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摘? 要】目的:探討和分析普外科術后疼痛的原因及影響因素,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jù)。方法:選取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60例普外科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采用普通外科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最后,探討護理干預對術后疼痛的影響。結(jié)果:普外科術后疼痛程度和患者年齡與護理密切相關。結(jié)論:一般情況下,影響普外科患者術后疼痛的因素包括年齡和護理,即年齡越大,術后疼痛程度越高,在綜合護理干預的情況下,可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
【關健詞】普外科手術;疼痛程度;護理干預;影響因素
普外科手術后,術后疼痛護理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通常,術后疼痛不僅對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有巨大的負面影響,而且可引起持續(xù)性疼痛患者的生理和心理變化[1]。此外,麻醉消失后,傷口也會增加疼痛。此外,術后疼痛的程度還受年齡、性別和體質(zhì)差異的影響,形成不同的疼痛感,不同程度的疼痛會直接影響患者某些器官的生理功能紊亂[2]。本文選擇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60例普外科病人為研究對象。對護理和年齡對普外科術后疼痛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和討論。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60例普外科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23-65歲,平均年齡35歲;觀察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23-66歲,平均年齡36歲。手術類型可分為小腸手術、脾胃手術、甲狀腺手術和闌尾切除術。兩組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上差異無顯著性(P>0.05),但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接受普通外科常規(guī)護理,護理內(nèi)容包括增加麻醉方法、選擇手術體位、觀察生命體征、出血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采取綜合護理干預。綜合護理干預包括情緒護理、環(huán)境管理等[3]。
1.3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說明性試驗檢驗不同年齡組病人術后疼痛程度分布是否存在差異,以及不同護理方法術后疼痛程度分布是否存在差異。采用Spearman秩相關分析方法分析年齡、護理干預與疼痛程度的相關性。P<0.05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對兩組患者影響疼痛程度的因素進行對比分析,在完成手術后,和青壯年患者相比,在患者年齡偏大或偏小的情況下,術后的疼痛程度都會有所加劇,并且觀察組的疼痛程度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一般來說,普外科手術后的疼痛被定義為生理刺激。然而,當疼痛程度過重時,可能導致心理應激反應,如恐懼,影響疾病的康復。術后疼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深入研究其原因,可以發(fā)現(xiàn)以下四個方面,即:(1)切口疼痛。通常在手術結(jié)束時24小時后,麻醉效果消失。(2)涉及疼痛。在手術過程中,必然會對患者的內(nèi)臟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而且手術完成后,也非常容易形成劇烈的疼痛,如咳嗽、翻身等,可能導致患者的牽引性疼痛。(3)蠕動引起的疼痛。(4)心理因素引起的疼痛[4]。
從本文中我們還可以看出,術后疼痛程度與患者的年齡有一定的關系。從研究的最終結(jié)果來看,不難發(fā)現(xiàn),在年齡較大或較年輕的患者中,與年輕和中年患者相比,術后疼痛的程度會增加。因此,面對不同年齡階段的患者,采用手術治療或術后護理,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幫助患者盡快康復。
綜上所述,普外科手術后的疼痛程度是受到患者年齡以及護理水平的影響,而在本文中,因為綜合護理干預所優(yōu)于的全面性,不僅能協(xié)助醫(yī)生進行適宜治療方案的制定,同時在患者完成手術后也可疏導患者積極正確的面對疼痛,所以觀察組的疼痛程度要明顯弱于對照組,更加有助于術后健康恢復。
參考文獻:
[1]陳偉.心理護理對普外科手術患者焦慮的影響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3, 32 (16): 153+155.
[2]劉強.普外科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的相關因素[J].實用醫(yī)技雜志,2017, 24 (04):405-406.
[3]韓文軍.腹部手術后患者靜脈自控鎮(zhèn)痛護理管理方案的行動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4 (11) .
[4]徐婷婷,戈禪,潘雅俊.普外科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相關因素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06):562-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