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河南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454000)焦同立
冠心病合并瓣膜病是臨床較多見和頻發(fā)的典型心血管疾病之一,多采用手術方式治療。常見的手術包括心臟瓣膜手術及冠狀動脈旁路手術,若兩種手術方式同期治療,可以降低其死亡率,改善預后,同時還可以避免二次手術帶來的損害[1]。
1.1 基本資料 選取2015年12月~2017年2月到我院接受治療的72例冠心病合并瓣膜病患者,所有患者均進行心臟瓣膜手術及冠狀動脈旁路手術等方式治療,根據兩種手術方式是否同期,分為同期組(n=36)和非同期組(n=36),非同期組患者男女比例20∶16,年齡范圍46~78歲,平均年齡(62.6±8.4)歲;同期組患者男女比例21∶15,年齡范圍在47~79歲,平均年齡(63.2±7.9)歲。上述資料對比顯示,差異不明顯(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式 同期組兩種手術方式同時進行,具體步驟如下: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低溫的體外循環(huán)下開展,首先在胸骨正中做一個切口,充分顯露心臟、游離左乳內動脈及大隱靜脈做備用。通過主動脈及上、下腔靜脈來建立體外循環(huán),并在手術治療的過程中,應用冷血停搏液不間斷地順灌及冠狀靜脈竇逆行灌注相結合來對心肌進行保護。然后再依次進行冠狀動脈及心臟瓣膜手術,待心臟停搏后,先對橋血管遠端進行吻合,將心臟放回原位后,再行二尖瓣及主動脈瓣的替換,均應用人工機械瓣膜替換后,再給予2-0Prolene線進行縫合固定。非同期手術,兩種手術方式與同期組相同,間隔手術時間(215.6±40.5)天,觀察其治療后的臨床療效。
1.3 觀察指標 觀察不同時期的手術方式后,患者術后ICU室停留時間、呼吸機輔助呼吸時間及住院時間,并統(tǒng)計其術后并發(fā)癥情況,在進行遠期隨訪調查后,各小組患者瓣周漏發(fā)生率、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率及死亡率的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分析 數據結果均采用SPSS16.0版進行本次實驗所研究的數據處理,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正態(tài)分布計數資料,采用獨立樣本檢驗,統(tǒng)計指標顯示存在差異(P<0.05),并納入了統(tǒng)計學范疇。
2.1 各項臨床指標的統(tǒng)計 同期組患者術后ICU室停留時間、呼吸機輔助呼吸時間及住院時間均較非同期組短(P<0.05)。詳見附表。
2.2 并發(fā)癥發(fā)癥情況 同期組出現心律失常、房顫、心梗分別為2例、3例、1例,非同期組則分別為7例、10例、6例,同期組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遠低于非同期組,P<0.05。
附表 各項臨床指標的統(tǒng)計
2.3 遠期效果調差統(tǒng)計 此外,經隨訪調查后,同期組患者的瓣周漏發(fā)生率2.78%(1/36)、心臟起搏器植入率8.33%(3/36)及死亡率2.78%(1/36),非同期組則分別為19.44%(7/36)、25.00%(9/36)、27.78%(10/36),同期組的發(fā)生情況與非同期組相比較低,P<0.05。
臨床上對冠心病均采用手術治療,心臟瓣膜手術及冠狀動脈旁路手術的應用最為廣泛[2]。由于兩種手術分開治療,比較復雜,且治療時間長,對心肌的損害較大,不利于臨床疾病的治療與康復,存在較大的手術風險。同期治療,可以減少二次手術對患者的損害,減輕患者的疼痛程度,縮短治療時間,其預后效果較高。
綜上所述,應用心臟瓣膜手術與冠狀動脈旁路手術同期治療冠心病合并瓣膜病的臨床效果顯著,可以降低其死亡率、改善預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極高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