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偉
(青島大學附屬煙臺毓璜頂醫(yī)院體檢中心,山東 青島 266021)
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PU)是一種常見的多發(fā)病[1],消化性潰瘍出血是其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2,3]。有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和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No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引起PU及其并發(fā)癥的主要致病因素[4~6]。本研究旨在探討PU反復出血與Hp感染及長期服用NSAIDs之間的關系,為今后預防和治療PU反復出血提供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我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6例經胃鏡檢查確診為反復出血的PU患者(出血組),男50例,女36例,年齡17~85歲[(53.35±13.26)歲],胃潰瘍并發(fā)出血者45例,十二指腸潰瘍并發(fā)出血者41例。納入標準:①有嘔血或/和黑便產生,嘔吐物或大便潛血試驗檢查為陽性;②入院24~48小時內胃鏡檢查證實存在消化道黏膜出血;③臨床出現(xiàn)心悸、暈厥、休克等血容量不足征象。排除標準:①胃大部切除病史;②胃、十二指腸血管畸形出血;③胃癌、肝功能、腎功能障礙所致出血;④血液系統(tǒng)疾病引起凝血功能障礙;⑤卓-艾綜合征。另按照1∶1的比例將我院同期收治的86例經胃鏡檢查確診為PU非出血者納入未出血組,男48例,女38例,年齡21~86歲[(55.12±15.67)歲],胃潰瘍47例,十二指腸潰瘍39例。排除胃、肝、腎、腦等重大疾病者。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已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均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1.2方法
1.2.1Hp感染檢測 于胃鏡下取胃竇部及胃體部各2塊組織標本,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7]及14C-尿素呼氣試驗[8](urea breath test,UBT)。RUT檢查:取得的組織標本置于酚紅試劑中,試劑呈紅色即判為Hp陽性。病理學檢查:組織標本行切片,于Giema染色鏡下查找Hp。UBT:14C-UBT大于50即可判為Hp陽性。若以上兩項檢測指標中均為陽性則診斷為Hp感染。
1.2.2NSAIDs服用史調查 所有患者均進行NSAIDs服用史調查,包括頭痛粉、對乙酰氨基酚、腸溶阿司匹林、布洛芬、去痛片、雙氯芬酸鈉、美洛昔康等,不論服用時間長短、劑量高低,均定為服用NSAIDs者,其他為未服NSAIDs者;根據(jù)服藥時間長短又將服用NSAIDs者分為偶爾服藥者(間斷服藥達4周)、短期服藥者(持續(xù)服藥達3個月)和長期服藥者(持續(xù)服藥超過3個月)。
1.3觀察指標記錄172例PU患者的臨床資料,均于入院24~48小時完成胃鏡檢查。記錄既往病史、服藥史、臨床表現(xiàn)、消化道癥狀、Hp感染檢測結果及NSAIDs服用史調查結果。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應用單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計算各危險因素對PU的優(yōu)勢比(OR值),并估計其95%置信區(qū)間(95%CI)。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Hp感染檢測和服用NSAIDs情況比較
出血組Hp感染率和NSAIDs服用史率高于未出血組(P<0.05),見表2。
2.2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并發(fā)出血Hp感染和服用NSAIDs情況分析Hp感染胃潰瘍并發(fā)出血的OR值為1.285,Hp感染十二指腸潰瘍并發(fā)出血者的OR值為1.076;服用NSAIDs胃潰瘍并發(fā)出血的OR值為6.241,大于服用NSAIDs十二指腸潰瘍并發(fā)出血的OR值3.036。見表3。
表3 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并發(fā)出血Hp感染和服用NSAIDs情況分析[n(%)]
2.3Hp感染和服用NSAIDs與PU患者反復出血的關系單純Hp感染PU患者并發(fā)出血的OR值為1.219,單純服用NSAIDs PU患者并發(fā)出血的OR值為2.037;Hp感染同時服用NSAIDs PU患者并發(fā)出血的OR值為2.608,見表4。
表4 Hp感染和服用NSAIDs與PU患者反復出血的關系
2.4NSAIDs服用時間與PU患者反復出血發(fā)生率的關系與未出血組未服用NSAIDs的PU患者比較,出血組偶爾服藥者、短期服藥者及長期服藥者的OR值分別為4.56、4.31、4.78,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79,P>0.05)。見表5。
表5 NSAIDs服用時間與PU患者反復出血發(fā)生率的關系
PU是世界性較常見的胃腸道疾病之一,其常見并發(fā)癥是上消化道反復出血,已獲得臨床上的廣泛關注[9]。國內外研究表明,Hp感染、服用NSAIDs、非正規(guī)治療是其主要的外源性致病因素,但對其PU患者發(fā)病中及出現(xiàn)反復出血的關系問題,目前依然存在許多爭議[10]。有人認為兩者在PU中起協(xié)同作用,也有人認為兩者是相對孤立的危險因素,還有人認為兩者之間存在相互拮抗作用[11]。為了明確兩者與PU之間的相關性,采用對照分析法,本研究探討了反復出血的PU患者與Hp感染及服用NSAIDs之間的關系。
本研究結果顯示,反復出血的PU患者與未出血的PU患者在自然情況下性別、年齡、吸煙史、飲酒史、既往潰瘍史等一般資料之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PU患者的出血狀況與性別、年齡、吸煙史、飲酒史、既往潰瘍史等一般資料之間無直接關系。伴隨反復出血的PU患者且Hp陽性者有65例,占75.58%,而未出血的PU患者Hp感染陽性者僅45例,占52.33%,出血組Hp陽性率略高于未出血組,這表明Hp感染可能是PU患者反復性出血的病因之一[12]。服用NSAIDs且伴隨反復出血的PU患者有52例,占60.47%,而服用NSAIDs且未出血的PU患者有29例,占33.72%,兩者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服用NSAIDs可能是PU患者反復性出血的另一個致病因素[13]。在分析Hp感染及服用NSAIDs在PU患者反復性出血中的關系發(fā)現(xiàn),Hp感染胃潰瘍并發(fā)出血的OR值為1.285,提示Hp感染會增加胃潰瘍并發(fā)出血的危險;Hp感染十二指腸潰瘍并發(fā)出血者的OR值1.076,提示Hp感染會增加十二指腸潰瘍并發(fā)出血的危險,其相對危險度低于胃潰瘍并發(fā)出血;服用NSAIDs胃潰瘍并發(fā)出血的OR值為6.241,大于服用NSAIDs十二指腸潰瘍并發(fā)出血的OR值3.036;提示服用NSAIDs胃潰瘍并發(fā)出血的風險高于十二指腸潰瘍并發(fā)出血。單純Hp感染PU患者并發(fā)出血的OR值為1.219,單純服用NSAIDs PU患者并發(fā)出血的OR值為2.037;Hp感染同時服用NSAIDs PU患者并發(fā)出血的OR值為2.608,說明Hp感染和服用NSAIDs均能明顯增加反復性出血PU患者的危險性,但兩者間不具有協(xié)同致病作用,且服用NSAIDs對PU患者的危險性要高于Hp感染,與林道壯等[14]研究結果相似。
鄒燕等[15]研究認為服用NSAIDs PU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險性與服藥時間、服藥種類等有關。本研究發(fā)現(xiàn),與未服用NSAIDs的PU患者比較,反復出血的PU患者偶爾服藥、短期服藥及長期服藥三者的OR值之間無顯著性差異,表明無論服用NSAIDs時間長短,均可以增加PU患者反復性出血的危險性。其可能的作用機制是NSAIDs對胃黏膜造成的損害具有pH依賴性,當處于低酸性環(huán)境時(pH<4),其損害作用增強,多次服用NSAIDs后,90%以上的人胃黏膜對其逐漸適應,對NSAIDs的毒性作用產生一定耐受性,使得NSAIDs對胃黏膜的損傷也降低,但胃黏膜適應性與服用NSAIDs PU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影響程度并不明確,但也有研究認為,長期服用NSAIDs與消化性潰瘍反復出血呈正相關,因此,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及具體作用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16,17]。
綜上所述,Hp感染及服用NSAIDs可以增加PU患者反復出血的危險性,兩者間不具有協(xié)同致病作用,服用NSAIDs可顯著增加PU并發(fā)出血的風險,但與服藥持續(xù)時間無明顯關系。本研究的樣本量較少,且對兩者之間具體的作用機制探究較少,需今后擴大樣本做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