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元
極其短暫的培訓讓我們逝去了半月的日子,卻留下了永不磨滅的文化積淀。以前是一個教師,一個只知道灌輸自己的膚淺的東西給孩子的工具。經過這些日子的集訓,我終于明白教師這個詞語的真正含義,姑且不論優(yōu)秀教師,只要能“合格”就是語文界的福了。語文教師到底該做些什么?——語文教師教的不止是語文,是語文素養(yǎng)、語文知識技能等綜合性的東西。
一、用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科學的價值觀讓思想“合格”
從前的我自以為清高,總有生不逢時、時不予我的賤論,但又沒有完全地丟掉良心,至少還在漫無目的地奮斗著。這不正是對“教師”的曲解,對人性的泯滅……
當我聆聽過段增勇教授《語文人的生命歌謠》、甘衛(wèi)老師的心理輔導——《做一個幸福的老師》、61歲的李達武教授關于人生的解讀——《快樂國學與師德師風建設》之后,我漲紅了臉,與之同時仿佛又看見了曙光。也許,必須,如王棟生的專著——《不跪著教書》所講,語文人也有夢想,也有自然生長和專業(yè)成長的權利。到底我們該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去走完這漫長曲折的人生里程?那回答只有一個——健康快樂。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方法只能是拓展學習的廣度,把經典國學、專業(yè)成長的知識融入教學中,心存感激,奉獻愛心,用回報社會、自然、人民的心態(tài)盡心盡力地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也只有這樣才稱得上“合格”的教育者。
二、用全新的課程標準、和諧的育人氛圍讓課堂“合格”
課堂書聲朗朗,活動不斷,師生互動,看似完美無缺的課堂,結果學生也成了老師的群眾演員,課后學生收獲也就了了而已。那么課堂是否合格的標準只能看學生在課堂學到了什么,較之原本的基礎有無提高,操作的技術是否掌握。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充其量是個引路人。這樣簡單的道理地球人都知道,唯獨都不去用,或者不能堅守。
1.“以讀代講”活躍課堂。蒙為民教授分享的“以讀代講”方法對教師就提出了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在自己深刻地解讀文本后通過肢體語言,讓孩子看著文本,想象內容,身臨其境地去自然感悟,決不能體能訓練式地把教師自己對文本成人化的理解強加給小孩子,那就是扭曲了語文的“人文”了,教師只能創(chuàng)設情景讓孩子展開合理的聯(lián)想,發(fā)揮孩子創(chuàng)造思維。
因此,課程標準這個方向舵必須得堅守,根據吳忠豪教授的《國際視野下的小學語文課程改革》講座精髓,我們必須從課堂效率來辨證地看待當前的課程形態(tài),把兒童語言的發(fā)展放在首位,和傳統(tǒng)的方式做出改變:閱讀的核心為讀寫并重指向表達;理解文本轉化為讀寫結合的實踐活動。
2.“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發(fā)展。廖惠渝老師說:“教師把學生心中的火點燃不光要技巧,更要大愛!”“課堂前的預設應適當,重點在課堂生成?!睙o疑這提示我們的教學活動始終都要以學生的真實體驗、感悟為本。針對教學的內容可增可改可換;教學環(huán)節(jié)可前后調整;教學點撥重在激勵表揚;教學指導在于引路搭橋;教學推進隨機順勢;教學評價深化得以提升……在學生的自身發(fā)展中正確解讀學習三維目標:自主、合作、探究。這也正是楊蔚老師的《有效課堂是最大的“以人為本”》講座的部分營養(yǎng)所在。
三、用細膩的情感陶冶、真實的故事積淀讓教學研究“合格”
張希希教授的講座著實精彩,引用的國外的教學方針策略來指明我們的教育現(xiàn)狀及對策。從中只能明白點滴——如何陳述問題(How to state the problem)。一個課題我們必須從最微觀的角度去看待,要證明所研究的問題是什么,具有多強的操作性?如果根本就不是問題,那研究就失去了意義。任運昌教授通過“大珍珠”的故事表明:對待學生的一些小毛病,不能像珍珠一樣被毀滅,到最后只留下遺憾。這樣一些生活中具體的教育小故事,我們如果能做個有心人,把它積累下來,分析中間的內涵,那不久將成為真正的富翁——只要我們把這種敘事性教學隨筆、反思成為教學研究的重要手段。
“我思故我在?!钡芽▋哼@樣描述,因寫作是一種思考方式、是一種自我存在的方式、是一種力量的源泉……“細節(jié)決定成敗?!边@些收集整理故事并反思的細節(jié)也必定是成為合格的教育研究者的法寶。
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我得從“教書”蛻變?yōu)椤昂细瘛钡恼Z文教育工作者,這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更是縮小城鄉(xiāng)教育差距的第一步!在以后的工作中堅守并堅持著,無論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