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明 程曉衛(wèi)
[摘 要] 通過對唐半夏栽培品與野生品的生藥學(xué)比較研究,初步評價栽培和野生唐半夏藥材質(zhì)量,可以為唐半夏藥材的深入研究和可持續(xù)利用提供參考?;诖耍疚牟捎眯誀?、顯微、理化等鑒定方法,比較唐半夏栽培品與野生品的異同,并以唐半夏總生物堿成分為檢測指標(biāo),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對其進行含量測定。結(jié)果表明,唐半夏栽培品在原植物形態(tài)、藥材性狀及顯微特征等方面,與野生品相比無明顯差異;栽培品與野生品薄層鑒別主斑點與對照藥材一致;栽培品中總生物堿含量與野生品相比無顯著性差異。這表明唐半夏栽培品與野生品在植物形態(tài)、藥材性狀、顯微特征及理化鑒別等方面具有相似性,證實了栽培品代替野生品使用的可行性,初步為評價栽培和野生唐半夏藥材質(zhì)量提供了部分生藥學(xué)理論依據(jù),也為實施唐半夏的規(guī)范化種植提供了一定參考。
[關(guān)鍵詞] 唐半夏;野生品;栽培品;生藥學(xué)
[中圖分類號] S567.79 [文獻標(biāo)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8)31-105-2
唐半夏,是指在河南省唐河縣特定的人文、地理、氣候等環(huán)境條件下生產(chǎn)的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塊莖,是歷版《中國藥典》收載的半夏基源。其因個大質(zhì)優(yōu)、藥效顯著而聞名全國,成為國內(nèi)半夏市場的主要供應(yīng)來源。鑒于目前唐半夏野生資源短缺,遠(yuǎn)遠(yuǎn)不能滿足臨床需求,人工種植成為解決唐半夏資源匱乏的必然選擇。為保證唐半夏栽培品的藥材質(zhì)量,本研究針對唐半夏栽培品與野生品的植物形態(tài)、藥材性狀、顯微特征及理化鑒別等進行了生藥學(xué)比較研究。
1 材料與儀器
1.1 試驗材料
1.1.1 藥材。唐半夏原植物及藥材的栽培品、野生品均采自河南省唐河縣境內(nèi),經(jīng)專家鑒定均來源于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ernate (Thunb) Breit]。本研究選取的唐半夏栽培品是以野生唐半夏塊莖為繁殖材料,生長年限為1年,于6月中下旬莖葉枯萎倒苗后采挖塊莖,洗凈,除去外皮和須根,曬干。半夏藥材對照品購于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編號:121272-201103)。低溫干燥,粉碎過0.178 mm篩,備用。
1.1.2 試劑。水合氯醛、稀甘油、乙醇、乙酸乙酯、10%硫酸乙醇、石油醚、丙酮、甲酸、濃氨水、氯仿、硅膠G、0.3%羧甲基纖維素鈉及蒸餾水等,均為分析純。鹽酸麻黃堿對照品,購于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醋酸-醋酸鈉緩沖液(pH值為 6.0)和溴麝香草酚藍(lán)標(biāo)準(zhǔn)溶液均按《中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附錄方法在臨用時配制,其余所用試劑均為分析純。
1.2 儀器
BS200S電子天平(北京賽多利斯天平有限公司),METTLER-AE200分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國際貿(mào)易上海有限公司),202-2型電熱鼓風(fēng)干燥箱(上海實驗儀器廠有限公司),DZKW-電子恒溫水浴鍋(北京中興偉業(yè)儀器有限公司),KQ-500TDB超聲波清洗機器(昆山市超聲儀器有限公司),SHZ-C型循環(huán)水利用真空泵(莢峪儀器廠),XSZ-148S高清數(shù)碼顯微鏡(合肥響石電子科技有限公司),7530G型可見-紫外分光光度計(安捷倫上海分析儀器有限公司),萬能粉碎機(北京科偉儀器有限公司)等。
2 方法與結(jié)果
2.1 本草考證
半夏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下品。宋《圖經(jīng)本草》云:“二月生苗一莖,頂有三葉,淺綠色,頗似竹葉而光?!灰詧A白、陳久者為佳?!鼻濉吨参锩麑崍D考》曰:“所在皆有,有長葉、圓葉兩種,同生一處,夏亦開花;如南星而小,其梢上翹如蝎尾。”可以看出,古今藥用半夏的植物形態(tài)和藥材特征是一致的,均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ernate(Thunb) Breit]。
南陽市作為半夏主產(chǎn)區(qū)發(fā)展歷史悠久。據(jù)漢魏時期《名醫(yī)別錄》記載,半夏“生槐里川谷。五月、八月采根,曝干”?!吨袊沤竦孛筠o典》釋曰,“槐里”即河南古時南陽境地?!吨袊赖厮幉摹芬粫幸舱J(rèn)為,半夏“歷史上以齊州、湖北所產(chǎn)為地道,近代以河南、山東所產(chǎn)為地道”??梢?,近代把河南省確定為半夏的道地產(chǎn)區(qū),且南陽市唐河縣一帶蘊藏量大、質(zhì)量最優(yōu),商品稱“唐半夏”。據(jù)南陽市第四次中藥材普查結(jié)果顯示,唐河縣野生半夏遍地皆有,人工種植半夏約20 hm2,總產(chǎn)量達(dá)45 000 kg。
唐半夏為闊葉型半夏。野生唐半夏株高15~30 cm;葉基生,一年生者為單葉,卵狀心形;二三年生者為3小葉的復(fù)葉;小葉闊橢圓形,稀有披針形,中間一片較大,長3~10 cm,寬3~5 cm,全緣;葉柄長6~23 cm,下部內(nèi)側(cè)著生1枚白色珠芽,有的葉端也有1枚;花單性雌雄同株,肉穗花序,花序下部為雌花,貼生于佛焰苞,中部不育,上部為雄花,花序先端延伸呈鼠尾狀附屬物,伸出佛焰苞外;漿果卵圓形,成熟時紅色;塊莖多呈類球形,少偏斜,直徑1.0—1.8 cm,下部生有多數(shù)須根?;ㄆ?—7月,果期8—9月。
唐半夏栽培品與野生品植物形態(tài)基本相同,但植株較粗壯,高可達(dá)33~36 cm,地下塊莖較大,形狀多呈類球形或略偏斜,少數(shù)為扁球形。
2.2 性狀鑒別
野生品唐半夏塊莖多呈類球形,少數(shù)略偏斜,直徑1.0~1.8 cm,無或少有側(cè)芽;表面白色或淺黃色,頂端有凹陷的莖痕,周圍密布麻點狀根痕;底端鈍圓,較光滑。質(zhì)堅實,斷面潔白,富粉性。氣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栽培品唐半夏塊莖多呈類球形或略偏斜,少數(shù)為扁球形;塊莖普遍較大,直徑1.0~2.5 cm,大塊莖常生有1個以上小側(cè)芽;斷面粉性稍弱,其余與野生品相同。唐半夏藥材栽培品與野生品性狀比較見表1。
可見,唐半夏野生品和栽培品的藥材性狀相似,均符合藥典標(biāo)準(zhǔn),說明栽培品可以代替野生品使用。但是,栽培品藥材也普遍存在著直徑較大、大塊莖常生小側(cè)芽的差異性。
2.3 顯微鑒別
分別取唐半夏栽培品與野生品粉末少許,用水合氯醛加熱透化后稀甘油裝片,顯微鏡下觀察粉末特征。野生唐半夏藥材粉末類白色,淀粉粒甚多,單粒類圓形、半圓形或圓多角形,直徑2~20 μm,臍點裂縫狀、人字狀或星狀;復(fù)粒由2~6分粒組成。草酸鈣針晶束存在于橢圓形黏液細(xì)胞中或隨處散在,針晶長20~110 μm,螺紋導(dǎo)管直徑10~24 μm。栽培品與野生品相比,淀粉粒、黏液細(xì)胞、草酸鈣針晶相對較少,其余均同。
2.4 理化鑒別
2.4.1 薄層色譜鑒別[1]。取唐半夏野生品、栽培品藥材粉末各1 g,分別加乙醇10 mL,加熱回流1 h,放冷,濾過,濾液濃縮至0.5 mL,作為供試品藥材溶液。另取對照品藥材粉末l g,同法制成對照品藥材溶液。按照薄層色譜法試驗,分別吸取上述供試品藥材溶液、對照品藥材溶液各5 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 ℃)-乙酸乙酯-冰醋酸(10∶7∶1)為展開劑,展距10 mL,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 ℃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紫外燈(365 nm)下檢視(本試驗重復(fù)3次)。結(jié)果表明,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暗紅顏色的熒光斑點,但斑點大小和顏色深淺略有差異,說明唐半夏野生品和栽培品藥材均含有與對照品藥材相同的成分。
2.4.2 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唐半夏總生物堿含量。依據(jù)《中國藥典》2015年版,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對唐半夏總生物堿含量進行測定。本試驗中對照品溶液和供試品溶液的制備、最大吸收波長的選擇、線性關(guān)系考察等均參照文獻[2]中的方法步驟。唐半夏野生品、栽培品中總生物堿含量測定結(jié)果見表2。
可見,唐半夏栽培品和野生品藥材均直徑在1.0~1.8 cm的總生物堿含量較高,且相同大小范圍的野生唐半夏總生物堿含量均比栽培唐半夏總生物堿含量略高,但無顯著性差異。
3 結(jié)語
半夏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等功效,主含生物堿、β-谷甾醇、多糖等多種有效成分,其中生物堿為主要活性成分,有止嘔、鎮(zhèn)咳、祛痰等作用,并對體外腫瘤細(xì)胞的增殖也有較強的抑制作用[3]。因此,本研究將半夏總生物堿含量作為檢測指標(biāo)和半夏品質(zhì)的評價指標(biāo)。研究中出現(xiàn)的相同大小范圍的野生唐半夏總生物堿含量均比栽培唐半夏總生物堿含量略高,但無顯著性差異,可能是由于選取的栽培品唐半夏生長年限均為1年,而野生品唐半夏生長年限多在1年以上,栽培品總生物堿含量積累不足造成的。另外,在對唐半夏栽培品和野生品植物形態(tài)、藥材性狀比較研究中發(fā)現(xiàn),栽培品植株普遍較高大粗壯,塊莖直徑較大,大塊莖常生1個以上小側(cè)芽,在今后的人工種植方面應(yīng)引起重視。
參考文獻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5.
[2]陳洪群,吳立明.唐半夏栽培品總生物堿含量測定[J].國醫(yī)論壇,2013(4):52-53.
[3]王化東,吳發(fā)明.我國半夏資源調(diào)查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xué),2012(1):150-15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