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代是歷史上最光輝燦爛的朝代,經(jīng)歷了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和隋朝的統(tǒng)一,出現(xiàn)了空前規(guī)模的民族大融合。特別是唐太宗時代的貞觀之治、唐玄宗時代的開元盛世,更是將唐朝推向了盛世頂峰。盛唐時期政治開明、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繁榮、兼容并包,體現(xiàn)在服飾上,也較之以前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本文將就其服飾的特點及變化進行初步探討。
關(guān)鍵詞:盛唐;女子服飾;變化
1 引言
陳凱歌導演的《妖貓傳》上映后雖然褒貶不一,但影片中大唐盛世的蓬勃大氣、絢爛繁盛的景象卻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尤其是片中楊貴妃優(yōu)雅高貴、華美瑰麗的服飾造型,更是令人驚嘆。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朝代,唐代絕對是空前絕后的?,F(xiàn)在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稱中國人為唐人,設(shè)有專門的唐人街,足以想見唐朝在世界和歷史上的影響力。從唐太宗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開始,唐代進入到了一個飛速發(fā)展的時期,歷經(jīng)唐高宗、武則天時代,一直延續(xù)到唐玄宗的開元盛世,這一時期被史學家譽為盛唐時期。不管是政治、經(jīng)濟,還是文化、藝術(shù),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唐都長安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吸引人的大都市,外來人口絡(luò)繹不絕,從大食、日本、高麗到波斯,對外交流空前發(fā)達,也形成了唐人開闊的胸襟和開放的社會風氣,服飾上也是兼容并包,體現(xiàn)出不同于初唐時期的開放風格。
2 盛唐女子服飾的變化
大唐盛世,包容萬千,開明的社會風氣令唐人擁有無上的自信,反映在服飾上,女子著裝也不再像以前一樣保守扭捏,大氣而又雍容華貴的服飾開始盛行。
2.1服飾更加開放
先秦時代百家爭鳴,孔子開創(chuàng)儒家學派,到了漢朝,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階級一直用儒家思想束縛老百姓,儒家思想講究含蓄、內(nèi)斂,女子要笑不露齒、站不依門,因此服飾上也是趨于保守風格。但是到了盛唐時代,對外交流日益頻繁,外來民族文化也影響了唐人的審美,女子開始改變著裝風格,其開放華貴的服飾即使現(xiàn)在看來也是非常時髦的。盛唐女子流行裙、衫、披一體,女子上身著短衫,下身的長裙腰線提高到胸前,裸臂,僅著薄紗披肩,完美地展現(xiàn)了女子的婀娜多姿、豐腴富態(tài)之美。
2.2喜著胡服
胡服,是古代漢人對西方外來人口和北方少數(shù)民族所穿的服裝的統(tǒng)稱。北魏孝文帝進行移風易俗的大改革,要求所有士民都要穿漢服,禁止穿胡服,還要學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這些措施極大地促進了北方少數(shù)民族與漢人之間的交流和融合。到了唐代,當朝統(tǒng)治者本身就是漢化的鮮卑族后人,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歷史上有名的溫良賢惠的長孫皇后,也是鮮卑族人。民間更是出現(xiàn)了很多異族通婚后的混血兒。因此,唐代從上層到底層,皆延續(xù)貫徹了北魏孝文帝的民族融合政策,喜與少數(shù)民族通婚。盛唐時期民族大融合,很多胡人在長安定居進行貿(mào)易往來,而服飾作為對外交流重要的一部分,自然也就融入到了唐朝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胡服風開始在唐代風靡盛行開來。唐代著名詩人元稹曾有詩云:“女為胡服學胡裝,伎進胡音物胡樂。”[1]充分體現(xiàn)了唐朝女子喜愛穿著胡服的特點。上至宮廷貴婦,下至民間女子,都以穿胡服為美。尤其是幕籬、帷帽、小袖袍、窄口褲和靴子,這種具有異域特色的裝束不僅簡潔大方,而且便于出行,因此深受盛唐女子的喜愛。
2.3女著男裝
《禮記 內(nèi)則》有規(guī)定:“男女不通衣裳”,可見封建時代注重男女大防,女子是不能穿著和男子同樣的服飾的。然而到了盛唐時代,為政者也是少數(shù)民族后裔,將外來習俗帶入中原,和漢人混居后男女之防大為減弱。盛唐女子不僅著裝開放大膽,還流行女著男裝。這種男裝風最開始在宮廷貴族女子之間流行。傳聞某次唐高宗和武則天舉行皇室家宴,太平公主一身男裝閃亮登場,在帝后面前載歌載舞,英氣非凡、氣場十足。高宗笑著問她:“女子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2]可見高宗雖然對于太平公主作此裝扮感到不解和新奇,但卻并無反感和反對之意。漸漸地女著男裝就成為一種時尚由宮廷傳到民間。女子如男子般頭戴軟腳幞頭,身穿圓領(lǐng)窄袖長袍,腰間束帶,腳蹬皂靴?,F(xiàn)在陜西歷史博物館里,還可見唐三彩里女著男裝的女立俑。特別有名的是在陜西省乾縣永泰公主墓中出土的騎馬女俑,身著男裝,腳蹬皮靴,英姿颯爽,威風凜凜。這種男女同裳的著裝風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男女平等的意味,是盛唐社會風氣開放的真實寫照。
3 盛唐女子服飾變化的成因
3.1民族大融合
服飾的變化是歷史的縮影。隋文帝結(jié)束了魏晉南北朝的混亂局面,建立了大一統(tǒng)的封建多民族國家。到了唐代,為了加強對西域各族的統(tǒng)治和管理,唐太宗設(shè)立了安西都護府和安南都護府,進一步擴展了絲綢之路,與西域各國之間的往來互通也越來越頻繁。外族人不但不被視為蠻夷,反而被禮遇為貴人,因此外族人爭相到長安朝拜,唐人尊重外來人的習慣,出現(xiàn)了各族通婚的盛況,民族融合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唐太宗也被各族人民譽為天可汗。此時的盛唐正如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p>
3.2經(jīng)濟富足
盛唐經(jīng)濟發(fā)達,社會穩(wěn)定,人民安居樂業(yè),民族自信心爆棚,整個國家都是一派欣欣向榮的繁盛景象。人民不再忍受戰(zhàn)亂流離之苦,開始關(guān)注日常生活之所需,易于接受外來新鮮事物,在服飾上也不斷推層出新。如《武則天傳奇》里的大膽的女子著裝,雖然被詬病,但卻真實反映了宮廷女子的服飾審美取向。
3.3文化昌盛
盛唐被西方史學家譽為“開放的帝國”,它那海納百川的氣魄吸引了不少異國人民,很多人不惜漂洋過海跋涉萬里趕到長安親眼看看這個“世界的首都”,體驗一把身在大唐的幸福盛世生活。往來長安的異國人有文化交流的使者,有求學上進的學生,有商貿(mào)交易的商人,這些外來人口大量涌入長安,不僅帶來了本國的民俗文化,也帶來了異國文化與唐文化充分接觸吸收的機會。盛唐人民始終以一種開放博大的胸襟接納他們,在充分發(fā)揚本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chǔ)上也吸收了他們的文化,形成了兼容并蓄、獨具特色的盛唐文化,那時候流行的胡旋舞、胡服等等都是這種文化交融下的產(chǎn)物。
初唐陳子昂曾有詩云:“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边@句詩極好地預示了后世精妙絕倫的大唐盛景,服飾文化亦是如此。開放的社會風氣、包羅萬象的大氣胸襟、富足的經(jīng)濟生活,共同成就了歷史上絕一無二的盛唐女子服飾。
參考文獻
[1]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法曲,https://www.gushiwen.org/GuShiWen_f2d2dbc71c.aspx
[2]舊唐書卷二.太宗記.上卷45輿服志,中華書局,1975.
作者簡介:
張藝瑤(2001.9-),女,漢族,陜西西安人,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學,高三一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