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麗
(晉中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山西 晉中 030600)
師生關系是學校教育中教師和學生結成的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是在教育目標指引下,在教和學的交流活動中完成的,具有多性質、多層次的特征。師生關系的和諧發(fā)展,是高校教育教學質量得到提高的保障。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難免會過分強調教師智力因素對師生關系的影響,認為師生關系的發(fā)展主要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yè)水平的高低,很少考慮教師非智力因素對師生關系的影響。有學者認為,影響教師的成績與未來成就的所有因素中,智力因素僅占20%,80%的其余因素中,非智力因素的比重最大。可見,非智力因素對教師成績與成就的影響不能忽視。師生關系的和諧作為教師成就之一,無疑也受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所以,有必要對教師非智力因素在師生關系發(fā)展中的作用進行探討。
對于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學者們眾說紛紜,觀點不一。燕國材教授把非智力因素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廣義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和注意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而言;第二個層次為狹義的非智力因素,它主要由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種因素組成;第三個層次為具體的非智力因素,它的組成因素主要有12 種:成就動機、求知欲望、學習熱情,自尊心、自信心、進取心,責任感、義務感、榮譽感、自制性、堅持性、獨立性[1]。林崇德教授認為非智力因素(或非認知因素)是指智力與能力以外的、又同智力活動效益發(fā)生相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2]。
本文以燕國材教授對非智力因素的狹義理解為研究思路,對高校師生關系進行分析。即從教師的非智力因素諸如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方面,以教師非智力因素與師生關系的發(fā)展為切入點,進行相關的現狀調查與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建構師生關系的心理機制,以希推動高校師生關系的良性發(fā)展。
這次調查以某高校的大三學生為例,根據學生的專業(yè)類別,分別從七個專業(yè)各隨機抽取了20 名學生作為樣本,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共發(fā)放140 份,收回137 份,回收率為95.7%,其中20 份作廢,有效問卷為117 份,有效率為85%,符合統(tǒng)計學的要求。調查結果如下:
表1 教師非智力因素對師生關系的影響調查
調查結果的分析表明,學生比較看重師生關系中教師情感的投入,他們認為教師對學生的關愛正是教師情感的體現,教師應關注學生的人際交往、就業(yè)、升學等各方面,對學生的不健康心理及時進行正確疏導,這樣教師的愛才能被學生理解并接受。與此同時,學生也會對教師報以同等甚至更多的理解與愛,這樣師生關系就能很好地建立起來。教師意志也是學生比較看重的,教師的韌性、果斷與堅定、勇氣等,都會形成教師獨特的人格魅力。而且教師動機能影響到師生關系的發(fā)展,特別是諸如熱愛教育事業(yè)、關愛學生的內部動機更易被學生感受和體驗。另外學生更易接受的是具備上進、樂觀、積極、開朗性格特征的教師,但他們對教師個人興趣的關注度比較低。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在教育過程中,教師不僅用智力因素教書育人,也身體力行地用自身的情感、興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踐行著教師的職責,構建著積極的師生關系。
動機是推動人的行為朝向預定目標發(fā)展的一種內驅力,對人的行為起著激發(fā)、定向、維持的作用。動機有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之分,內部動機由內在需要引起,外部動機則是外在誘因引發(fā)的[3],某種有心理指向的行為發(fā)生作用時,必先把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在教育過程中,應重視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內部動機產生的心理動力,同時也要靈活運用外部動機的力量維持這種內部動機的狀態(tài)與活力。
教師的行為是在動機的驅動下形成的。教師要想獲良好的師生關系,必須有一定的動機,而內部動機是影響師生關系的主要方面,如果教師的內部動機導向是正性的,他就會熱愛教育事業(yè),認真做好本職工作,主動關注學生,重視師生關系的發(fā)展。當然,在內部動機推動師生關系發(fā)展的過程中,外部動機也不容忽視,它對內部動機起著維持的作用。所以,師生關系發(fā)展的實踐中,為了讓內部動機持續(xù)發(fā)生作用,有必要對教師進行激勵。高校可以把師生關系狀況作為教師考核的指標之一,科學地細化獎懲措施;教師也可適當地進行自我激勵,用激勵機制促進師生關系的發(fā)展。
人們認識事物或從事活動時的心理趨向稱之為興趣。興趣是隱性的動力,能推動活動中認識的提高和行為的持久。興趣來源于成就、認同感、價值觀。認同感能帶給教師愉悅的情緒體驗,激發(fā)著教師興趣的產生與維持。為此,教師要在國家的教育方針指引下,以教育目的的實現作為行動的指南,用健康人格感召學生,用廣泛興趣吸引學生,增進師生之間的了解,當學生認可和接受教師的教育和情感付出時,師生關系自然會更好,這又會反向影響教師,使之產生積極的情緒感受,進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這也推動了教育過程中教師智力活動的質量和水平的提升,學生求知的需求由此得到較為充分的滿足,對教師的滿意度增強,無形中促進師生關系的發(fā)展。
情緒是綜合性的身心發(fā)展狀態(tài),是一系列的主觀認知經驗。教師是人群中的普通個體,具有正常人的情緒。教師的情緒狀態(tài)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教師應調節(jié)、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tài)度體驗。情感能激發(fā)、組織人的心理活動,產生行為動機。人的情感分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教師的道德感保障了師生之間的平等地位、公平與公正,是教師情感均衡性的表現;教師的理智感是其調控不良情緒的前提和基礎,教師應適時地把握教育中情緒的限度;教師的美感指教師在教育生活中發(fā)現美、認識美、評價美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具備保證了學生的閃光點能被發(fā)現與賞識,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交融,是師生情感共振點的凸顯,其實質是一種愛的教育。教師的三種情感在教育實踐中有機結合,互為補充,不斷影響著師生關系的發(fā)展。
情感是以認知為基礎的,教師積極情感的出現,與對學生的正確認知緊密相關。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正確對待學生,減少認知偏差(即暈輪效應、刻板印象等)給學生帶來傷害,也要盡量不給學生亂貼心理標簽。教師的情緒、情感能否被學生理解和接受,離不開教師對學生敏感問題的關注,教師應加強對學生就業(yè)、感情、升學、交往等方面的指導和引導,給予學生必要的鼓勵和積極的態(tài)度支持,這也是師生關系發(fā)展中不可或缺的方面。
意志是人在預定目標的指引下,自覺地支配行動、克服困難,以行動或語言表現出來的心理過程,其品質包括果斷性、自覺性、自制性、堅韌性等。
教師工作繁瑣而復雜,要求教師具有強大的意志力。對于教師意志的培養(yǎng)與提高,可從兩方面入手:第一,自我控制的發(fā)展。自我控制是完成任務時,克服困難的基石。自我控制有遏制和激發(fā)人的心理狀態(tài)及活動的功能。教師要盡可能地遏制自己不良的認知、情緒、行為,激發(fā)其自律性的建設性發(fā)展,以更好的心態(tài)融入師生關系的構建中。第二,自我韌性的提高。韌性包括生理韌性和心理韌性。大學生生理成熟度較高,但心理的成熟仍有待發(fā)展,面對學生偶爾的過激言行以及有限的受挫承受力,教師應耐心地進行引導。教師的工作需要教師具有韌性?!板浂嶂?,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表g性有助于教師解決師生關系中存在的問題,保障師生關系的發(fā)展。
性格是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個性心理特征,是后天形成的,有好壞之分,良好的性格應該是積極、主動、樂觀的。有實驗表明,由民主、專制、放任三種不同性格的教師分別教育三組學生,教育的結果差異性顯著:民主的教師影響下的學生性格比較開朗、主動,友好;專制的教師影響下的學生性格出現兩種極端,或是懦弱或是攻擊、暴力;放任的教師影響下的學生性格依賴性強??梢?,教師的性格是師生關系中潛移默化地獨特的教育力量。為了發(fā)揚性格中積極因素的優(yōu)勢作用,教師要克服意志薄弱、情緒波動等不良性格特征,用勤勉彌補自身能力和性格的消極影響,積極投身于教育事業(yè),以性格魅力增進師生關系的發(fā)展。
教師非智力因素中的這五方面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在教育實踐中,教師要關注非智力因素對師生關系的影響,用非智力因素的積極方面推動師生關系的和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