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 河南省腫瘤醫(yī)院(450008)孫曉文 張文瑩
近年來,乳腺癌早期篩查日益完善,臨床治療效果提升,早期手術治療為主要治療方式,手術效果良好。但是乳腺癌手術后患者會伴隨出現(xiàn)患肢水腫、麻木、疼痛、活動障礙等狀況,影響康復效果[1]。術后予以患者漸進式康復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功能。筆者立足于我院臨床實踐,分析漸進式康復護理的臨床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納入82例研究對象,均為2016年1月~2017年5月在我院確診并接受手術治療的乳腺癌患者,均為女性。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參照組、研究組,各41例。參照組患者平均年齡為(46.12±4.79)歲;Ⅰ期23例,Ⅱ期18例。研究組患者平均年齡為(45.98±5.03)歲;Ⅰ期25例,Ⅱ期17例。以上一般資料組間比較差異微小,(P>0.05),可比。
1.2 方法 參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主要對患者健康教育、遵循醫(yī)囑叮囑患者規(guī)范用藥、打造良好住院環(huán)境以及指導患者康復鍛煉等。研究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予以漸進式康復護理。①早期康復護理:術后第三天指導患者開展早期康復操,每三天一個動作,依次開展握拳、內外旋轉手腕、屈伸前臂、抱肘、聳肩、抬肩、體轉運動,每次堅持10min,每天早晚各一次,連續(xù)一個月。②中期康復護理:于術后第二個月至術后第三個月予以患者中期康復護理,這一階段的康復鍛煉強度較第一階段強度增加,每兩天一個動作。首先,進行伸展運動,雙臂前舉,掌心相對,持續(xù)10s,然后雙手緩慢上舉,重復操作三次。然后,行擴胸運動,雙手握拳,向前抬舉,達到胸前位置為止,向兩邊用力伸展,反復操作3~5次。再進行體側運動,雙腳分開,與肩同寬,與此同時,將左臂上舉,身體向右側彎曲,左手跨過頭部做摸右耳動作,相同動作反方向重復做一次,一套動作重復做3~5次。最后進行體轉運動,雙腳分開,與肩同寬,上身向左轉體30°,將左臂在身體后方做屈肘運動,將手背貼在腰上,右臂在胸前位置平屈,掌心朝向相仿,用手指摸左肩,后恢復至動作開始之前,相同動作反方向重復做一次。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每天鍛煉兩次,每次持續(xù)15min。③后期康復護理:術后第四個月開始進行后期康復護理。這一時期通過播放視頻、音頻,讓患者做第八套廣播體操,提升患者上臂活動能力。引導患者適當參加劃船、打乒乓球等體育鍛煉?;颊叱鲈汉?,予以患者電話隨訪,叮囑患者強化康復鍛煉。
附表 組間患側肩關節(jié)活動度對比(±s,°)
附表 組間患側肩關節(jié)活動度對比(±s,°)
組別 前屈 后伸 內收 外展參照組(n=41)103.91±10.27 32.01±3.32 47.30±5.97 109.51±12.01研究組(n=41)124.46±12.33 38.94±3.61 57.86±5.75 132.92±14.37 t 8.200 9.047 8.158 8.004 P 0.001 0.001 0.001 0.001
1.3 觀察指標 術后半年對比兩組患者患側肩關節(jié)前屈、后伸、內收、外展活動度。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以SPSS21.0軟件為工具,行統(tǒng)計學處理,患側肩關節(jié)前屈、后伸、內收、外展活動度以(±s)表示,對比行t檢驗,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患側肩關節(jié)前屈、后伸、內收、外展活動度均明顯高于參照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
漸進式康復護理,能夠根據(jù)患者的手術及康復情況,指導患者開展相應的康復訓練,在保證康復效果的同時,不過度增加訓練強度,能夠達到良好的訓練效果。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術后半年,研究組患者患側肩關節(jié)前屈、后伸、內收、外展活動度明顯高于參照組,表明研究組患者的患側上肢功能康復效果優(yōu)于參照組。循序漸進康復護理遵循循序漸進原則,根據(jù)患者術后康復進度,科學安排康復訓練,訓練強度由弱至強,逐步幫助患者恢復上肢功能[2]。這種康復護理模式更符合生物學發(fā)展模式,能夠適應患者不同康復時期的護理需要,進而最大限度地幫助患者恢復損傷的上肢功能,提升關節(jié)活動度。本次研究中予以研究組患者循序漸進康復護理,并對患者進行半年隨訪,半年后,患者的患側上肢活動度明顯優(yōu)于參照組,這一研究結果符合上述分析,證實本次研究具有較高科學價值。
綜上所述,予以乳腺癌手術患者術后循序漸進康復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提升患者患側上肢活動度,效果理想,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