知,行為和態(tài)度。使其有毅力堅持健康的行為。
第四次、針對案主的具體情況,探討自制圖文并茂,簡單易懂的糖尿病警示標語片,協助貼于醒目處,時刻提醒案主,如門口上貼運動標語、餐桌貼監(jiān)測血糖標語、廚房貼飲食標語,使其真正認識到健康行為的重要性。與案主家屬溝通,通過電話或者微信案主,積極監(jiān)督、配合案主采取健康的治療模式。
第五次、結案總結 我們與案主的專業(yè)關系已經建立并且基本的服務目標已經達成。案主正確認識糖尿病的相關知識,改變偏見的認知行為,采取健康的相關行為,遵醫(yī)囑按時服藥及注射胰島素,正確測血糖,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內。
個案服務的評估 案主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內,在整個過程中采取參與式觀察和量表評估的方式進行,在針對案主的需求評估后整合社會支持網絡和可以利用的資源,協助案主解決問題,在評估過程中采用過程評估和結果評估相結合的方式。在運用結果評估時采用前測和后側量表,有社工對案主的評估、案主對社工的評價、社工的自筆者評估、督導老師的評價等綜合方式進行。
總結
運用個案工作中的認知行為模式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使患者更容易認識到疾病的危害性和嚴重性及正確認識糖尿病健康行為的益處,從而改變不良行為,自覺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達到預防和控制糖尿病病情,提高患者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質量。因此運用個案工作的認知行為治療模式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疾病的正確認知,改變不良理性情緒,促進健康相關行為有著顯著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顧朝曦.社會工作綜合能力.2015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