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建民
魯迅的《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散文,筆調(diào)閑靜溫情,而其中《阿長與 <山海經(jīng)>》可以說是其中更為溫暖的一篇,除了內(nèi)容筆調(diào)輕松活潑,充滿幽默感外,更表達了成年后的“我”對阿長同情、愧疚、感激、眷念的復雜感情。在此文中,“阿長為我買來《山海經(jīng)》”的故事無疑是文章的重點內(nèi)容,值得師生在課堂上細細品悟。
作者沒有具體描述“阿長如何費盡心機購買《山海經(jīng)》”的經(jīng)過,而是對《山海經(jīng)》內(nèi)容作了三次或簡或詳?shù)拿鑼懀挥傻米屓松钏计鋵懽鳘毦呓承闹?。筆者在具體教學中圍繞對《山海經(jīng)》內(nèi)容的描寫部分展開充分的品讀,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一、渴慕背后的溫情
第一次有關(guān)《山海經(jīng)》內(nèi)容的描述是一個和藹的老人說給“我”聽的,“曾經(jīng)有過一部繪圖的《山海經(jīng)》,畫著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
教學過程如下:
師:我們都學過《從百草園道三味書屋》,知道了“我”在三味書屋的學習感受是怎樣的?
生:在三味書屋的學習是呆板無趣的。
師:所以,當這位和藹的老人給我《山海經(jīng)》的時候,我對這本書產(chǎn)生了怎樣的情感?請先想象一下,老人描述的場景。教師范讀: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
生:渴慕之情,渴望羨慕。
師:對這是一個很有分量的詞,不是一般的愛慕,而是一種迫不及待的思慕。這都是在三味書屋里讀不到的,當老人說給“我”聽的時候,喚起了“我”無窮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我”現(xiàn)在還清晰地記得書中的內(nèi)容。
師:還有哪些詞句寫出了“我”的渴慕之情?
生:很愿意、誰也不肯、又沒有好機會、一……就,……
師:同學們能感受到“我”內(nèi)心的那種“焦躁”嗎?那阿長,會看到我內(nèi)心的渴求嗎?
生齊答:會。
師:阿長會怎么想呢?(學生自由發(fā)言)
師:所以,同學們可以理解了,作者為什么把《山海經(jīng)》的內(nèi)容寫得那么清晰,把我的渴慕之情說得那么強烈?
生:為下文阿長能給我?guī)怼渡胶=?jīng)》埋下鋪墊。
生:側(cè)面襯托阿長的偉大,對我的用心關(guān)愛。
【點 評】 《山海經(jīng)》的內(nèi)容不僅對文中的“我”是充滿驚奇的,也是學生們感興趣的,教學時巧用學生的獵奇心理,引導學生感受作者語言文字背后的匠心與人文情懷:“我”對《山海經(jīng)》的渴慕越加強烈,越襯托阿長心底對我的“真愛”。
二、震悚背后的溫情
第二次描述是當阿長給我?guī)怼渡胶=?jīng)》的時候,“我”略略一翻,“人面的獸,九頭的蛇……”這兩句,看似簡單,卻別有深意。
教學過程如下:
師:當阿長給“我”買來心愛的《山海經(jīng)》時,“我”本應(yīng)趕緊閱讀,不吝筆墨詳細描寫閱讀內(nèi)容,但此時偏偏就兩句帶過,對書也只是略略一翻。為什么作者此時只是簡單描寫呢?
生:“我”非常激動,沒有細看。
師:那“我”此時內(nèi)心深處關(guān)注的焦點在哪里呢?為何激動呢?
生:在阿長身上,對她能給我買來《山海經(jīng)》感到非常意外。
師:哪些詞語能看出我的“意外的驚喜”?
生:霹靂、全體都震悚、果然、新的敬意、偉大的神力、完全消失……
師:其中“新的敬意、偉大的神力”與上文中意思一樣嗎?
生:上文中含有“反語”的意思,現(xiàn)在不是,是含有對阿長真正的佩服之情。
師:這在寫作手法上屬于——(學生接:直接抒情)
師:所以此時,作者對《山海經(jīng)》內(nèi)容的略寫,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用人文性的語言抒發(fā)對長媽媽的真摯的情感。因為長媽媽,是偉大的“保姆”,是用真心、愛心關(guān)心我成長的。
【點 評】 此處教學簡用《山海經(jīng)》內(nèi)容,通過對重點抒情詞語的理解與細品,感受作者“大詞小用”的目的,喚醒學生不同的情感體驗,更好地感受長媽媽的細膩的愛心,同時也理解作者心靈的真實剖白。
三、寶書背后的溫情
第三次描述是“回憶中的《山海經(jīng)》”,而且回憶得非常清晰:印刷十分粗拙的本子……但那是我最為心愛的寶書,看起來,確是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一腳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沒有頭而“以乳為目,以臍為口”,還要“執(zhí)干戚而舞”的刑天。其中雖說到“粗拙的本子”,但是兩次提到“心愛的寶書”,還對書中的內(nèi)容再次詳細描述,這些都是值得細細琢磨的。
教學過程如下:
師:請同學們在文中再次劃出有關(guān)對《山海經(jīng)》具體內(nèi)容的描寫。比較一下,這次描寫較前兩次怎樣?
生:最為詳細。
師:“我”對擁有這本書持怎樣的態(tài)度?找出相關(guān)語句說一說。
生:從我看作是“最為心愛的寶書”“到現(xiàn)在還在眼前”……說明“我”對這本書非常珍愛。
師:這可是三十多年前的書啦!印制粗拙、紙張很黃、圖像很壞,但“我”卻仍然記憶猶新,并兩次提到是“寶書”,什么原因呢?
生:說明“我”確實非常喜歡《山海經(jīng)》。
師:真的是因為“我”喜歡《山海經(jīng)》,而對《山海經(jīng)》難以忘卻嗎?透過“我”對《山海經(jīng)》喜歡和難忘的背后,“我”真正難忘的是什么?
生:真正難忘的是長媽媽對我的關(guān)愛。
師:對,《山海經(jīng)》只是一個載體。作為一個文學大師,不吝筆墨三次寫到《山海經(jīng)》的內(nèi)容,原來是有其寫作目的的,這是從不同角度,深沉含蓄地寫出長媽媽對我的真愛,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這位母親般的保姆的懷念。
【點?搖評】?搖許多教師在本文的賞析品悟時,都能緊抓最后二節(jié)開展反復品讀學習,這本無可厚非,最后兩節(jié)也確實是文章的高潮,但更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們應(yīng)當看到,本文前面的所有描寫,尤其是作者反復提到《山海經(jīng)》的具體內(nèi)容,都只是一個鋪墊,也是情感蓄勢醞釀的過程。教學也可順勢而為,通過對《山海經(jīng)》內(nèi)容描寫的賞析理解,為學生對最后兩節(jié)的理解,尤其是對“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這句話的理解作鋪墊。
每個文字都是有溫度的,我們在教學時,不僅能抓住文本高潮、重點難點來前后連續(xù)性指導學習體悟,還能挖掘那些看似“輕描淡寫”,然則“著力”很深的語段,細細揣摩其背后隱藏的立意之處,化艱澀的認知為簡約的、水到渠成的理解。
★作者通聯(lián):江蘇常州市新北區(qū)浦河實驗學校。