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茂玲
兒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016 年以來,教育部聯合相關部門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和《“健康中國 2030”規(guī)劃綱要》等文件,明確指出了要全面加強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和規(guī)范化管理。
單親家庭青少年是父母婚姻破裂或一方身故,從而導致的一種與生活于完整家庭的青少年不一樣的特殊群體。以往對于單親家庭青少年的研究,絕大多數以定量研究為主,雖然能從量化的角度揭示出單親青少年所面臨的各種情況,但卻無法進入到真實的現實處境以進行分析和探討。由于被試樣本的局限,導致結構的有效性受到影響,特別是關于“身份認同”問題的研究,不能呈現出相關敏感人群真實個體的感受。相比較下,對于相關群體的研究,采用質性研究的方法更具有優(yōu)勢,可以把個人置身于一定的社會情境、社會關系、制度結構和歷史背景中進行整體考察。陳向明曾經對質性研究進行過初步定義:“質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p>
身份認同是一個“大概念”,一般意義的理解是“(對)身份的承認或認同”,是一種非常中國化的構詞及表述方式。但是,在后現代理論語境的影響下,身份逐漸“迷失”,認同成為 “危機”。米歇爾·??略浾f過,我們在討論身份時,不僅僅是要認識自我,還要進一步“關心”自我,關心我們與真理、與權力場以及與道德的關系。因此, 英美心理學界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引入了??率皆捳Z分析( Foucauldian discourse analysis)。
許多心理學家受到后結構主義思想尤其是??轮鞯挠绊懀_始探索語言和主體性的關系及其對心理學研究的影響。研究者在關注個人心理結構和心理過程的同時,還需要關注建構這些心理現象的社會交往和社會過程,將個人作為社會環(huán)境的參與者,理解社會環(huán)境選擇以及形成有關“人”的各種錯綜復雜的方式和關系。
??率皆捳Z分析關注語言及其在社會和心理生活構成中的作用。??率皆捳Z分析者專注于具體文化下話語資源的可利用性——有點兒類似于話語經濟——以及它對生活在該文化中的人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話語可以定義為“建構客體和諸多主體立場的陳述之集合”。因此,??率皆捳Z分析探究話語與人們的想法或感受(主體性)之間、他們可能做什么(實踐)與這些經驗可能發(fā)生的物質條件之間的關系。本文以??率皆捳Z分析為研究方法,選取了一個適合文本,通過六個階段的程序性準則,對單親家庭青少年身份認同的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性的建構與闡釋。
文本分析
訪談員:請把你的基本資料介紹一下。
被試:我從小在外婆家長大,(沒有父母的狀態(tài))到了四年級我媽媽才把我接到她身邊,小學四年級就我跟我媽媽。(只有媽媽的狀態(tài))
訪談員:你現在的職業(yè)?
被試:教師,現在是在我們鎮(zhèn)上教書,也是跟我媽媽一起住。(又和媽媽在一起的意識狀態(tài))
訪談員:父親的情況是怎樣?
被試:對他的情況不是很了解,聽我媽媽說他已經另成家了。(不關心父親的狀態(tài))對我們這邊,算是一點也沒有關照,相當于缺席我的人生。(能來卻不到場的父親,缺席父親的角色)
訪談員:當時發(fā)生了什么事情,然后他們就分開了?
被試:當時候我都沒什么記憶,好像聽說我媽婆媳關系不好。(家庭不和的狀態(tài))然后那邊又重男輕女。(受到歧視的性別身份)
訪談員:你后面對這件事情的感受是怎樣的?
被試:這件事情,一般都很少被提到,那時候我還小,沒什么印象。難過的時候就是在填資料的時候,父親這一欄沒有。(缺失父親的狀態(tài))還有被問及家里的時候,我總是回避了。(回避自身的身份)
訪談員:現在跟我談起這件事情,你有什么樣的感受 ?
被試:沒什么了,似乎長大之后,就覺得自己的人生應該由自己經營,對于往事,也風輕云淡了。(隨著年齡可以淡化的身份意識)
訪談員:你跟媽媽一起生活,經濟狀況怎樣?
被試:不好,可以算很差。我們只能在鎮(zhèn)上租房子住,她還得養(yǎng)我,送我上學。(她還得養(yǎng)我,經濟方面是一個負擔的身份意識)
訪談員:同學和老師清楚你家里的情況么?
被試:小學、初中同學肯定是不知道的。高中同學也不知道。(不希望被了解的身份意識)我媽媽不準我?guī)嘶丶?,也不許我跑去別人家玩。人家問起,我就轉移話題。(不希望被了解的身份意識)
訪談員:提完之后她們有什么反應?
被試:她們覺得對不起我,她們還怪自己太大意了,自己沒注意到。我覺得朋友之間,不會因為這個就產生隔閡,感情依然在的。(不希望被同情的身份意識)
訪談員:對你來說,父親與母親分開的事情意味著什么呢?
被試:我不能讓母親太失望,我的工資卡都給她拿了。(補償母親的身份意識)
訪談員:你覺得你是一個怎樣的人?
被試:應該是好人吧。大的方向是沒有錯的,不好的性格再自己磨一磨吧。(自身沒有過錯的身份)
訪談員:你對感情的信條或價值觀是什么?
被試:當然是要對伴侶忠誠啊,社會道德是這樣要求的啊。生活在條條框框里,沒什么不舒服,(希望認同主流價值觀的意識)
訪談員:如果沒有發(fā)生這件事情,你覺得你的人生是怎樣的呢?
被試:以前跟我一起玩的,也跟我差不多。基本上,讀了初中就去打工了。我想,如果我還在村里,也跟她們差不多。家里承受不了那么多人讀書,所以輟學。(不同的,可以選擇的身份)
訪談員:生活在沒有父親的家庭的孩子,你覺得他們會想要什么呢?
被試:如果經濟條件不好的話,我覺得是物質的保證吧。(經濟安全的意識)
訪談員:對于老師和小伙伴的需要呢?
被試:就像其他的人一樣對待就好了。(希望得到平等的身份) 人家怎么結婚那么容易,我要找個男友就那么難呢。(對自我狀態(tài)的疑惑)
訪談員:你現在最滿意自己的是什么?
被試:職業(yè)的身份啊,于國于家無愧,自己也喜歡。(需要正常的發(fā)展路徑及身份)
研究過程及結論
階段一:話語建構
我們這里的研究問題是單親身份,因此我們將專注于話語課題,即“單親身份”的建構。通過分析我們可以歸納為三個向度:
第一,把單親身份建構成父母一方缺失的狀態(tài),需要和父母的另一方相伴,并且希望自我努力,以優(yōu)秀的學習成績及未來的經濟保障來改變本不是來源于自我錯誤的身份;我們可以簡稱為“被缺席”。
第二,把單親身份建構成回避,不需要被了解及同情的身份;我們可以簡稱為“回避”。
第三,把單親身份建構成可以選擇但希望可以回到主流價值的身份,我們可以簡稱為“回歸”。
階段二:話語
現在我們將嘗試圍繞單親身份展開的更廣泛的話語中給這三種建構方式定位:
第一,把單親身份建構成“被缺席”的狀態(tài),是與自我在單親身份中所被迫承擔的“壓力”相關的。首先這是一種自己不能選擇而必須接受的事實,其最基本的問題就是要疏遠一方而有意識地親近另一方。
第二,把單親身份建構成需要“回避”的身份意識,是與自我對單親身份認同的“同一性”一致的。也就是個體如何看待自身以及自身與不同的情境(如家庭、學校、同伴群體和鄰居)之間的關系。
第三,把單親身份建構成需要“回歸”的身份意識,是自我在單親身份中的“適應與發(fā)展”相聯系的?;谇皟煞N話語建構,被迫的壓力與自我身份的否定,會讓個體更加積極地去適應、淡化、改變目前的單親身份,以期通過時間流逝及自我與主流價值觀的認同,來讓自己回歸到一個正常的身份狀態(tài)中。
階段三:行動取向
仔細考察單親身份的這三種不同建構所調用的話語情境,能讓我們更多地發(fā)現這三種建構的信息。它們對于講話者所關注的身份意識有相應的影響及作用。
第一,文本中把單親身份建構為“被缺席”的狀態(tài),是在被試回應父親的情況所說:“(父親)對我們這邊,算是一點也沒有關照,相當于缺席我的人生?!保ǖ?行)“缺席”是本該在場而沒有在,反映了對被試來說,是一種無奈而又必須接受的事實。在談到現在的狀態(tài)時,被試說:“現在是在我們鎮(zhèn)上教書,又跟我媽媽住。”(第4行)這里面“又”這個字,反映了被試的一種強調,隱含了被試對于媽媽的責任?!八?,也不要讓母親太失望,我的工資卡都給她拿了。”(第20行)說明被試希望通過學習和經濟兩方面的努力來承擔更多的責任。
第二,文本中把單親身份建構為“回避”的身份意識,是被試提道:“小學,初中同學肯定是不知道的。高中同學也不知道?!保ǖ?6行)這一段的描述說明了被試是在回避單親這個身份,也就是在關系中不認同這個身份。在后面提及大學的好朋友知道了這件事情后“她們覺得對不起我,她們還怪自己太大意,自己沒注意到?!保ǖ?8行) 表明了被試不希望這個身份給自我?guī)肀煌榈母杏X。
第三,文本中把單親身份建構為需要“回歸”的身份意識,當被試提道:“沒什么了,似乎長大之后,就覺得自己的人生應該由自己經營,對于前塵往事,也風輕云淡了。”(第12行)說明被試希望隨著時間,慢慢淡化單親身份,并且希望將來不被這個曾經的身份所影響。當被問到父親的離開對人生的影響,被試說道:“以前跟我一起玩的,也跟我差不多?;旧?,讀了初中就去打工了。我想,如果我還在村里,也跟她們差不多。家里承受不了那么多人讀書,所以輟學?!保ǖ?6行)這段話耐人尋味,表明了這個身份也給被試帶來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訪談最后,被試說:“職業(yè)的身份啊,于國于家無愧,自己也喜歡?!保ǖ?0行)“人家怎么結婚那么容易,我要找個男友就那么難呢?!保ǖ?2行)充分展現了被試希望自我身份回歸到一個正常主流的身份狀態(tài)中。
階段四:立場定位
單親身份這三種話語建構提供了三種不同的主體立場,會在下面分別進行分析:
第一,單親身份作為“被缺席”的狀態(tài)的這一建構表達了主體在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中承擔因為缺席造成的各種“壓力”。這些壓力主要來自于因父母一方缺失造成的物質壓力,因為關系斷裂造成的重新定位的壓力,以及由此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義務、壓力。因此這一主體立場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承擔更多的責任。
第二,單親身份作為“回避”的身份意識的這一建構,提供了主體在面對這個身份時所表露的否定自我身份的意識。因此,處于這個立場的人對自我身份意識表現了較為強烈的否定情緒。
第三,單親身份作為“回歸”主流身份意識的這一建構,提供了積極適應建構平等身份意識的主體立場。單親身份提供了主體多種發(fā)展的可能性,但處于這一主體立場的個體會更希望積極地回歸到主流價值觀及平等身份的認同。
階段五:實踐
這一階段關注的是話語和實踐的關系。我們將從主體立場出發(fā),在特定話語中,使某些實踐得以成為合理的行為方式,同時這些實踐反過來使它們成為合理的話語。
第一,單親身份作為“被缺席”的建構及其承擔更多責任的主體立場,要求單親身份立場定位的人要更努力地做事,承擔更多的責任。
第二,單親身份作為“回避”的身份意識的這一建構及其否定自我身份的主體立場,使主體在各種關系中回避隱藏這一身份認同。
第三,單親身份作為“回歸”主流身份意識的這一建構及其積極適應建構平等身份意識的主體立場,促進主體爭取平等和主流的身份認同。
階段六:主體性
第一,單親身份作為“被缺席”的建構及其承擔更多責任的主體立場,根據主體的適應能力不同會出現積極和消極兩個向度的反應,就積極的意義來說,主體會自覺地承擔更多的責任,而在消極的意義方面,主體則會因為非自身的過錯而產生更多的抵觸、憎恨情緒。
第二,單親身份作為“回避”的身份意識的這一建構及其否定自我身份的主體立場,總體上會使主體在身份問題上存在較為消極的心態(tài),對身份感到不適應,采取禁忌及回避的態(tài)度。
第三,單親身份作為“回歸”主流身份意識的這一建構及其積極適應建構平等身份意識的主體立場,則會對主體有比較積極的影響,時刻促進主體爭取平等和主流的身份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