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人員最近發(fā)表的研究結果顯示,對于特定人群來說,腸道微生物的特殊活性或許有助于減肥,而且這一效應不依賴于控制飲食以及日常鍛煉等行為。
研究人員說,不同的人在減肥時效率存在差別,即使攝入相同熱量并進行相同強度的鍛煉也是如此。腸道微生物具有降解復雜生物顆粒的能力,從而能夠提供額外的能量。在正常情況下,這對人體是有益的,然而對于想要減肥的人來說,這就變成了阻礙。所以,研究人員希望了解腸道微生物的這一特殊功能是不是某些群體難以減肥成功的原因。
為此,研究人員收集了26名參與減重項目的志愿者的腸道微生物樣本,經過分析后發(fā)現(xiàn),減肥效果不明顯的人群體內的腸道微生物菌群與減肥效果顯著的人群體內的腸道微生物菌群結構存在明顯差異。具體來說,考拉桿菌屬有助于促進體重的減輕,而小桿菌屬則與體重的減輕呈負相關。這表明腸道微生物的菌群特征與人群的減肥效果相關。
研究者表示,該研究結果僅僅是初步的,如果想要驗證這一結論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
愛爾蘭研究人員近日發(fā)表的研究報道稱,攝入高膳食纖維食物或能降低壓力對機體腸道和行為帶來的有害效應。
壓力是一個重要的健康問題,可導致機體腸道和大腦的變化,從而造成人們的行為改變。近些年,腸道菌群與壓力相關疾病如焦慮癥、抑郁癥和腸易激綜合征等的關聯(lián)成為研究重點。腸道中的細菌能夠產生短鏈脂肪酸,短鏈脂肪酸是機體細胞的重要營養(yǎng)來源。谷物、豆類和蔬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會刺激短鏈脂肪酸的產生。
研究人員先用腸道細菌產生的短鏈脂肪酸來喂食小鼠,然后讓小鼠暴露于壓力之下,利用行為測試手段來評估小鼠的焦慮、抑郁樣行為,壓力反應性和認知功能等表現(xiàn)。結果發(fā)現(xiàn),引入短鏈脂肪酸后,小鼠焦慮、抑郁樣行為減少。這是因為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壓力作用后,小鼠腸道屏障的有效性下降,這時未消化的食物顆粒和細菌就會從腸道壁滲漏進入血液,誘發(fā)持續(xù)性的炎癥反應,而利用短鏈脂肪酸來治療就能夠逆轉這種病變。
這項研究結果或許能幫助研究人員深入理解腸道菌群影響機體大腦和行為背后的分子機制,并且用于開發(fā)靶向作用于這些細菌的膳食療法來治療壓力相關疾病。
美國有570萬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老年性癡呆),目前仍然沒有針對這種疾病的有效治療方法。不過,精準醫(yī)療或許能夠為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研究人員對實驗性新藥Anavex2-73治療阿爾茨海默病進行了研究。試驗中,研究者在小規(guī)模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群體中驗證了Anavex2-73能夠降低甚至扭轉早期的認知功能下降癥狀。此外,研究還發(fā)現(xiàn),患者基因組中的某些基因差異會影響該藥物的作用效果。這一結果表明,某一類藥物可能只對特定基因型的患者有效。這也再次證明了精準醫(yī)療在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意義。
近日,我國復旦大學科學家領銜的國際合作團隊,對為什么抑郁癥患者通常同時患有失眠這個問題,在腦神經機制層面給出了答案。
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最新統(tǒng)計數(shù)據表明,全球有超過3億的抑郁癥患者,而有70%的抑郁癥患者同時伴有睡眠問題。抑郁癥和失眠的緊密關系在一百多年前已經被發(fā)現(xiàn),但其背后的腦神經機制卻一直不能明確。
科研人員通過整合國際兩大腦影像數(shù)據庫的數(shù)據,對近萬名受試者的影像行為進行大數(shù)據分析,發(fā)現(xiàn)睡眠質量較差人群的外側眶額皮層(負面情緒相關的腦功能區(qū))、楔葉(自我相關的腦功能區(qū))以及背側前額葉皮層(短時記憶相關的腦功能區(qū))等腦區(qū)域的信號同步性(功能連接)顯著升高;同時,這些神經回路在抑郁癥評分較高的人群中也呈現(xiàn)顯著升高的趨勢。這表明,外側眶額皮層、楔葉以及背側前額葉皮層等腦區(qū)域,共同構成了抑郁與睡眠質量關系的腦神經回路基礎。
科研人員說,這些腦區(qū)域的連接和同步性增強,使得人體長期處于負面情緒中,進而導致睡眠質量下降。這一研究結果在臨床層面找到了這兩種心理問題的神經靶點。
加拿大研究者近日發(fā)現(xiàn),一種組合型膳食能夠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風險,如高血壓、高甘油三酯以及血管炎癥反應等。
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大規(guī)模分析,包括400名患者的臨床試驗數(shù)據。結果顯示,攝入組合式膳食能夠使血壓降低2%,炎癥反應風險減少32%,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降低30%,心血管事件(如心絞痛等)發(fā)生風險減少13%。
這種組合式膳食總熱量為2000千卡,包括四種主要成分,分別為45克堅果、50克植物蛋白、20克可溶性膳食纖維、2克植物固醇。
飲食與生活習慣的改變會幫助患者降低膽固醇水平和心血管疾病風險,這項研究進一步為這一理念提供了證據。
該研究對于炎癥反應方面的發(fā)現(xiàn)尤其令人興奮。越來越多的數(shù)據證明了炎癥反應對于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的重要性,近期的研究將其與包括癌癥在內的其他疾病也聯(lián)系了起來。
近日,美國和英國科學家進行了一項與苦味有關的研究,結果顯示,對苦味的敏感度與女性患癌癥風險之間有著“神秘”的聯(lián)系。
研究人員對5500名女性進行了一項獨特的研究,他們跟蹤調查研究對象的飲食、生活方式和健康狀況長達20年。研究人員分析了研究對象品嘗苦味化學物質苯硫脲(PTC)的敏感度與苦味受體TAS2R38(與PTC結合)中特定基因差異之間的關系,以及與癌癥風險之間的關系。根據研究對象對苦味的敏感度,她們被分為超級敏感者、敏感者和無感者。結果顯示,苦味敏感度最高的女性和苦味敏感度最低的女性癌癥發(fā)病率差異顯著。與苦味無感者相比,超級敏感者患癌癥的風險要高58%,而敏感者患癌癥的風險要高40%。
研究人員認為,苦味敏感度高的女性患癌風險高,是因為在她們的一生中,吃的苦味蔬菜會更少,而這些蔬菜具有預防癌癥的作用。
但是研究人員還指出,味覺敏感度和癌癥之間的關系更可能與整體飲食質量有關,而不僅僅是蔬菜的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